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周曉杰
(黑河學院,黑龍江黑河164300)
日常的生活中裝飾紋樣藝術隨處可見像我們的家具墻面鏡子等等,四小民族的裝飾紋樣與我們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可以了解到古往今來龍江的舞臺上有個民族精彩的表演,在這里我們只介紹四小民族的特有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通過這些不同表達出不同地域人民的風情習俗。
首先要介紹的四小民族是鄂倫春族,這個少數民族多數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流域的兩大山脈之間,分別是大小興安嶺,在古代這個少數民族一直都以打獵為生,自改革開放后開始實行的養獵結合的定居生活,他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黑河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呼盟,從前他們都是在馬背上生活靠著一桿槍打獵來獲取食物,他們信仰的是薩滿教崇拜自然萬物,由于他們居住的地方溫度比較低,所以鄂倫春人在林中打獵的時候都會把獸皮剝下來制作帽子或皮靴以及各種生活用品,這種狍皮文化不僅可以保暖還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在我們的眼中他們都是帶著帽子穿著皮鞋,他們身穿衣長過膝蓋的衣袍,和其它三個少數民族一樣,他們都有自己民族的長調民謠,他們還有自己的樺皮文化,由于他們經常外出打獵索大的器具容易打碎,所以發明了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的樺皮器具,據了解這個文化已經傳播了3000年,具有防水防摔的優點。四輪村的婦女大多數都是擅長刺繡的,從他們的生活用品到他們的穿著打扮上面的裝飾文樣圖案都是他們自己設計出來的,花紋的圖案主要是以小花小鳥等各種自然萬物為模板,這些裝飾文樣的花紋圖案具有生氣,表現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一副精致畫面。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赫哲族,這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主要以捕魚為生,這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通江縣,赫哲族的裝飾文樣圖案藝術不僅吸收了漢族的文化精髓,還在其基礎上加上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特點不斷創新思維體現出一個富有民族特色的氣息。赫哲族在少數民族算是人數較少的了,他們的宗教信仰也是薩滿教,他們認為萬物有靈,雖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但是沒有自己民族的字,都使用漢語言文化,由于他們分布的地理位置恰好可以供他們有利的繁殖生存,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了他們良好生存的物質環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赫哲族的人們。
然后我們再來說一下達斡爾族,他們分布的地區廣泛,在古代狩獵是他們最古老的生存方式,達斡爾族是契丹族的后裔,生產方式主要以農業為主,達斡爾族的生活方式和鄂倫春族相似都有著狍皮文化。
最后再介紹一下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人以畜牧業為主,他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內的訥河市,曾經他們的衣著仍保持著傳統的服飾,但近幾年來已經改變很多,他們在以前也是狩獵的方式生活,它們的花紋圖案代表著利用大自然創造出的智慧。
四小民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內,他們的部落離得很近,居住的環境又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所以民族之間來往的比較親密,這樣使民族文化互相滲透,正因為如此才使這四小民族的語言和生活習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各個民族之間的往來也日益增多,這樣不僅可以促進文化的交融,還可以使各個部落和民族之間更加和諧相處。這四小民族在維護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藝術個性之外還促進文化藝術的統一性。
另一個是樺皮藝術。黑龍江省的大山里盛產樺樹,四小民族大多都會用脫落的樺皮來制作生活用品和手工藝品。由于樺皮制品具有結實、輕便和耐用這一系列的優點,非常適合經常捕魚和打獵的人們用作遷徙的生活用品,這個藝術也是重要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形式,多種裝飾紋樣的手法刻畫出不同的圖案和紋樣反映了人們的宗教信仰和漁獵生活,通過這些表達出了一個豐富生動的畫面。
現在很少有人對黑龍江的裝飾紋樣地域性特征進行研究,現代的黑龍江裝飾藝術不僅僅局限于依靠四小民族地域性特征進行創作,還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要與時俱進,在研究黑龍江流域內四個少數民族的裝飾文樣地域性的特征有了很大進步,傳統的紋樣圖案正逐漸的走上穩步成長的道路。這些民間的文化藝術不僅體現了這些民族意識和個性還能體現出黑龍江地域文化特征,為以后的裝飾文樣創作提供基礎。人們的生活水平好了,不僅要追求物質還要追求精神上的生活,傳統的文化藝術越來越被人們所喜愛,后人也很珍惜并廣為流傳,值得青少年這一代人繼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內涵,汲取四小民族藝術的精髓真正打開黑龍江流域內裝飾藝術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