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青龍,鄭欣,魏云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商學院,江西,南昌330000)
計量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末,在經濟學科中居于重要地位。計量經濟學不僅是現代經濟學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論,同時還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量經濟學在中國本科院校逐漸推廣開來。1998年教育部就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經濟類各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利用數量經濟方法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目前,計量經濟學已成為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它在經濟結構分析、經濟發展預測、經濟政策評價、經濟系統仿真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進行定量分析,并理解分析的概念(Becker和Greene,2001)。然而,在學習《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難學、難懂,教學中面臨著“學難和難教”的二難局面。針對《計量經濟學》“學難和難教”這一問題學界展開了相關的教學改革研究,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展開,其核心觀點為:一是優化《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張長青(2009),姜婷(2014),吳翔 (2016),等),二是改進教學方法(王鋒(2008),張金鳳(2014),尹慧(2016),等),三是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孫趙勇等(2012),王少平等(2012),陳思揚(2016),等)。雖然學界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問題開展了相關討論,然而并沒有改變該課程難學難教的局面,輕視了從學生視角討論《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問題。本文將從學生的視角分析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導致學習困難的原因,以及教學方式的改進建議,提高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掌握。
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初次接觸的學生(如非統計或數學專業的學生)普遍反映這是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難教與難學”表現得十分突出。具體表現為:
計量經濟學涉及知識面廣,內容難度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涉及多門學科知識的交叉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對數學、統計學、經濟學、計算機多門學科都有一定的基礎,這勢必增加教學的難度。計量經濟學的知識內容比較難懂,尤其是理論知識,都需要進行縝密的數理推導才能理解透,對數學和統計學知識要求較高,如果某些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到位,則很難進行更深入地分析。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吃力。不同背景(例如文理科背景不同)的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起點不同,每個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例如,許多學生對正態分布的加減法則掌握不好,就很難理解OLS回歸中的回歸參數的分布。而對于絕大多數本科生而言,本身的數學知識不夠扎實,自然加大對理論的理解難度。尤其是那些高中是文科的學生,自身數學基礎更薄弱,對該課程理論推演的理解更顯吃力??梢哉f,對計量經濟學理論掌握不好是本科生學習中常見問題之一。
教學時間緊張。由于該課程的內容多、知識深,往往導致教學課時量不足。許多老師只能都是挑重點內容講,對難度大的知識少講,甚至不講。這些都增加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導致難教與難學并存的二難局面。
大多數學生,在學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后不知道怎么用,學習中心偏向理論方面,忽視應用能力的培養。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課程,對于本科生而言,本應突出應用能力的鍛煉,但傳統的理論式教學方式,導致大多數學生把重心放在理論學習上,忽視應用計量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此外,現有的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也主要體現在理論方面,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聚焦于理論推導和分析,忽視應用能力培養。許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想法,這是絕對錯誤的。理論是實踐的基礎,理論的高度決定研究的高度。計量經濟學以培養學生的計量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為目標,教學中應該大力倡導“精講多練”,“精講”要求教師講透講通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多練”要求學生能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處理實際應用中出現的問題,并且與模型實例相結合。
在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中,遇到以上問題的原因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經濟管理類的學生相當一部分是文科生出身,高中階段對數學沒有太高的要求,數學基礎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此外,計量經濟學涉及多門學科知識,一旦學生基礎知識儲備不足,自然導致學習困難。而國內計量經濟學的教材,都以模型估計和檢驗方法作為核心內容,涉及大量的數學推導和理解講解,著重闡述計量方法等技術性問題,淡化了經濟層面的解釋,使得課程更為抽象,增加了學習難度。
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并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把它當作和其他經濟理論課類似的課程來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又因為無法理解課程內容,對學生而言難度太大、壓力太大,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心理,逐漸對學習該課程失去信心。而趨易避難的天性以及中國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性和迎難而上心理,導致一直處于消極狀態,產生得過且過學習心理。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表面上確實能讓同學們最快地接受到課程核心知識點,但卻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和主動性。尤其以教師為主體,多媒體輔助教學,雖能加快教學進度,但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無法及時理解教學內容,而且并沒有經典的案例分析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這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難度。不論是理論理解還是實際應用方面,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效果在這兩方面都收效甚微。
教材適用具有局限性,難以迎合不同學生的需求。市面上有許多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書籍,這些書有的是對計量經濟學進行基本的介紹,有的是針對經濟學學生或研究生學習和實踐而設計的。由于這些書的內容決定了教學大綱,而教學大綱不僅決定了主要的教學方式,還決定了課程設計和安排。不同的教材在質量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教學目標、參考文獻以及部分說明等。教科書的教學目標有許多,它促使學生具備某種較高的能力水平。實際上有些學生希望好好學習并成為計量經濟學家,而其他人只想了解計量經濟學,知道使用何種方法和如何解釋結果。
現代經濟學存在一套嚴謹的術語和規范的邏輯框架。這要求前一階段和后一階段學習的課程是掛鉤的。比如,學習經濟學之前設置一些必修課。這樣就會讓學生明白要想學經濟學,就要先學必修課;這些必修課是如何用在經濟學中的。
計量經濟學實際應用一般都需要掌握一門以上的計量軟件,由于課時量有限或教學條件限制,在軟件教學方面時有不足,導致不會使用相關軟件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同時,計量軟件的多樣化也使得學生對軟件學得不精。
(1)對本科生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其對基礎理論的掌握,促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知道使用何種方法和如何解釋結果。而學校應該加以配合,對于不同專業、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比如,對于數學基礎較好的統計學專業學生可以提高對于經濟問題抽象化和數據分析的要求,而數學基礎不夠的其他經濟類學生可以提高對經濟問題的行為分析和經濟含義的要求,用各自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學習,加深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解。
(2)隨著計算機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學生將不可避免的學習應用技術、對實際數據建模。這與教科書的結果完全不同。比如,在教學中適當融入案例教學,在各章知識講解結束后,采用案例分析方式來回顧和總結該章知識的運用。增加演示環節,以增進學生理解,讓學生跟上老師的思維節奏。增加軟件操作環節,合理安排課時量。通過增加實踐操作、案例分析課時,減少數學推導課時,再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教學模式,能很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
(3)在課程開始階段就應及時、準確地給同學們介紹本門課程主要內容、特點,教學目標定位,讓學生對該課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使學生重視,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與發展過程,提煉出計量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及方法論,由中心向外擴散講解,減少數學推導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軟件應用能力的培養,多講解軟件應用知識,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減少理論推演環節,提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嘗試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
(4)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選取不同的教材。根據學習不同的內容,來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目標。采取以學生為主導,以學生的水平定各階段小目標的方法來安排課程。同時,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完善計量經濟學課程內容體系和教學手段。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較特殊的課程,是經濟學下的重要工具學科。在學習中,大部分初學者普遍表現為理論基礎薄弱,實踐應用能力不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學生缺乏相應的儲備知識、部分學生態度消極、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好、教材選擇不科學等。同時對于實際應用的淡化和忽視,使得該門課程的學習更難。為了提升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教學中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增強學生基礎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式、合理選擇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