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如何解決鮮活農產品流通問題已經成為破解“農民賣難、市民買貴”難題的重點。2012年12月26日,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措施,其中有一半與農產品流通有關,足見國務院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商務部《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決定開展“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試點工作。自此,該模式成為我國大力倡導的農業發展模式之一,它對于保障城鄉居民食品安全、減少流通損耗、降低采購成本、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推進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實質是契約農業的一種,國內外學術界對該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任興洲(2012)發現,縮短流通環節可以減少農產品買賣難的問題。李瑩、陶元磊、翟印禮(2011)從產生和生發的角度,解釋“農產品直銷”模式的生發機制。鄭健、王文昊、劉淑怡(2014)從消費者偏好出發,研究了影響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直銷配送”喜好的因素,并對改進該模式提出建議。
“農產品直銷配送”是一種新型流通模式,指農產品流通企業通過租賃土地,與農民簽訂生產合約,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將基地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運送至自家在城市社區開設的直銷店以出售給消費者?!稗r產品直銷配送”有著明顯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縮短供應鏈環節?!稗r產品直銷配送”采用“生產基地+農產品配送企業+直銷店”的模式,有效減少中間環節、顯著縮短供應鏈。
2.減少流通損耗。“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可以通過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來減少供應鏈中間環節,降低農產品在運輸距離和時間,有效保障了在直銷店銷售時的新鮮度,從而降低流通損耗。
3.降低采購成本?!稗r產品直銷配送”模式中,生產基地自開始就處于農產品直銷配送企業的管理下,雙方會通過協商形成合理價格,在共贏的前提下降低農產品采購成本。
4.降低農民風險。“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通過與農民簽訂協議,建立生產基地,解決了新鮮農產品銷售問題,降低了農民的風險。
2012年,長沙市共計10個區縣開展了“農產品直銷配送”建設,囊括十多類農產品,農產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30%。2013年底,長沙市涌現出大批農產品配送示范企業,該市農產品直銷店達500家,年銷售農產品46萬噸,帶動120萬畝生產基地發展,使40萬戶農民直接受益。至2016年,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市開展農產品直銷配送的龍頭企業25家,大型區域性直銷配送公司5家,農產品直銷店3000家,年銷售額100億元,農產品直銷配送試點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成果。
雖然長沙市“農產品直銷配送”工作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整體上來看,“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如下幾個問題:
1.農戶參與程度不高。由于農戶長期處于傳統農業銷售模式,習慣自產自銷,對“農產品直銷配送”持觀望態度,不愿加入生產基地。
2.生產基地發展水平。大多數生產基地規模偏小、品種單一、規范度低,限制了“農戶參評直銷配送”模式的繼續發展。
3.上下游地位的不平等。下游的直銷店現代化程度高,上游的生產基地發展水平較低,這就造成了雙方地位的不平等,從而影響了“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的發展。
4.配送體系不完善。由于長沙市“農產品直銷配送”體系建設時間短,流通體系的建設和硬件設施不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仍處于探索階段,導致企業進入“農產品直銷配送”體系的前期投入較大。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優勢明顯,然而,在實踐運行中,各環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故從如下幾個方向提出建議:
1.加強對“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的了解。政府可以借助各農業高校的資源,在校內開展“農產品直銷配送”相關培訓和教學課程,培養專業性的學生,幫助政府開展下鄉推廣活動。
2.提高生產基地水平。生產基地作為“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負有散戶收集和提供農產品的重要責任。小型生產基地生產力低下、生產條件不足、管理觀念落后,造成農產品供應能力低下、品種單一和品質不達標等問題。
3.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面對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直銷店的銜接問題,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法規,監督生產基地和農產品直銷店的交易價格,減少不公平交易情況的發生。
4.完善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的物流設施以及體系,“農產品直銷配送”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供應鏈,縮短運輸的距離跟時間。所以政府應該加強流通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的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總體來講,長沙市的“農產品直銷配送”體系還較為初級,有諸多缺陷和不足,但是在我國建設現代農業流通體系過程中,發展該農產品直銷模式是重要的一環,政府未來也將繼續支持發展建設“農產品直銷配送”模式,所以我們應該突破現有的制約因素,在實踐中繼續探索,推進該種模式的發展,這將有利于解決農產品供需矛盾、發展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增加農民和提升直銷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