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瓊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二戰之后,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由此西方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開始初成雛形。在中國,為了解決應用型人才不足的問題,國家政委于1980年后成立了13所職業大學,中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決定》提出:“我國在教育事業發展工作中,要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并建立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及高等職業教育三者并存的職業教育體系”①。經過五年的實踐與探索,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固定下來,并確立了它的法律地位。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現代化社會建設的腳步不斷加快,國家急需培養大量的一線高技能型人才。據統計,2005年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招生人數達268.1萬,2010年高職學校招生人數達到310萬,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201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341所,招生數348萬,占到高等教育的41.2%??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近二十幾年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是在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上存在著極大的問題。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理念、課程設置還是相對落后的,多數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課程設置仍然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并沒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高職的教師是從普通高等院校調配過來并且沒有企業實戰經驗,因此在課程教學上采用的仍然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基礎理論與技能訓練的關系,學生缺少實踐的經驗因此在畢業之后沒有辦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就業遇到極大的困難。為此我們應擴大“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深刻認識到沒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就不能培養出實用型應用人才。
雖然國家和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地位,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一直處于比較弱勢的地位。很多學生家長把高職院校當作高考落榜生的無奈選擇,認為高職院校的老師、設備都是最差的。如此一來,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源就十分差強人意。在另外一個方面,許多企業在招聘方面也過于注重學歷的要求,這種錯誤的人才觀使得高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展緩慢。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中國,諸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遠遠低于其他類型的高等教育。因此,各國政府要致力于大力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培養正確的人才觀,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接受職業教育的興趣與熱情。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涵義是學校和企業作為教育教學的共同體,并且以企業為核心,實現產業與專業、職業崗位的完美對接。傳統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教學的方法是以教師課堂為中心,但是這不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養成,沒有發揮職業教育教學的特色。因此,學校和企業應該共同創辦校企共同體,讓學生根據興趣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發展需要自由選擇企業進行實習。為此,學校應尋找多個合作企業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在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中同時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當然,從長遠來看,企業同時也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因為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技術知識更新飛快,一些企業的管理人員很難招聘到滿足其條件的畢業生,有了校企合作,企業可以培訓其專業核心知識傳播其企業文化,為將來的企業招聘做人才儲備。這樣一來,一是大大減少了企業招聘難的問題,二是對滿足了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校企合作要想獲得最大的效益,實現學校與企業真正的共贏互惠,就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學校與企業應該共同確立培養目標。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具有很強的職業針對性,因此,學校和企業應該在滿足國家層次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近一步制定針對性的培養目標,在這方面,企業擁有最大的發言權,學校應該配合企業促進學生的發展。比如,學生在畢業之后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技術要求,考取到什么樣的職業資格證,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素質要求等,學校都應該與企業共同確立。第二,校企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是從普通高等院校調配出來的,他們具有非常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是極少數教師有基地培訓經驗,為此,學校應加大獎懲機制,鼓勵教師去企業學習與發展,提高教師進行實踐的興趣,企業應該與學校聯合起來,加大高職院校教師與企業“能工巧匠”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掌握最新的生產工藝與技術,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以及應用型的意識。使教師不僅能夠依據市場以及企業的需求培養學生,更重要的是具有超前和引領的意識,以及洞察和把握未來人才市場的發展趨勢,而不僅僅是跟在市場后面亦步亦趨。
注釋:
①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