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胡興 凌鵬國
重慶市云陽縣處于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人口大縣、農業大縣和移民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強縣”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把特殊教育作為“教育扶貧”的重要內容。該縣以“提高農村特殊兒童義務教育普及率,提升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水平,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為辦學目標,創新舉措,多向度發展特殊教育,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一、創新教育體系,為特殊兒童提供服務
云陽縣現有在校學生15.6萬人,其中特殊學生1817人。如何推進特殊教育發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保證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是云陽縣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1.構建特教服務體系
云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特殊教育工作,出臺了《云陽縣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實施辦法》,多部門聯合施策、齊抓共管,做新、做實、做細特殊教育工作。目前,云陽縣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體系,以“輕中度特殊學生隨班就讀,中重度特殊學生在特教學校就讀,重度特殊學生送教上門”的特殊教育服務模式,保證了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推進了教育公平,提高了特殊家庭的幸福指數。
由縣政府牽頭,多部門配合,縣教委負責建構的“一個主體,六個基地,120個校點”的特殊教育資源供給網絡新格局,有效地夯實了特殊教育的服務基礎,增強了特殊教育的服務能力,為全面提升特殊教育的辦學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個主體”指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體,發揮其領航導向的作用。成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組建特殊教育專業團隊,開展針對普通學校教師的特教培訓,指導全縣各學校的隨班就讀工作,為重度特殊兒童提供送教服務,為中度特殊兒童提供有效教育、個性化服務方案并提出康復建議,對特殊兒童家長和特殊人群進行生活自理、學習模式、工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六個基地”指在縣域內6個區域中心學校建立特殊教育綜合基地,發揮其功能輻射作用。重點建設特教資源教室,完善服務功能,為本地區的特教校點提供硬件支持,以滿足各類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需要。
“120個校點”指在全縣120所完全學校實施相應學段的特殊教育“隨班就讀”制,接受特殊兒童入學,并帶動村小和教學點招收特殊兒童。特教校點的設立解決了農村地區特殊兒童“入學難,入學遠”的問題。
2.加大特教服務投入
堅持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融資的機制,加強對特殊教育的財政投入。首先,提高特教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及特教專項經費,將特教學校學生生活費納入財政預算,保證特殊兒童在校期間能吃上營養餐,以促進其身體機能的康復。其次,建成縣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個、特教教室8個,增配特教學校教師編制,配置送教上門巡回指導專用車,以保證特殊教育的硬件需求。然后,在相關政策的允許下,保證每年民政彩票公益金中用于特殊兒童和特殊人員的資金及時、全額地用于特殊教育。最后,積極向社會融資。近年來,特教學校利用社會融資新修了塑膠運動場,更新了各類功能室,配備了目前世界頂級的聽覺語言訓練系統、圖文溝通訓練系統、微電腦語音溝通板、感覺統合器材、情景教室等,提高了特教學校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
3.精準確定特教服務對象
全縣各小學在招生區域內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就讀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建立了個人信息檔案和就讀臺賬,精準掌握特殊兒童的入學情況??h教委聯合衛計委、殘聯等部門成立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實施鑒定和定級,制訂個性化特殊教育支援服務方案,精準確定實施特教服務的類型和模式。
二、創新教育載體,為特殊兒童提供技能服務
1.建設特殊教育資源庫
開通了“云陽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網站,實現了特殊教育“主體與基地和校點”的資源共享;并將微課、講座、電子圖書等教育教學資源上傳網站,通過網絡實現縣內不同區域的教師間、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對資源中心的功能提升起到了強大的輔助作用。
2.創新培智課程結構模式
針對特殊兒童堅持走“醫教技”三結合培育方式,打造“10分鐘康復訓練+20分鐘知識學習+10分鐘技能培訓”的“121陽光課堂”結構模式,并在低學段開設生活自理課程,中學段開設社會適應課程,高學段開設職業技能課程。
