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瑩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 吉林 吉林 130000
現代社會發展中,人才就業形勢十分復雜,在此情況下,很多高校紛紛開始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目的在于更好的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完成轉型之后,需強化教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結合崗位和企業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確定。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鋼結構建筑數量越來越多,由此也對鋼結構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對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校積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從而能夠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的鋼結構產量列居世界首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建筑行業發展中,更提倡對鋼結構的科學合理應用,徹底擺脫了“限制用鋼”的束縛。現階段,國內很多復雜的建筑都對鋼結構進行了廣泛應用,如上海中心大廈、鳥巢、廣州電視塔、水立方、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等。但隨著鋼結構的快速發展,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逐漸暴露,進而對整個行業持續發展產生限制作用。此外,在鋼結構專業教學上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和缺陷,如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學校重視程度低等等,使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都無法適應復雜的崗位工作,特別是一些應用技術型、施工管理型、一線生產型人才,更是十分緊缺,對整個鋼結構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1]。
在建筑市場中,也急需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鋼結構施工人員、設計人員。相比于其他的專業或者學科,鋼結構專業的教學知識設計領域較廣,且需要掌握的內容眾多,如結構力學、材料力學、土木工程材料等等,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并能夠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靈活的應用于現實生活。但是縱觀當前實際教學現狀,發現由于教學模式和思想過于陳舊,故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學模式創新與改革勢在必行[2]。
若想學習好鋼結構,首先便是提升對概念教學的重視程度,例如,鋼結構的材料性能、應力集中現象、鋼構件的穩定性等等。此外,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淡化公式,強化定性分析。由于鋼結構專業課程有限,因此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復習,盡可能多地翻閱書籍和資料,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課上與教師和同學共同探討,如此更加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在定性分析中,教師無需對推導部分作過多要求,學生只要掌握公式即可,要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在教學方式上,教師可借助動畫、圖片、文字、多媒體課件等清晰完整地展示給學生,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對于學科考核也可嘗試著打破常規,摒棄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提升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鋼結構專業與結構力學、材料力學以及土木工程材料等學科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對于鋼結構課程而言,只要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公式,便可輕松解決很多問題,但這些一般都是以力學參數為基礎。因此,在學習力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在其中融入鋼結構的相關內容,例如,在學習《材料力學》時,教師可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鋼材的彎曲和拉伸實驗,使學生逐漸掌握材料力學性能,降低其記憶和理解難度,加深印象[3]。
對于鋼結構專業課程教學而言,理論知識的講解固然重要,但是實踐教學更是必不可少,它能夠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進行檢驗和鞏固。例如,學生在初次接觸鋼結構時,教師便可安排學生去到實際的建筑工程中進行學習和參觀,如大型音樂廳、工廠、體育館、電視臺等等,在參觀的過程中,教師還需做出適當講解,包括廠房建設過程中常見的鋼支撐、鋼梁、鋼柱、構件連接方式等等,以加深學生對鋼結構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此外,教師可還可充分借助學校現有條件,讓學生親自制作一些小型的鋼結構件,實現與理論課程的有效聯系。在對構件受力、連接等內容進行講解時,學生可將之前的制作的構件進行連接,強化與實際施工的聯系。在課程設計方面,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借助事先準備好的梯形屋架模型和三角形物價模型,對屋架桿件的連接方式和類型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設計屋架時涉及的內容,對鋼結構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
實踐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將自己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講述給其他同學和教師,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增添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通過“學生講堂”實踐活動的開展,教師還可對學生的不足和優勢進行了解,對其臨場發揮能力的應變能力進行培養,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鋼結構相關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內化于心,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4]。
綜上所述,鋼結構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應用十分廣泛,且鋼結構建筑數量也在逐年增多,但若想實現鋼結構行業的長久穩定發展,還需要培養出一批優秀杰出的鋼結構專業人才。鑒于上述,各高校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維,使學生不僅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更好地服務于鋼結構行業,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