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張方露
[摘? ?要]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農村教育精準脫貧可以加快實現教育公平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結合我國農村教育精準脫貧的現狀,探討農村教育精準脫貧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農村;教育脫貧;代際傳遞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庇捎跉v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教育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教育發展緩慢的地區,甚至是在教育發達大省也出現了教育落后的地區。
教育精準脫貧,即精準實施教育脫貧,并不是簡單地把錢財等物資送到貧困的學生手中,而是要思考分析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的原因,明白原因后再有針對性地解決,然后最終促進教育公平[1]。
一、教育精準脫貧的必要性
1.加快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有兩層含義: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即有學上;二是人人都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即上好學。對于“有學上”,通過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適齡兒童都有了受教育的機會;而“上好學”正是現在群眾所追求的。但是由于各個地區經濟水平、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差異,教育的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
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有很多手段和途徑,包括政策制度的保障、經費投入、教育信息化等。在執行精準教育脫貧政策時,首先應該明確教育脫貧對象,即教育貧困地區的孩子;然后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盡最大努力,讓所有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2]。
2.加快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仔細分析許多貧困地區貧困的原因會發現,除了自然環境和歷史這兩個因素以外,教育落后也會導致貧困現象的出現。
教育不僅可以有效切斷貧困地區的惡性循環鏈,而且能減緩當地的貧困形勢,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準確地實現教育脫貧和建立一個適當的教育補償機制,可以有效地減少社會貧富差距和解決社會矛盾。鑒于貧困地區的教育現狀,教育精準脫貧的實施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3]。
二、農村教育精準脫貧面臨的困境
我國近幾年大力實施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包括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等。這些政策都致力于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雖然這些政策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教育精準脫貧仍面臨一些困境,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流動持續增加,加大了脫貧難度
如今,大量農村人口遷入城市,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夫妻雙方均外出務工的人數開始增多;二是舉家外出的家庭增多。在一些農村,青壯年男性勞動力幾乎全部外出,只剩下婦女、老人和兒童。
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使得農民工進城之后并不能即刻改善自己的條件,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處于社會的底層。而隨著父母進城的子女,在城市生活中也往往是被邊緣化的一個群體。文化背景的不同加上經濟條件的差異,致使農民工子女并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和當地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城市入學程序復雜,再加上高昂的學費,這些都令很多家長難以承受[4]。
很多父母外出就業,孩子便留在家里由祖父母撫養。年長的祖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生活方面的情況,對教育常有心無力,而且與孩子的交流也比較少。由于缺乏親子溝通,隔代教育又弱化了家庭教育,很容易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學習、品德等方面出現問題。
2.貧困家庭缺乏先進觀念,阻礙了脫貧進度
貧困家庭往往缺乏先進的教育觀念,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家長本身并不注重孩子的學習。有一些迂腐的觀點,如“讀書無用論”,依然在一些貧困地區盛行。這里的老一輩對教育有何影響不甚了解,他們認為讀書遠遠沒有打工來得實惠。由于教育需要長期的投入才能看到回報,這就更加降低了他們對教育的期待。這些家長教育意識的淡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導致很多孩子在接受完義務教育或者還沒有接受完義務教育就輟學打工了。二是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但缺乏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有些家長設置的教育目標和對教育的期望偏高,但是沒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重教而又不會教,最后也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3.農村學校高質量教師匱乏,導致教育質量難以提升
由于地理環境、職業待遇等原因,很多教師不愿意到農村教學。目前,我國城鄉教師以單向流動居多,即從農村學校流動到城市學校,從不發達地區流動到發達地區。這種現象令原本師資就薄弱的農村教育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城鄉教育的差距也日益擴大。
同時,農村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偏低,教師的第一學歷較低,接受的培訓較少,并且由于條件所限,培訓的效果并不好。加上教學任務和學生方面的因素,農村學校的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消極怠工,由此讓本就薄弱的農村教育“雪上加霜”。
三、農村教育精準脫貧的可行路徑
1.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
政府在制定教育扶貧政策時,要將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作為政府扶貧攻堅的第一要務。只有從根本上振興教育事業,才能從思想上改變人們對貧困的認知,不斷提升人們脫貧致富的能力。
政府的政策傾斜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直接對學生和學生家庭的傾斜,如學前教育階段,在一般性政策基礎上,對貧困地區的孩子實行特殊性補助政策;二是制定完善的師資引進政策,師資引進可以分為內部培養(即由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出資培養基礎教育方面的人才)和外部引進(即以豐厚的待遇吸引高素質的教師)。
2.加強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為本,教師先行。要想提升農村教育的質量,首先得有一個較強的教師隊伍,要保證教師數量充足、教師素質優良、教師結構合理。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是提高農村教師隊伍質量。提高教師的質量,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這其中的最好方式就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要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改善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提高農村教師自身的素質[5]。
(1)改善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
首先,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縮小農村教師與城鎮教師之間的收入差距,以此來調動農村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為其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改善學校的教學環境。如今互聯網已經高速發展,可以在有網絡覆蓋的學校提供局域網,這不僅便于教師及時獲取教育最新信息,還有利于學生接觸外面的世界。最后,規范教師管理??梢酝ㄟ^合理優惠和政策性規定,引導優秀教師到農村去,這樣可以更快地提高農村教師隊伍質量。
(2)提高農村教師自身的素質
農村教師除了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外,還應該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多與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學習,汲取他人的先進經驗和做法,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
3.加強在戶家庭輔導
有些家長雖然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但由于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往往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懂得尊重孩子,不考慮或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只按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經驗去教育孩子,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更沒有根據孩子的成長變化及時地調整教育方式方法,由此導致了令人失望的教育結果。
鑒于此,需要對在戶家庭進行定點教育觀念的扶貧。學??梢酝ㄟ^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方式,就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的重要作用、不同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親子溝通技巧等內容進行培訓,轉變父母的觀念,提升他們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6],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4.加強農村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闭f明環境對個體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教育薄弱地區的學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是期望以學校為依托,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個方面。這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將有利于校園文化最大限度地發揮育人功能。
總之,要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推進教育事業平衡而充分地發展。而教育精準脫貧力圖把有限的教育資源分配得更加合理,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呂子燕,吳濤.黑龍江省教育精準扶貧的任務及路徑研究[J].教育探索,2017(5):104-108.
[2]李興洲.公平正義:教育扶貧的價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7,38(3):31-37.
[3]趙紅霞,謝紅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精準扶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 15(5):84-88.
[4]張翼飛.戶籍制度在實現教育公平中的阻滯作用及其改進策略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5]郝俊英.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J].教育探索,2016(2):105-108.
[6]孫雪連.農村留守兒童的精準脫貧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6):30-34.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