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平
(重慶市設計院 重慶渝中 400015)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1](以下簡稱《規范》)是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版)的基礎上,經整合修訂而成。該《規范》自2015年5月1日實施以來,很好的解決了以往各種規范中的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等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爭議和不容易實施的地方,在此,筆者就規范中的一些條文作一些簡單的探討。
通風、空調系統風管穿越防火隔墻處設置防火閥是《規范》中新增的內容。《規范》9.3.11條規定了通風和空氣調節系統的風管設置公稱動作溫度為70℃防火閥的位置,在條文說明中明確通風和空氣調節系統風管在穿越防火隔墻處應設置防火閥,并且規定了此處設置的防火閥需要滿足的功能:依靠感煙火災探測器控制動作,用電信號通過電磁鐵等裝置關閉,同時還具有溫度熔斷器自動關閉以及手動關閉的功能。為了避免漏設通風、空調系統穿越防火隔墻處設置的防火閥,就要先搞清楚防火隔墻的概念和哪些地方使用了防火隔墻。“防火隔墻”是指建筑內防止火災蔓延至相鄰區域且耐火極限不低于規定要求的不燃性墻體。這一術語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版)均未體現。隨著防火隔墻這個概念的引入,建筑專業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了防火隔墻,比較典型的如:商業服務網點中每個分隔單元之間的分隔墻,步行街兩側的商鋪單元之間的分隔墻等。根據《規范》要求,通風、空調系統的風管在穿越這些隔墻處均應設置防火閥,該條雖然執行起來不難,但有些地方實施起來很困難,如商業服務網點設置排油煙系統。《規范》5.4.11條“商業服務網點中每個分隔單元之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且無門、窗、洞口的防火隔墻相互分隔……”,該條明確規定商業網點之間的隔墻是防火隔墻,現在很多項目的商業服務網點均考慮設置餐飲商鋪,需要暖通專業為各商業網點設置排油煙系統,由于商業網點數量較多,油煙基本上都是集中到一處或幾處高空排放,一個排油煙系統擔負的商業服務網點較多,如果按規范設置防火閥,排油煙系統風管上的防火閥會很多,這樣不僅增加了系統的阻力,而且對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也有很大的影響。筆者認為可以將排油煙系統的風管耐火等級提高為和商業服務網點中每個分隔單元之間的防火隔墻的耐火極限等級一致,并且排油煙系統支管在穿越每個商鋪廚房處加設150℃防火閥即可。這樣既能有效防止火災在不同防火單元之間蔓延,也能減少排油煙系統風管上設置防火閥的數量,可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目前,在風管穿越樓梯間和前室隔墻處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做法,做法一:風管不能穿越樓梯間和前室,在穿越處設置管道夾層,風管從夾層借道進入其他地方;做法二:風管可以穿越樓梯間和前室,但前提是不能影響疏散,且風管穿越隔墻處加設防火閥,對風管與隔墻之間的縫隙做好防火封堵,風管采用和樓梯間及前室隔墻耐火極限一致的耐火風管。
之所以出現上面兩種不同的做法,源于對《規范》第6.4.3.5條“除住宅建筑的樓梯間前室外,防煙樓梯間和前室內的墻上不應開設除疏散門和送風口外的其他門、窗、洞口”的不同理解,按做法一執行規范的認為,風管穿越樓梯間和前室的隔墻就相當于在樓梯間和前室的隔墻上開設了洞口,根據規范的條文,風管要經過樓梯間和前室進入其他的地方就必須設置管道夾層。筆者不贊成做法一,傾向于做法二。6.4.3條的條文說明講到:“……其他建筑的防煙樓梯間的前室或合用前室內,不允許開設除疏散門以外的其他開口和管道井的檢查門。”從條文說明中的解釋可以將規范正文中的“洞口”理解為“開口”。只要對風管在穿越樓梯間和前室的隔墻處所產生的孔隙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就不存在有“開口”這種說法,這樣按照做法二去執行,既滿足規范要求,又減少做管道夾層的土建成本和施工成本。
《規范》第8.5節規定了設置防煙設施和排煙設施的部位和場所。雖然對建筑中哪些部位需要設置防煙設施和排煙設施做了很明確的規定,但具體到實際工程中的時候,在某些場所總存在一些爭議。
