蘆娜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約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浪漫主義時期德國作曲家,在音樂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身處浪漫主義晚期的勃拉姆斯崇尚巴赫、亨德爾、貝多芬創作的古典思想,深受德國古典音樂的熏陶,在具有古典風格創作的同時又融入了浪漫主義的音樂語匯。他的作品中始終體現著醇厚的浪漫主義情懷與緊湊均衡的古典主義結構。勃拉姆斯的創作體裁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室內樂創作。
勃拉姆斯的室內樂創作占整個作品數量的很大比重,除了傳統形式的弦樂四重奏,他經常嘗試用鋼琴與其他樂器音色作各種重奏組合。勃拉姆斯在晚年鐘情于單簧管的音色,1894年創作的《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Op.120,No.2)是勃拉姆斯后期創作的杰出作品。作曲家采用浪漫的手法賦予音樂生命的流動,深邃的情感在旋律中流淌,似那濃厚沉郁的苦澀中溢出的深長雋永的縷縷情絲,能讓人聞到陣陣清香,幽靜、甜美,回味悠長。
(1)勃拉姆斯創作的無標題性。勃拉姆斯提倡無束縛、“純音樂”的音樂思想,堅持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原則,《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就是一首無標題性奏鳴曲,勃拉姆斯所體現的感情是抽象的,其中不再有具體的感受,而是更具概括性的全部感情,他的作品中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標題可以完全概括,但是作曲家想表達的情感卻是觀眾可以在他的音樂中深切體會到的。
在《降E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近似諧謔曲,樂曲果斷的主題扣人心弦,并在主奏樂器和鋼琴伴奏中交替出現,類似于追逐嬉戲,形成優美的二重奏。用不同的音色奏出不同的旋律,好像作曲家將他想說的話反復吟唱,第二樂章如火的激情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的對比,仿佛年邁的作曲家在朦朧中看到年輕時意氣奮發的自己。
(2)勃拉姆斯《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的古典結構。勃拉姆斯為單簧管創作的樂曲形式更是古典時期的經典題材——奏鳴曲、室內樂重奏作品。《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運用海頓、莫扎特確立的三樂章形式,第一樂章(Allegro amabile),甜美的快板,古典奏鳴曲式結構。第二樂章(Allegro Appassionato)熱情的快板,三段式曲式。第三樂章(Andante con moto) 流暢的快板,古典曲式的主題變奏曲。勃拉姆斯的這種奏鳴曲結構章規格創作變化的思想來源于貝多芬。作為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創作形式,勃拉姆斯并沒有拘泥于單一固定的曲式結構,而是根據音樂的審美理念,運用合適恰當的音樂結構并加以創新。
第二樂章(Allegro Appassionato)熱情的快板,再現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單二部曲式構成,主題中的短句,旋律的下行走向,主題部分由單簧管演奏,主題聲部以分解和弦和柱式和聲交替出現,這種古典傳統理論中的秩序美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聲部之間緊密相連,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旋律色彩,營造出層次分明的對比,民間曲調的歌舞性旋律在這個樂章充分體現,音樂中情緒的急轉也是浪漫主義的語匯得到豐富的展現。第一部分的主旋律的完整再現也是在古典主義結構框架中有節制的將勃拉姆斯的情緒發泄的更加淋漓盡致。中部的旋律注重主題動機發展,旋律貫穿于各樂段中,音響飽滿豐富,通過采用古典主義時期的大師們常用的創作手法,塑造音樂。同時,在這一部分出現大小調交替的感覺,極大的豐富了音樂內涵,體出一種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性效果。也是通過頻繁的變幻,最大程度的增強了和聲的色彩性,打破了古典主義時期調性單一境況。第三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原樣再現,曲式結構布局遵循傳統的創作理念,對第一部分的原樣再現也是古典主義時期復三部曲式作品中最為常見的奏鳴曲模式。第二樂章體現出勃拉姆斯音樂語言中古典主義式的平衡美。
旋律動機先現也是勃拉姆斯創作中常用的手法,在古典時期旋律的交替出現是非常盛行的創作手法,旋律通常在主奏樂器和樂隊之間相互交錯,在《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第二樂章中以同一旋律為動機的樂句間的相互銜接,旋律在單簧管和鋼琴之間交替,二者之間形成先后出現并緊隨出現主旋律的形式,或帶有變奏的特征,突顯出古典主義的創作特征。伴奏部分旋律先現給人一種預示,為真正的旋律的出現作準備和鋪墊。
(3)勃拉姆斯《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第二樂章中音樂術語的使用。音樂表現力的程度也是區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區分標志,在勃拉姆斯的創作中,始終強調“純音樂”的創作思維,隨其一生都感受著浪漫主義文化的熏陶但勃拉姆斯卻更加偏向于古典主義音樂的表現方式。在《降E大調單簧管奏鳴曲》第二樂章中很少有非常細致、大篇幅的音樂術語,譜面上標記的風格就像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莫扎特音樂作品標記風格一樣簡潔,從這里也深刻的體現出了勃拉姆斯創作的古典主義風格特征。
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作品中發散出的德奧古典主義的音樂思想和理性與嚴謹的深刻內涵,凝聚了作曲家藝術生涯中的精髓,是勃拉姆斯對人生的美好詮釋,也是浪漫主義時期古典音樂最后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