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若蕾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顯現其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種統領學校各個方面的戰略性文化建設,其本身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和創新力。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教書育人的角度出發,應該對校園文化中的“表面”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并著眼于校園文化的內在發展和塑造過程,全面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一、深度拷問,
摭談目前校園文化的“表面”現象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中的一種文化形態,是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產物。它包含著物質與精神、外在與內在、制度與組織、行為與形象等,可以說,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以江蘇省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為例,有“三核”教育理念,即核心辦學理念“創生”、核心精神“眾”、核心品質“追求卓越”;致力于創設“凈、靜、進”的教育生態,“凈”指物態層面的干凈(干凈的校園,學生凈心讀書),“靜”指心態層面的安靜(教師沉心教書,學生精心讀書),“進”指精神層面的精進(所有師生都保持不斷進取的昂揚面貌)。縱觀校園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現象,如物質文化過于追求時尚、整潔,名言警句等牌匾未能系統化、融入化,各文化版塊不能從深處與學校的日常工作緊密結合……課題組認為應該深入研究,探查其本質,以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著眼內在結構,豐富校園文化類型
內在是外在的成因,是最核心的方面。校園文化類型的豐富有多種方式,課題組在研究時,分別提出了積極建設物質文化、個性創建精神文化和彈性完善制度文化三種方式。
1.因地制宜,積極建設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學生最先接觸的,其對學生形成一種感官上的熏陶,進而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物質文化以客觀的物質為基礎,不同學校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對物質文化建設比較重視,走廊的宣傳標語展示出具有本校獨特風格的精神;校園內部創建一個積極向上的“物質情境”,為學生傳遞正能量。學校從校園的規劃布局到具體的教學設施,都能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主,激勵學生奮發學習。
2.立足實際,個性創建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同物質文化是對應的,在創建物質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立足校園實際,進行個性化的精神文化創建,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深層次”引導。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每年9月30日的“玉蘭獎”頒獎典禮,很好地落實了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的戰略,營造著奮發向上、團結和睦的文化氛圍,做到了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事跡鼓舞人。
3.隱性約束,彈性完善制度文化。校園制度是校園文化的保障力量,對校園文化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在校園內部,制度文化能賦予學校教育以隱性的約束力,對師生起到引導、規范和約束的作用,促進校園文化發展目標的有效落實。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構建了“一部兩組”的級部管理模式,探索“補償矯正”教學模式 和“主題教研”研課模式等,在理解和愛護學生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導學生。
三、關注過程,以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情操陶冶、正向激勵等有針對性的培育,來增強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1.陶冶情操,潤物無聲。校園文化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文化思想自修行為的指導。為此,學校應從實際出發,選取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在藝術教學中有效融合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校園文化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自我建構能力。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的學風是“尊師”“明理”,二者也是學生在校期間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良好的學風可以對學生起到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不僅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培養集體榮譽感,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奮發向上,勤奮有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高度凝聚,正面激勵。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一種“內外兼顧發展”的新局面,營造一個讓學生心曠神怡的校園環境。為此,學校要對文化進行高度凝聚,爭取讓學生較快理解校園文化,深入了解其內涵,并對其產生自己的認識。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在學生集體意識的激發上,秉承價值與文化多元的教學方式,構建以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為基礎、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健全的人格修養的養成為目的的核心品質,以集中體現學校教育的內在本質和特有的精神追求;通過正向引導和激勵、具體的合作互動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加強德育的實踐性,讓德育更加“親近”學生,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式,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
3.形成合力,健康導向。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還應該融合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將教育核心精神凝練為“眾”字,即攜三校悠久之文化,融三校深厚之底蘊,集三校精良之師資。其實,這個“眾”字也包含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導向??梢约彝閱挝唬o學生布置任務,通過競賽的方式,讓學生重視起來。比賽中,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都非常認真地投入游戲。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對合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當然,要結合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活動的組織,讓學生自主參與活動的策劃;要經常開展一些社會實踐類活動,通過親子、生生等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
4.完善人格,推向社會。學校要不斷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那么落實到校園文化建設上,就要更加注重“社會化”。在教育的過程中要融合一些社會知識,使學生對社會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并提高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如南京田家炳高級中學通過網絡論壇等平臺,向學生普及當今的國事民生,以網絡上流行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改變自己,塑造健全的人格。
總之,用戰略式的發展來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是當今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校園文化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之一。今后,課題組會繼續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方式、育人功能進行進一步研究,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