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昊昕
(貴州醫科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目前,我國雖然在食品監管以及食品安全方面已經有了多達幾十部的法律和法規,但從整體上看,這些法規的系統性和協調性相對較差,具體來說就是這些法律法規中有很多相互交叉和重疊的內容,甚至存在相互制約、相互矛盾的現象,最終導致食品安全和監管法律體系的不健全[1]。除此之外,在這幾十部法律法規中,存在一部分制定時間相對較早的內容,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其已經不能充分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屬于多機構的分段管理模式,具體來說就是農業部門主要負責監管農產品的生產、質檢部門主要負責監督和管理食品加工生產方面、工商管理部門負責監管食品流通方面、衛生部門主要負責監管企業和餐飲業的食品衛生方面、食藥監管部門主要負責食品安全方面的綜合性監管工作[2]。
雖然這種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監督和改善我國各個方面的食品安全,但從整體上看,這種監管體制不利于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以及合作,容易造成工作缺位、越位、錯位甚至是相互推諉現象的出現,導致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隱患。
違法成本低、懲罰力度不夠,不能最大程度地威懾不法行為,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3]。我國部分地區為了促進當地經濟增長或增加就業機會,沒有對食品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例如食品衛生許可證是否齊全以及衛生要求是否達標等,為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發生埋下了隱患。除此之外,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方式主要為運動式執法,具體來說就是當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就加大打擊和監管力度,當風頭過去或食品安全事件沒有發生時就敷衍了事,最終導致食品安全事件屢次發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食品安全的標準程度處于較低的水平和階段,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4]:①標準相對落后,甚至是不完善。②標準的執行不甚嚴格。同時,我國食品行業中絕大多數都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在這些企業中相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相對較低、設備較為落后、生產和工作環境比較惡劣,造成其無法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要求生產和流通食品,最終導致相關部門只能在安全事故發生后采取手段來進行補救,較為被動。
檢測方法和技術也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5],目前來說,我國食品行業所采取的檢測技術與國際上的先進水平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不僅給食品企業的食品生產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同時也不利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能的發揮,甚至嚴重時還影響到我國食品的出口貿易的發展。
(1)明確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核心是“保障食品安全”,這就要求我國相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緊緊圍繞“食品安全”為主題,盡可能地涵蓋到影響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如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以及立法、執法、監管、行政處罰甚至是刑罰等方面都要做出明確的規定[6]。
(2)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時,可以從全球和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出發,借鑒和參考國外先進的經驗和制度,不僅僅要做到切實解決現有食品安全問題,還要做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未來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
(3)注重食品安全相關監管部門的職責及權利的清晰且合理的劃分,減少甚至是避免內容交叉、職能重疊的現象,切實避免相互推諉扯皮現象的出現,盡可能地提高監管質量和執法效率。
(1)明確各個監管和行政主體的職責,促進監管和行政執法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切實避免相互推諉、執法不力等問題的存在;同時,將食品安全的監管以及行政執法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當中去,切實調動起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7]。
(2)制定和實施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食品企業的日常監督和管理,確保處于經營狀態的食品企業具備齊全的各種生產許可證件,并符合相關的衛生標準,徹底鏟除和取締無照經營和不達標經營的食品企業。
(3)加大處罰力度,增加食品企業的違法成本。要明確食品企業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負責人,違法者必須要承擔相應責任,加大處罰力度,例如發現違法的食品企業不僅僅要沒收其非法收入、進行罰款,還要視情節嚴重程度處于吊銷相關執照或許可證、終身禁止從事該行業等處罰,必要時還可以處以刑事處罰。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國家相關部門和相關企業要積極借鑒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的食品安全標準及相關法律法規,實現與國際接軌,并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貫徹落實到食品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全面監控。同時,也可以為相關部門的監管以及行政執法提供一定的參照和依據。
(2)積極引進和普及先進的檢測技術,提高檢測水平[8]。①國家要重視食品檢測技術和檢測方法的研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爭取早日研發出先進的檢測技術。②大力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同時結合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制定出既具備現代化和先進性特征,又具有我國特色的檢測技術和方法。③注重相關檢測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為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奠定堅實的人才支撐。
(1)我國相關部門要制定和統一一套專門用于評價食品安全標準的方法和規定,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進一步升級和完善,進而為我國食品安全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
(2)建立國家級別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研究中心,并以此為中心,集中食品安全檢驗和研究工作的優勢資源和全部力量,為我國食品安全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具權威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中心和評估機構。
(3)要實現與國際接軌,加強我國食品安全評估部門和機構與國外相關組織和部門的交流和聯系,不僅有利于我國第一時間了解到世界范圍內的食品安全信息,同時還有利于我國從國外中借鑒和引進其先進的經驗和制度。
我國相關部門和機構要積極展開大范圍的信息調查和研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檔案,逐步實施并最終普及食品企業安全信用體系。在食品安全信用體系中,要涉及各種食品生產和經營企業的生產情況、衛生情況、信譽等級、以往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情況以及獲獎或被懲罰的記錄等,必要時也可以將部分內容在社會或媒體上進行公布,積極引導社會全體成員進行監督,有利于規范食品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行為。
除此之外,要加大食品安全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充分利用社會輿論和思想宣傳等方式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安全、衛生等思想和觀念成為企業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自覺行為。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了社會中的各個領域。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督和管理工作來說更是如此,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和溝通提供暢通無阻的渠道和平臺,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食品安全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以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為依托,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渠道和平臺,實現相關信息的及時共享和統一發布,不僅為相關部門監管以及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信息依據,同時也極大的尊重和消費者的知情權。除此之外,依托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還可以建立出視頻安全溯源和預警機制,不僅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解決食品安全隱患,切實減少甚至是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同時還有利于準確追溯食品安全事件的源頭,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