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天津市津水建筑工程公司)
水利屬于綠色、清潔、可持續能源,因此各國家都在開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如何處理生態環境及水利工程之間的矛盾,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建設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之前需要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展開客觀、嚴謹的分析,有針對性的解決相應問題,拓展處理環境問題。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對于環境有良好的影響,同時有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產生及對環境的影響。針對目前的水利建設評估數據分析得出,水利工程通過增加原有水體存儲體積,降低水流速度,從而增加水流滯留的時間,有利于沉降水面的懸浮物,降低水域的色度及渾濁度。同時較低的水流速度有利于加速藻類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與水中的鎂、鈣離子相結合產生化學變化,有效降低水體硬度。
通常情況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直接污染,很多區域性的影響是可以通過相應的措施減少和避免的,因此制定相應的規劃及檢測措施,有利于環境保護。
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提升原有水位高度,淹沒原有陸地被濕地所取代,空氣中濕潤度有所提升,對區域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最直觀的改變是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區域分布的擴大,降雨時間不可預測,改變了原有的氣候條件,造成空氣及地面等方面能量交換方式的急劇變化,造成區域極端天氣的出現。
水利水電工程必定依照水文地質結構建設,蓄水能力的提升必定造成下游水量的驟降,在汛期水庫起到很好的泄洪的作用,但非汛時期上游水庫的建設會造成下游周邊水域水位的降低,破壞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涉及到水質變化、地下水位結構變化,加大地震、緩坡、塌方的幾率,誘發水庫滲透,造成地質結構偏差。
土壤問題是水利水電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水庫蓄水改變庫區原有地下水結構,土壤中富含的水分百分比提升,加重土壤鹽堿化程度,部分區域轉變為沼澤,不適合原有微生物的存活,土壤肥力相應下降,不適應農作物的成活,土地荒蕪。同時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改變,如果處理不當,無法找尋適合的生存環境,會造成生物群體的滅絕。
水利工程的建設必然會對改變周邊居民的生存環境,濕地面積的增加,滋生蚊蟲類的生長,不利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同時水位的提升會將一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物,人文景觀遭到破壞,同時伴隨著房屋的改遷,人口的大規模遷徙,伴隨著一系列生產工作問題,增加地方經濟壓力及發展速度。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是利國利民的項目,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建設,因此在規劃初期需要相關部門做出專業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對區域環境進行詳盡的調查及后期預測,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查明是否有相應的生態環境保障措施及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助于經濟、水利、環境同步發展,除了評估經濟價值同時需要評估其對生態環境的價值,對于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有與之匹配的解決方案及措施,方能規劃、投產、建設。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選址十分關鍵,完善的檢測及評估有助于減少生態影響,防止由于不合理的布局造成當地氣候環境、地質水文、地下水結構、生物植物、人口遷移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專家給予專業領域的建議,有助于水利工程建設的進程和進度,提出完善的解決方案,為更高的方案提供依據。
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體現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在項目初始規劃和設計階段,就將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融入項目,為人文地質環境的變化給植物、動物的變遷創造條件。將重點放在河流中魚類的產卵周期及水禽的棲息、遷徙場所的安排。建設階段應休閑考慮環境保護技術指數,一方面采用環保材料,降低區域污染,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和反饋機制,在各環節不斷跟進和跟蹤環境變化,及時發現不良影響,改進環保措施,將建設環境的污染程度降至最低。
我國幅員遼闊有即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如何將其合理開發是相關部門面臨的問題,國家不僅需要盡可能的保障經濟發展,但還需要重視珍貴文化及稀有物種的保護,建立相應的保護區和保護制度,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范水利資源開發流程,嚴禁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有規劃的開發河段水利資源,為區域經濟和農業生產服務。
通常情況下水力資源開發模式均希望達到百分百的開發率,采用階梯型流域開發模式,這樣的開發模式不僅提升了工程的投入,但忽視了移民及其他相關的生態問題。完善的法律法規有助于區域水利工程著眼于大局,因地制宜的保護耕地資源與規劃用地,盡可能減少對耕地面積的影響,實現流域的百分百的開發率。目前水利發達國家的資源利用率均控制在70%以上,從而選取合理、高效的規劃。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于區域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了緩解和防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十分關鍵。依靠區域自身能力很難保持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因此需要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生態回復,明確補償對象及范圍,有助于提高生態恢復效率,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規劃初期建立資金計劃,以用于還原生態價值,環節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恢復生態修復機能。
水利水電工程必然會面對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無法避免的矛盾,關鍵是如何減少影響,達到和諧狀態。水利工程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需要完善評估手段及法律法規、補償計劃達成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協調、可持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