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桂霞
我國是電動自行車第一大國,經過多年發展,電動自行車逐漸成為消費者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2017年,全社會保有量約2億輛,年產量3 000多萬輛。國內市場銷售的電動自行車,95%以上都不符合國家標準,存在較大的交通安全隱患,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近幾年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逐漸增多,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故。確實有必要制定電動自行車的產銷標準,規范使用行為,以促進電動自行車安全穩健發展。
各地出招管理電動自行車,立法明確登記上牌成趨勢。2017年,海口、南昌、太原等多個城市都已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從具體管理措施來看,主要為“禁、限、疏”3種模式。但從實際執行效果來看,卻因措施脫離現實需求,導致管理成效不甚理想,且引起廣大市民的不滿情緒和抵觸心理,電動自行車亂象依然普遍存在。因電動自行車的規模日益龐大,涉及億萬消費者和眾多廠家、商家的利益,不能一禁了之,應正視電動自行車的旺盛需求,需要從源頭抓起,建立一套符合市場和管理的標準。
2108年1月16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發布,全面提升了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能,由原來的部分條款強制改為全文強制,增加了防篡改、防火性能、阻燃性能、充電器保護等技術指標,調整完善了車速限值、整車質量、腳踏騎行能力等技術指標。其中,最高車速由20 km/h調整為25 km/h,整車質量(含電池)由40 kg調整為55 kg,電機功率由240 W調整為400 W,并對具有腳踏騎行功能進行了強制性規定。
新標準是對1999年頒布實施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進行修訂,明確了各項技術標準,根據民眾反饋意見和技術進步現狀,對原有標準進行相應提升,從而終結了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摩托車持續多年的標準之爭。按照新標準,電動自行車的安全性能得到強制性保障,對廠家和商家而言,乃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必須抓緊時機盡快調整適應新標,生產銷售符合標準的產品,以免被淘汰掉。
而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講,要在過渡期內對存量超標電動自行車進行淘汰、替換,需要拿出可行方案,保障消費者的利益。要將管理重心前置,嚴查生產和銷售環節,防范不合標準的產品繼續上市。同時,各地應合理布局充電樁、充電點,加強電動自行車的集中充電、保管工作,給用戶提供便利安全的充電環境,讓消費者用得放心,從而降低火災事故。對于用戶的騎行規范問題,可以采取上牌登記管理模式,將違規騎行與個人信用掛鉤等,以實現軟約束。
(稿件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