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紅艷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隨著手工、有機、無添加等消費行為概念的出現,網售自制食品已成為現代人們網購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餓了么、餐飲O2O、吃吃飯等私人廚房平臺就能足不出戶,嘗盡天下美食。2018年4月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專門對2 028名受訪者進行了網售自制食品調查,78.6%的受訪者表示買過網售自制食品,其中55.4%的受訪者坦言特別依賴網售自制食品。網售自制食品交易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食品安全隱患。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電商平臺食品經營者進行了相應的規制,但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能否被視作“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尚無法判定。《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對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有所規范,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制定,法律效力較低,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于2019年1月1日施行。第三方電商準入門檻低導致了自制食品網店異軍突起,網售自制食品安全成了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的一大盲區。在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本文以食品安全法和電子商務法為視角對我國網售自制食品監管進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興盛于網絡的自制食品,因便捷、迅速、口味多元化、精準滿足顧客需求的優點和“純綠色無添加”“農家自制”“私人秘訣”等特色深受消費者喜愛,但也常常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網友將其戲稱為“黑暗料理”。“自制食品”指商家不通過工業化流水線而是靠自己的手藝制造食品[1]。網售自制食品賣家分為兩類:①有實體店的賣家,為拓展業務在網上開店,這些店鋪大多有生產許可等證件。②家庭式小作坊,這些商家無“三證”,也無專門的生產經營場所,其在私人作坊里用簡單的工具加工制作并自行包裝食品,也不曾對場所和生產工具進行消毒。從生產環境、原材料供應、生產過程到市民餐桌,每一個環節生產標準都不同,且須多道檢測。網售自制食品大多無法做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放心,消費者也無從了解食品生產人員健康狀況。嫁接網售自制食品交易的主要是靠賣家自律和買家信任這兩條紐帶,網售自制食品安全監管亟待解決的問題頗多,監管部門任重道遠。
1.1.1 網售自制食品產品質量難保證
2015年“糖姑娘”古方紅糖雌激素超標事件令人咋舌,其打著“獨家自制”旗號在微信朋友圈里傳播,經檢驗發現,25 g的紅糖中藥用雌激素雌二醇的最高含量達人體正常值的1 000倍。大部分自制食品的賣家如古方紅糖一樣,沒有到相關部門注冊,其銷售的食品進入了流通領域,但原材料供應、生產、儲存到運輸等各個環節均不在政府監管范圍之內,這加大了消費者的安全隱患和交易風險。其制作食品的場所設施設備和衛生、環保條件無法保證,包裝技術、殺菌設備較為簡陋,食品容易變質、不易運輸,且多數為異地交易,隱蔽性較強,當地執法部門難尋其蹤跡[2]。
1.1.2 網售自制食品產品質量難跟蹤
對家庭手工制作的食品,消費者無法知曉亦無法驗證其是否有違法違規添加劑,原材料進貨渠道是否正規,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如何。微信朋友圈里的“美食”質量更難以得到保障,監督約束機制更加缺乏。微信目前僅對“加V”的賬號進行各項資格審查,對其他私人微商相關單位并沒有相應管理措施。
1.1.3 網售自制食品價格難監督
消費者出于對“純天然”原料、“純手工”制作的喜愛,即使面對商家的漫天要價,也義無反顧地去購買網售自制食品;而對于賣家以低價批發商品后再更換包裝,打著“無添加”等名義高價售賣,消費者也應礙于熟人情面羞于討價還價,更不會到有關部門進行價格投訴,監管部門無法對其查處。
1.1.4 網售自制食品售后服務難保證
微信朋友圈自制食品法律法規缺失,監管體系不夠完善,訴訟機制不健全,且買賣雙方大多為朋友、熟人,即使出了問題,消費者也會礙于面子或怕麻煩,私下處理不了了之[3-4]。如何有效強化政府行政管理,規范完善相關市場法律法規,全面整合監管部門互相協作,成為當下網售自制食品安全監管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新《食品安全法》明確將網絡食品經營納入監管體系,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應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并對違法商戶及時制止、報告、停止服務。第三方平臺審核力度將有所加強,而如何確定第三方平臺“發現入網經營者有違法行為”實際上很難判斷,實際審核中主要有2種途徑:①第三方平臺主動監管。②消費者的舉報。消費者向第三方平臺舉報入網經營者有違法行為并有確切證據,應視為網絡第三方平臺已經“發現”。一旦發現入網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第三方平臺應立即發起調查,并承擔起法律規定的義務。
