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君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在享受全球化為經濟發展和人文交流帶來的諸多益處時,我們也要正視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所帶來的強烈沖擊。“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傳統節日文化在本土的主體地位有所動搖,其話語權威日漸減弱,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異態走向。”①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對傳統節日不夠重視,不能理解節日背后所蘊藏的文化精髓及其所承載的獨特精神文明。眾所周知,“中國是農業立國,漫長的耕稼時代和耕稼方式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上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歲時的或農時的”②而新一代青年,大多都未經歷過傳統的農業社會,自然缺乏對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傳統節日文化共識。而缺乏必要的文化認同感也是傳統節日衰弱的重要原因,其蘊含的價值觀在現代社會逐漸缺乏生命力,重建傳統節日文化在此時代背景和現實條件下就顯得尤為必要。
外來文化的沖擊使中國傳統節日的地位面臨嚴重危機。從世界觀的角度來看,全球化帶來的經濟聯系與文化交流也為保持傳統文化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球化根本上就是一種以經濟行動策略來實現的新的文化整合過程,它的最終結果就是能夠在某種普遍性設計中瓦解任何一種保持自身特殊努力的文化自足體,進而完成對于世界文化前景的‘普遍化’構造。”③西方文化的來勢洶洶,國內新一代青年對西方文化的廣為追捧,讓我們在注重傳統文化時代性的同時也開始警惕文化霸權主義。
傳統節日的的文化內涵與現代社會思想有差距。“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宗法文化、原始觀念文化等的承載體,是一定時期內文化特征的生動寫照”④無法否定的是,在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過程中,傳統節日的根基已然面臨缺失,其堅定的擁護群體已經開始逐漸流失。顯而易見,由此會導致傳統節日在現實條件下已經很難再具有煥發活力的可能性,同時,傳統節日本身所倡導的精神文化也不能完全體現。
首先,在文化多樣性的浪潮中,強化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中華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的包容性使其源遠流長,并且傳統文化發展本身也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文化多樣性已經無法避免,我們應將其作為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寶貴契機。這要求我們去探尋傳統節日的內在生命力和活力,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中的精華相互交融,從而使傳統節日文化凸顯出新的生命力。
其次,社會在快速的發展變化,我們應賦予傳統節日文化新的時代意義。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度過這個傳統節日,而應該關注節日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歷史文化淵源。在肯定傳統節日的存在必要性后,我們應該借助現代大眾傳媒和科技,將傳統文化與時代主旋律相結合,“挖掘傳統節日文化中適應當代文化的價值,實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當代性過渡。”⑤讓其重新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在倡導快速消費文化的現代社會,傳統節日文化的重建有助于人們在快節奏生活中慢下來,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根源和歷史。這樣人類社會在發展中才不會因為沒有文化底蘊支撐,而顯得沒有意義。文化價值觀的宣揚,其實是潛移默化影響人們,從而促進發展,而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性質使它能夠成為實現以上目的最合適方式。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建也能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許多觀點在今時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合理性和正確性,為現代社會的 發展提出了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思想指導。傳統節日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載體,節日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內涵是我們即使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也不能丟掉的優秀傳統。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我們在深刻理解物質決定意識的本質時,也應該發揮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傳統節日文化的重建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也是我們在應對國內外挑戰時,從文化上尋求解決的重要基礎。另外傳統節日文化的重建也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只有真正從其內涵著手重建,才能真正讓其重新煥發生命力。
注釋:
① 邊葉宏.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話語權的重建[J].唯實,2009(Z1):65-68.
② 劉錫誠.重建國學與節日文化——繼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斷想[J].民間文化論壇,2010(04):5-10.
③ 陳家定.全球化與身份危機[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5
④ 邊葉宏.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話語權的重建[J].唯實,2009(Z1):65-68.
⑤ 邊葉宏.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節日文化話語權的重建[J].唯實,2009(Z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