3.實行“特職結合+雙邊授課”模式
特教學校與職教學校聯合辦學,探索特殊兒童學會生存、適應社會的發展路徑。一是讓特教學校在校的特殊兒童定期到職業學校參加技能培訓,或讓職教學校教師到特教學校為特殊兒童送課。二是讓特教學校畢業的特殊兒童到職教學校學習專業技術,或讓特教學校教師到職教學校為特殊兒童送課。
4.開設“生活·藝術”拓展課程
特教學校針對大多數特殊兒童來自縣內農村地區的情況,整合校內外的教育資源,開設由“生活種植課、藝術烹飪課、陶藝制作課”構成的拓展課程,讓特殊兒童體悟到生活與藝術之美,促進培智成果的生成。
(1)生活種植課。學校在校園內為每個培智班“劃撥”一塊土地,開發成“心靈”種植園。由邀請的農民教師和任課教師一起帶領學生們種植時令蔬菜,在翻地、培土、下種、鋤草等過程中,鍛煉學生們的身體,訓練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2)藝術烹飪課。學校為每個培智年級配置一間藝術廚房,里面配有廚具、炊具、餐具和電視等。師生在廚房可以看一段美食視頻,炒一盤生態蔬菜,聽一曲悠揚樂音,享一餐家庭晚宴。通過對特殊兒童進行生活技能的培訓和生活美感的培養,豐富了特殊教育的內涵,提升了特殊教育的現實意義。
(3)陶藝制作課。學校建立了一間陶藝加工坊,以土陶制作為主,請縣內“陶藝與綠植”特色項目學校的教師來校教授制作技藝。陶藝制作課漸漸地提高了特殊兒童的動手能力,發展了他們的智力水平。
三、創新隨班就讀,為特殊兒童提供教學服務
目前,云陽縣域內6~15周歲的適齡特殊兒童基本實現了公平享受教育的權利。
一是培訓——普通教師接受特殊訓練。借助重慶師范大學和云陽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資源,對全縣隨班就讀的專任教師進行特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把優質、前沿的特殊教育服務理念、技能、技巧傳授給他們,以提高隨班就讀師資的專業水平。
二是施教——實行同班不同“學”。全縣普通中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均招收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并將其編入學校行政班,讓特殊兒童和普通學生公平享受教育的權利。不同的是,各班為每名特殊兒童配備了專職生活管理教師,并根據其特點設立相應的學習目標,為其開設特別的課程,制定特別的教案,建立特殊成長檔案。在班級內實行差異化培養,滿足了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
三是試點——“兩端”延伸入學范圍。在著力解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入學的同時,將特殊教育服務向學前和中職階段延伸。一是在特教學校開辦特殊兒童幼兒班,探索3~5歲特殊兒童受教育的實踐經驗和推廣模式,解決學前特殊兒童上學難的問題。二是在縣職教中心開辦特殊學生職高班,讓其學會一項技術,謀得一份工作。將特殊教育教學服務向“兩端”延伸,旨在關注特殊群體受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終點,為其提供全程教育服務,提高他們的生命成長質量。
四、創新送教上門,為特殊兒童提供輔導服務
目前,全縣送教累計超過4000人次,確保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特殊兒童“一個都沒少”“一個都沒有掉隊”的特教目標。
一張特教訂單。在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帶領下,全縣普通中小學校為不能到校就讀的特殊兒童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同時還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和指導。各學校組織相關教師每周送教1次,每次2~3個課時,每學年保證40個課時。實行“三定一檔”管理辦法,即為送教上門的特殊兒童定教師、定教學內容、定教學方式,為每一名特殊兒童建立完整的成長檔案。訂單式教育確保了特殊兒童享受“一對一”的個性化教育。
一個遠程視頻。在“上門”送教的基礎上,增加“遠程送教”服務。通過微信、QQ視頻平臺,將特教教師的示范性教學、康復訓練技法演示“面對面”地送給特殊家庭,讓特殊兒童家長掌握一定的康復訓練技法,并堅持對孩子進行不間斷的康復訓練?!斑h程送教”作為送教上門的輔助模式,對特殊兒童的康復進行現場跟蹤和時刻關注,有利于不斷提高特殊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康復水平。
一本溫情故事??h教委將基層教師精彩、溫暖的送教故事、送教經驗、送教花絮匯編成特教工作集《一個都沒少》。通過送教教師記錄的一條條送教山路、一個個送教場景、一份份送教深情,向全社會表達出特殊兒童的迫切需要,宣傳送教上門的人文價值和現實意義,帶動社會各界人士用心、用情、用智呵護特殊兒童,營造全社會積極關注特殊兒童的良好氛圍。
兩套保障措施。一是將送教上門的課時數及往返時間計入送教教師的工作量,并將送教的相關資料定期送到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存檔。各學校將送教上門工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保證送教工作的有效性。二是縣教委組建巡回指導專家團隊,對全縣各中小學送教上門工作進行巡回指導和評估??h教委將送教上門工作納入對學校的年度考核,作為“評優選好”的重要依據,保證送教工作的持續推進。
為了繼續把三峽庫區縣域內特殊教育做真、做實,云陽縣把特殊教育的有效性作為衡量特殊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尺,堅持實施創新驅動,多向度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更好地滿足人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