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潔
上海嘉實(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1804
本文將通過對相關科學研究的闡述以及個人長期以來的設計經驗探討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以“物理”的環境影響人的“心理”,著重考慮人在所處環境中的心理感受。然而,針對心理健康方面的室內設計研究一直較為匱乏,幸運的是,近幾十年來,間接性的相關研究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如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以及臨床心理學等等,都為面向健康的室內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試驗支持。
首先要明確的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關鍵要素:壓力。壓力的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病理性的,包括降低的物理機能或是較為痛苦的醫療過程;第二種是來源于廣義的社交環境,包括噪音、隱私侵犯或是缺乏支持等等。較高的壓力水平會引發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例如無助感、焦慮情緒、沮喪感等。此外,生理醫學的一份研究也表明,壓力會抑制人的免疫系統功能。設計對人心理的促進作用關鍵的核心就是控制環境對人壓力水平的影響。
因此,面向健康的室內設計的理論基礎就是提高人們積極應對壓力的能力,主要包含以下三條目標:①不能設計本身會引發人們壓力增長的元素特征;②環境應盡量包含可以減少人們壓力水平的元素特征;③設計應盡量考慮大部分人群的感受。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面向健康的室內設計理論并不在任何領域具有足夠的普適性,這是因為設計的感覺更多地來源于設計師自身的評判和理解,而嚴謹的科學研究卻很難通過量化的表示衡量一個人的心理變化。例如,曾有一個心理實驗,試圖證明更好的家具質量可以減少人的焦慮感,然而研究者卻很難得出明確清晰的結論,因為受試者往往會受到問卷題目的暗示,而忽略自身的真正感受,或是實際的家具質量。
如果室內設計需要能夠提高人們積極應對壓力的能力,那么有沒有一些充分的、廣泛適用的準則是設計人員可以遵循的呢?在行為科學和健康相關領域的基礎上,可以總結出以下三條原則:①提供物理環境上的控制感;②易于獲得社交性支持;③易于通過物理環境獲得積極性的干擾。這三條原則是通過以下一些標準篩選出來的:首先,這三條原則都經過科學研究驗證過可以使人獲得顯著性的心理積極性影響;此外,這三條原則,尤其是前兩條已經被發現在很多人群和場景中對壓力和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后,這三條原則含義廣泛,包含了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問題和概念,例如控制感包含了個人隱私的問題。在下文中,將對這三條原則進行具體的定義和闡釋,并提供相關的科學研究及理論,同時會探討相關的設計策略以獲取積極應對壓力的效果[1]。
控制感的概念對于設計師來說非常熟悉。很多研究都表明,對于很多不同的人群和場景,控制感是影響壓力水平于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指出,人對于獲取控制感有著強烈的需求。很多研究發現,缺乏控制感通常會引發很多負面結果,例如沮喪情緒、消極被動、血壓升高以及免疫系統的機能下降。缺乏控制的場景和狀態往往會令人厭惡或產生壓力。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從鄰居那兒傳來的音樂普遍會被認為是產生壓力的“噪音”,而對于同樣的音樂,一個人如果選擇在自己的屋內播放,盡管音量較鄰居家的大得多,卻會給人帶來積極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對于潛在的緊張性刺激具備足夠的控制力,則由其引發的負面因素可以被減小甚至忽略。
在醫療保健領域,缺乏控制感是一個增長壓力和破壞健康的普遍性問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人通常會有兩種壓力來源:病理性的或社交環境性的。尤其對于很多責任重大而又缺乏控制的人群來說例如醫護人員環境的不良設計會引發他們更為嚴重的心理壓力問題,比如缺乏休息室或休息區,或者說讓人感覺很難短暫脫離工作。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人群來說,缺乏控制感可以被面向健康的室內設計緩解主要是通過設計策略來使人產生控制感。以下舉幾個典型的例子來闡述什么樣的設計能夠增強控制感從而減小壓力:提供視覺上的隱私區域;在公共區域放置可以控制的電視;可供使用的花園或場地;可以臨時娛樂的設施;可以隨時進行溫度控制的空調;工作場所中包含一些可以暫時脫離工作的休息區;工作場所避免被其他人頻繁訪問等等。
控制感、壓力和健康的關系已經被很多研究論證過,但是很少有論文直接驗證過哪種類型的設計風格可以真正地提高控制感從而降低壓力。盡管可以通過理論證明前面所舉的幾個例子的有效性,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其是否對促進健康起實際性的作用[2]。
持續性的與家人、朋友等接觸可以讓人在心理上獲益。許多行為醫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對不同種類的人來說,都有證據顯示獲得更高的社交性支持可以減輕人的心理壓力,并獲得更高的健康水平。曾有一項研究表明,心肌梗死病人中,具有更好社交環境的群體(如與家人互動更為頻繁),有著明顯更高的長期生存率。
