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時代性和必要性。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必須把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將討論如何依托傳統文化設計語文課外實踐活動。
一、活動實施背景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理念部分也提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基于以上精神,教師可利用身邊的傳統文化資源,設計一些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收效甚佳的活動,從而積累語文活動設計經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二、尋找活動資源
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名語文教師,應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并利用當地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從中捕捉語文教學的契機。
一是合理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要塑造民族文化自信”,因此而帶動了電視媒體爭相舉辦傳統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潮,使其成為了塑造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必要產物和良好的實施途徑。這也為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可用的素材。例如,學生觀看了《中國詩詞大會》后,對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不僅喜愛觀看這個節目,也在語文課上隨堂組織的“飛花令”活動中表現積極。于是,筆者就組織了一場“明城墻下飛花令,詩詞歌賦染芳華”的語文專題活動。在觀看了《國家寶藏》后,有學生提出了不同觀點:不看好請演員來守護文物的這種辦法。這種具有批判意識的呼聲,也成為了學生議論文的寫作素材。
二是合理利用物質、非物質文化資源。語文教師要能正確識別優勢教育資源,并有利用這些資源的意識。如筆者所在的學校位于前門地區,這里有國家博物館、北京規劃展覽館等很多資源。前文提到的“飛花令”活動的地點就選在了明城墻遺址公園。因為那時恰好4月初,正值春暖花開,是賞春的好時節。前門地區有老舍茶館,學生可以去那里學習茶文化,看京劇、天橋老把式表演和皮影戲等,從多種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產生傳承文化的愿望。這些實踐表明,當學生置身于一定的傳統文化環境中,能更好地理解其內涵。
三、精心設計活動
1.堅守初衷,多方思考,不斷琢磨
迅速捕捉活動靈感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要多方考慮、不斷琢磨,精進思路,讓現有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以“飛花令”活動為例,假如參照《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開展,參與的學生可能寥寥無幾,即使是賽前海選,也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更不能保證人人在活動中都有所獲。鑒于此,筆者創新了活動模式。首先組織集體“飛花令”:每個主題的“飛花”期間,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按學號依次發言,互相不得提醒,獲勝者為積分最高的班級。其后開展個人“飛花令”:個人自愿報名,通過抽簽分成兩人一組,每輪比拼后淘汰一半選手,以至決出最終勝者。在最終方案出來之前,師生共同經歷了多次不斷出新又推翻的過程。
2.走訪考察,挖掘資源,尋找契機
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深入其中,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將可用素材中的精華挑選出來,以保證活動收益的最大化。如“飛花令”活動經歷了兩次考察,才確定最終方案。第一次,筆者沿著明城墻下的小徑從西往東一路走過,由眼前的美景想到,如果學生在飄落的花雨下吟詩作賦,豈不是一大快事?這比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意象、講情感要有趣得多。第二次則帶著活動的初步設想,考慮哪個地方能作為活動場地,哪處景色最美并最能激發學生的詩性,公園管理處是否允許臨時占用場地等。在開始尋蹤南城胡同遺跡的活動之前,筆者幾次游走于打磨廠街、草廠三四五條,循著南城前門地區的文化遺跡,了解到那里曾有過許多會館,其中有一座臨汾會館作為會館博物館可供參觀;東打磨廠作為前門地區四大商業街,昔日繁華已不再,但仍舊可以從文學作品,如肖復興的《藍調南城》中,窺探老北京的舊貌。除此之外,文博場館等地也需要提前考察,尋找可用之機,并提前制訂學案,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提高學生實踐學習的效果。
四、活動準備與實施
1.準備素材,組織加工,分工合作
確定了活動主題,就要著手準備文字材料、多媒體資料、硬件設施等素材。因參加活動的主體不同,材料的準備也需要不同的主體分工合作。要讓學生參與準備工作,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語言梳理與整合能力和思維邏輯水平,發展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以及對美的表達與創造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在“飛花令”活動初期,學生就為了集體與個人“飛花令”比賽,整理了一些與“花”“雨”“草”等相關的主題詩詞。教師要做好素材準備,這既是對活動的引導與保障,又是對學生準備工作的良好補充。在活動設計中,要寫清活動目的、活動流程、活動規則等活動方案;寫清與活動相關的文字閱讀補充材料,如“尋蹤胡同文化”活動前,組織學生閱讀肖復興的《藍調南城》相關篇目的散文,了解胡同、四合院的基本常識等;準備各類物質材料,如將“我是詩王”的題目提前貼到相應的位置,有路線指引提示、馬克筆、旗幟、擴音器等。
2.關注過程,反思缺漏,存檔備案
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要及時關注與收集活動中出現的缺漏,并做好記錄,以便再組織同類活動時可以借鑒;學生作為直接的參與者,對活動形式、活動流程、活動收獲等有最直觀、最真實的感受,故活動后要對學生的意見與感悟進行收集,作為反思的來源,為下次活動提供參考依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滲透。而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是語文課堂的有力補充,語文教師要有發掘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的意識,利用多種多樣的資源,創新想法與設計,組織好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力求更好地完善語文教學工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