新《食品安全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供食用的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以下稱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因此,網上售賣的煙熏肉制品、果脯、蔬菜等商品大多標注為“初級加工農產品”,因法律缺乏對其相對明確的規定,賣家不需要資質認可。第三方平臺僅核賣家提供的證件是否真實有效。由此可見,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的許可證審查僅僅是形式審查,并不是實質資格、資質審查。同時面對成千上萬的中小網絡食品電商,要全部進行實質審查的難度也是極大的。一些電商平臺對“私房美食”的相關資質亦不予審查,僅通過限制私人賣家更新商品和參加各種促銷活動來對其監管。
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對欺騙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提供虛假服務的賣家,第三方電商平臺只要能提供賣家的真實信息,可免于承擔法律責任。這一規定類似于著作權法中的“避風港”原則,第三方平臺所擔負的監管責任實際上較輕,因此可能對商戶的審查不是很嚴格,權責不統一、不明晰,導致了目前自制食品電商市場相當混亂。此乃網售自制食品安全關鍵問題之所在。
《電子商務法》第十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該法提高了自然人經營網店的準入門檻,對電商平臺經營者的監管職責也進行了明確規定,無疑是對消費者的有力保障。但因其并未設定網售自制初級農產品的市場準入許可,而使得相關監管問題老生常談。
另外,微信平臺并非電商平臺,而是社交平臺,如果在微信平臺銷售自制食品,《電子商務法》的作用也受限。此處的銷售行為應進行區分:如果只是偶爾在朋友圈出售食品,不應當被劃歸電子商務的范疇;但如果銷售食品的行為具有連貫性和營利性,那么就可能會被界定為經營活動,而這些微信商家,才需依照《電子商務法》承擔責任。
網售自制食品不能游離于標準和法律監管之外,網售自制安全的有效監管應成為網絡電商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相關部門應抓住網絡監管升級換代的契機,通過線上線下發力,加大日常化執法的同時,引導商家依法依規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新《食品安全法》《電子商務法》對網售自制食品安全有所涉及但并沒有形成體系,而《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僅以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總局局令的形式出現,立法層次較低,對網售自制食品的適用性不強。因此,需更新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中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分的法律法規進行梳理整合,重點明確經營主體的權利義務和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相關責任,加強對自制食品制作、流通、銷售資質的監管,保證網售自制食品經營規范有序、監督管理依法有據。
食品安全“鏈式防控”理念涉及生產、加工、包裝、存儲、運輸、銷售、消費和餐飲的整個過程,涉及食品生產廠商、設施設備、工藝流程、餐具飲具、容器、包裝材料、個人衛生、食品用水、洗滌劑和消毒劑等各個方面,旨在實現全過程的、鏈式的管理和防控。抓住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無縫銜接,確保食品安全。第三方平臺做好“守門人”的工作,提高“入網”門檻,完善食品溯源體系。①推行網售自制食品經營持證照準入制度。自制食品賣家先行取得營業執照和食品流通許可證、從業人員健康證方可經營,并在網店主頁上公布,不得超越經營范圍。②對那些利用微信、微博經營食品的賬號進行備案登記管理,實現自制食品監管常態化。③推行網售自制食品經營者實名制管理,建立網售自制食品經營者監管和備案臺賬。第三方平臺建立獎勵懲戒制度,在平臺頁面公示入網餐飲單位違法失信行為記錄,而對于“零投訴、零爭議、零問題”靠前排名的食品經營者,優先推薦,納入誠信經營名單。對于那些有違法行為,或投訴集中的食品經營者,則調整搜索排名,甚至停止提供平臺服務,將該不良企業和個人列入“黑名單”。④搭建全國食品信息系統,健全食品信息公示制度,以12315為中心,拓展對流通環節網絡食品的監控面;進一步完善審查登記、網絡食品抽檢等制度,實現食品可追溯。
重視和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提高基層監管水平和擴大基層機關覆蓋面是化解網售自制食品安全問題的合理路徑。①培育復合型網絡監管專業執法隊伍,形成集指揮、監測、辦案于一體的網絡監管體系。②建立網售自制食品安全檢測系統,完善網售自制食品追溯信息鏈條,通過食品標簽上的溯源碼聯網查詢,調查食品生產、銷售環節等全部流通信息,嚴厲打擊經營違法行為。③建立公眾參與網售自制食品監督、舉報制度[5-7]。建立統一的網售自制食品消費投訴和評價體系,設立網售自制食品安全投訴舉報頁面,搭建食品經營者、消費者、政府等之間的互動平臺,提高公眾維權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