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張樹紅
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公司”)作為機械制造企業的典型代表,主要從事樁工機械、挖掘機械、現代鑿巖設備三大門類機械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作為制造企業,由于本行業粗放式生產方式的性質,質量成本控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公司自2015年開展質量成本管理工作,通過近兩年的質量成本基礎工作的梳理,已基本建立質量成本核算體系,設置了 “預防成本臺帳”、“鑒定成本臺帳”、 “內部故障成本臺帳”、 “外部故障成本臺帳”及 “外部保證成本臺帳”五個類別的質量成本臺帳,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產品的設計質量決定著產品質量,然而新產品開發階段質量管理介入不足,致使產品批量生產后質量問題頻發。
2)高質量的產品是高素質的人制造出來的,然而制造員工知識技能、質量意識參差不齊,且過分的依賴質量檢驗,忽略了自身加工過程對質量造成的不良影響。
3)質量成本費用歸集單憑會計人員主觀判斷,會計人員受專業及工作性質的限制,不能保證其對各項費用產生原因的全面了解,致使企業質量成本核算很難真正反映企業的質量狀況。
4)當發生質量問題時,各個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逃避責任,互相推卸責任,而不是主動牽頭組織原因分析及對策,致使問題原因得不到全面分析,改善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
筆者作為企業質量成本管理工作推進的負責人,認為要做好以下四點,方能促進質量成本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確保質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1)嚴把產品開發設計關
產品的開發設計決定了產品的 “先天”質量,在產品的開發設計過程中如不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就容易形成由于開發設計 “先天不足”,造成 “后患無窮”的局面。在中國質量協會2015年 “第三次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中結果顯示,超過40%的企業未在研發職能上設立質量指標。英國宇航局的研究報告稱,制造成本的85%由設計方案早期階段的選擇決定的。如果設計存在缺陷,即使后續工作非常努力,也制造不出高質量的產品。問題產品的出現,將嚴重影響投產后產品的生產秩序,同時還將導致產品銷售后大量的退貨、索賠事件發生。
因此,為保證設計開發出的產品能滿足顧客及法規、標準的要求,應確保設計、制造、質量管理和服務等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到設計開發過程,并組織嚴格的設計評審、樣機評審、工藝評審及其他專項評審。針對樣機試制、型式試驗及各類評審過程發現的每一個質量問題,都應該舉一反三,糾正預防措施落實到位后才能小批、批量生產。
2)提高員工職業技能和質量素養
在2017年全國 “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養眾多 “中國工匠”。同時指出要讓 “工匠精神”滲入每件產品的每道工序,培育鑄就大批中國制造的合格人才。
企業要成為人才培育的主體,進行全體員工的知識技能、質量素養管理教育,建立員工質量檔案,增強全員質量意識,使員工明白企業成本與本職工作的關系,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收益聯系起來。
3)規范質量成本統計口徑
針對質量成本費用統計口徑不統一問題,企業應牽頭組建質量、計劃、技術、生產、采購等跨部門的質量成本鑒定小組,并制定規范的質量成本鑒定流程,將符合質量成本費用定義的原始憑證加蓋 “質量成本”印章,以便會計人員統計核算,確保所統計的質量成本數據真實有效。
如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外部質量保證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維修差旅費等,可以由會計人員直接從財務數據中根據鑒定結果直接提取。對于難以從會計賬簿中直接提取的項目費用,如內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維修材料費等,應由各責任單位填報,同時報送費用說明及相關分析,經鑒定小組審核后由財務部門統一匯總。
4)責任到人,持續改善
企業在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時,應把質量成本指標通過質量成本科目自上而下、層層分解到各部門、車間、班組、工序直至個人,這樣每個部門、車間、班組、工序、個人明確了其在日常工作中所負的質量責任,一旦出現了質量問題,完成不了成本指標,對責任人將按制度受到相應的懲罰。因此,成本指標要責任到人,從而倒逼責任人采取改進措施,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
零缺陷管理大師克勞士比曾經說過: “基本上沒有什么是新的,差不多每件事都曾被做錯過。”應該總結過去做錯的事例,從中吸取教訓,找到預防措施,防止不良事件再次發生。事前預防,付出的代價往往最小,而事后處理,通常以糾正錯誤為主,還要消除造成的各種影響,付出的代價往往是事前預防的好幾倍。
質量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支樹平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質量提升行動最終是要落到基層的,因為關鍵在基層、關鍵在基礎。生產一線工人對工藝過程最為了解,最容易發現產品的缺陷。因此,企業應充分調動一線員工主動改善的積極性與創新性,持續改善,從而有效控制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美國,后被引入到多個國家。我國自1979年引進質量成本概念,1984年中國質量管理協會開始了有計劃的質量成本推行工作。自那以后,質量成本得到了各有關部門和各類企業的重視,特別是當前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求企業必須實施精細化管理,降低質量損失,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經濟弄潮中的一份子,作為渴求做大做強的民營企業,我們更應借這股東風,在企業大力開展質量成本管理工作,為企業降損增效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