盡管社交性支持對人的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卻很少有研究去考察如何通過室內設計提高人們在所處環境中的社交性支持感受。事實上,僅僅是室內家具的擺放方式就能對人的社交性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例如,有關于休息場所的研究表明,成排擺放的椅子會抑制人們的社交活動,尤其是那種靠墻排列的椅子,并且,不可移動的椅子會加重這種負面影響。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室內設計師可以通過布置舒適的、可移動的、按組分布的椅子來增加人們的社交性活動,以使人在環境中更加放松,較少壓力。
下面舉一些實用性較高的例子來說明何種設計策略可以讓人獲得更好的社交性支持:提供訪問等待區域和一些可移動的椅子,讓外來人員可與內部人員進行良好的互動;提供良好設計的公共區域以促進內部人員的社交互動;提供一些休閑娛樂設施,增進人們的協助與溝通等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一類的設計切記過度開放而忽略了人的隱私區域,一個過于強調互動、協作、社交的場所會降低人的隱私感,從而增加其心理壓力,降低健康水平。如前文所述,總的原則是需要提供給人更多的社交性活動選擇,但不能讓他們喪失控制感,當他們需要隱私感時,要能隨時從社交場所中脫離開來[3]。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物理環境具有穩定的積極的刺激水平時,會促進人的健康。具體來說,如果刺激水平過高,如巨大的聲音、強烈的燈光、明亮的顏色等等,會使人積累壓力;相反地,若是刺激水平過低,則會讓人厭倦,并常常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感受如沮喪感。
拙劣的設計會讓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下降。例如,有研究表明,缺乏窗戶的環境會使人產生焦慮和沮喪的情緒,甚至有很高的概率引發精神疾病。針對大量人群的統計調查顯示,缺乏窗戶的環境往往不受歡迎,并且常常會引起人的壓力感受。這是由于,窗戶較少的場所缺少外界光和聲音的刺激,使人處于較為封閉的環境中。
積極性干擾的理念指出,通過環境中的一些設計元素,可以給人穩定的外界刺激,從而減緩人的心理壓力并促進健康。我們所熟悉的一個概念是“白噪音”:白噪音是一種功率頻譜密度為常數的隨機信號或隨機過程,換句話說,此信號在各個頻段上的功率是一樣的。魔術的“白噪音”有令人驚嘆的特性,它就像白色的光束,由所有的顏色組成,而我們看到的卻是白色的光。這種聲音對各個年齡層的人來說,都可以起到一定聲音治療作用,是一種和諧的治療聲音。一定音量下的白噪音可以治愈一些多動患兒的精神集中能力障礙。一些專家學者稱“白噪音”實際上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個聲音暗示,它可以起到輔助治療一些神經系統疾病的作用。而在室內設計中,我們可以借助“白噪音”的原理,均勻分配各個元素在顏色、形狀、位置、數量等方面對人的刺激,從而平衡視覺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以造成一種感受上的“白噪音”。常見的一些可以對人產生積極性干擾的設計元素包括:①笑臉或和善的面容;②各種小動物的形象;③一些自然元素,如樹、花、水、星空等等。
與積極性干擾相對的是,一些設計元素會對人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即“消極性干擾”,而這是在設計中需要極力避免的。通常來說,如果一個設計元素的存在過于顯眼,讓人難以忽視,則從長遠看來,會使人產生壓力感受;并且,讓人無法選擇和控制的元素也會有消極性的影響;此外,一些過度設計的元素(非自然的)也會對人產生負面的影響[4]。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各類場所都有著更高的要求,室內設計不但要在功能性上滿足不同的需求,也要在審美、心理感受方面迎合大眾。什么樣的室內設計能夠減緩人的壓力,促進人的心理健康,這是一個重要而新穎的話題,本文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對這一方面做了簡單的探討。結合自身體驗,我們不難發現,在功能性日趨完善的今天,室內設計給人的心理感受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這方面的探索不但有研究上的意義,也有著實際的作用。借助心理學、行為醫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我們可以通過精巧的設計提高人們在室內環境中的心理健康程度。但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不同人群之間的特性差異往往會導致他們對環境的感受有著不小的差別,甚至對于同一類人群來說,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也有著一定的矛盾性,如何把握其中的均平衡性是設計師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在設計中需要時刻權衡、取舍的。科學的理論給我們奠定了基礎、指出了方向,而如何獲得良好視覺美感、提供足夠的功能、給人積極的心理感受,并取得它們之間的平衡則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不斷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