《規范》第8.5.4條規定: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內的無窗房間,當總建筑面積大于200m2或一個房間建筑面積大于50m2,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時,應設置排煙設施。結合《規范》第8.5.3.3和第8.5.3.4條的規定,從規范正文字面意思可以認為,當建筑面積介于50m2和100m2之間的有人經常停留的地上公共建筑的房間和建筑面積介于50m2和300m2之間的可燃物較多的地上公共建筑的房間,只要開設有窗,無論開窗面積占房間地面積的比例是多少,都可以不設排煙設施。但如果開窗面積過小,該房間的通風與自然排煙條件與地下建筑和地上無窗房間類似,所以筆者認為對上述房間也應該有最小可開啟外窗的面積要求,即可開啟外窗凈面積不小于該房間面積的2%。
滿足設置排煙設施同時也滿足設置氣體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的房間(如電子信息系統機房、檔案室等)的排煙問題一直困擾著設計師。現行國家規范中對于設置氣體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和排煙系統這兩種系統設置的條文規定,二者的設置是相互獨立的,是不矛盾的。亦即,當設置氣體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的防護區如果符合設置排煙設施的要求時,應設置排煙設施,且為強制性條文。當然,如果這樣設置,肯定是滿足規范要求的,但到底要不要設置排煙設施呢?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也是既有兩種系統均設置,也有只設置開式全淹沒細水霧滅火系統或氣體滅火系統而未設置排煙設施的。
《細水霧滅火系統技術規范》(GB50898-2013)[2]第3.1.3.1條和3.1.5條對細水霧的系統形式及滅火的環境要求做了規定:液壓站,配電室、電纜隧道、電纜夾層,電子信息系統機房,文物庫,以及密集柜存儲的圖書庫、資料庫和檔案庫,宜選擇全淹沒應用方式的開式系統;開式系統采用全淹沒應用方式時,防護區內影響滅火有效性的開口宜在系統動作時聯動關閉。這樣,為了保證在開式全淹沒細水霧滅火系統噴放細水霧后具有良好的窒息效果,減少環境對流的影響,應將設于防護區內的開口聯動關閉,當然也包括該防護區內設置的排煙口。在啟動排煙系統和細水霧系統的控制方面,電氣專業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排煙系統靠設于防護區內的感煙探測器啟動,當防護區內感煙探測器發出指令時,啟動設于防護區內的排煙系統;而開式細水霧滅火系統的自動控制需要接收到兩個獨立的火災報警型號后方能自動啟動,一般是采用感溫探測器和感煙探測器。雖然從理論上看排煙系統和細水霧滅火系統是屬于不在同一個時間內啟用的兩個獨立的系統,但當感煙探測器和感溫探測器的報警信號時間間隔較短時,排煙系統尚未啟動或未完全啟動,就需要聯動關閉,否則將影響細水霧系統滅火,這種設置的排煙系統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意義,甚至對系統滅火還存在潛在的隱患。在文章《采用氣體滅火系統場所的排煙問題探討》[3]一文中,作者也對這種符合規范雙重要求的場所的排煙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在此不再贅述。總之,筆者認為當需要設置排煙設施的房間采用了氣體滅火系統或開式全淹沒細水霧滅火系統時,可以不再設置排煙設施。
(1)通風、空調系統風管穿越防火隔墻處設置防火閥,可以防止火災在不同防火單元之間蔓延,但在有些系統(如商業服務網點的排油煙系統)風管上所設的閥門太多,對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影響。
(2)對于設置排煙設施同時也滿足設置氣體滅火系統或細水霧滅火系統的房間的排煙問題,建議相關職能部門,針對不同的情況,進一步細化相關規范條文的要求,從而更好地指導實際工程。
(3)建筑面積介于50m2和100m2之間的有人經常停留的地上公共建筑的房間和建筑面積介于50m2和300m2之間的可燃物較多的地上公共建筑的房間,對該房間可開啟外窗的凈面積應有最小要求,建議按房間面積的2%考慮。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細水霧滅火系統技術規范》(GB50898-2013)[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3.
[3]孟凡兵,朱曉山,張曉莉.采用氣體滅火系統場所的排煙問題探討[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08,27(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