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
吳忠市久陽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寧夏 吳忠 751100
一直以來,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未處理好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因此對社會發展與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影響。為此,近些年,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在不斷進步,逐步降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建筑行業本身就與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利用綠色建筑與建筑設計相結合,能夠提升建筑的環保性與生態效益,不僅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推動整個行業長足發展的直接動力。
首先,在基礎性設計以及設計規劃方面。設計規劃是設計的前期準備階段,其需要對工程建設的情況以及各項信息進行全面搜集,為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設計規劃階段與綠色建筑技術的優化組合也應得到設計人員的重視,從規劃階段進行綠色建筑建設理念的滲透,能夠有效地提升設計的深度與科學性,使綠色建筑技術在實際工程建設中發揮更充分的作用與價值。為此,基礎性設計以及設計規劃部門,設計人員要基于對原始資料的分析,例如,根據項目建設位置氣候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條件、自然環境等信息內容找到與綠色建筑技術合理的契合點,從而增強設計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不斷深入到實地進行考察,論證設計規劃的可行性,不斷優化設計思路[1]。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可利用土地逐漸減少,建筑設計中必須從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角度出發,減少對土地資源的破壞,實現集約化的土地利用。
其次,在氣候適宜性上。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氣候條件對實現綠色建筑的支持與價值,合理的利用當地的氣候條件,減少建筑的消耗以及對氣候的影響;并根據地區的不同,在設計過程中優化建筑結構與建筑形體,使氣候條件的作用充分發揮。
最后,在節能方面上。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技術的融合必須考慮到建筑的節能性能,但是由于實際設計與綠色建筑技術有著巨大的區別,所以設計人員必須基于立體的感知,將節能技術與建筑設計進行科學的結合,可以借助計算機等輔助設備精準計算建筑的消耗,并不斷調整設計,以降低建筑整體消耗為目標,實現建筑的高效節能[2]。
在建筑設計規劃環節,綠色建筑技術的優化組合決定著建筑設計中其滲透深度以及在實際施工中的價值,所以,應通過有效的措施與辦法,強化設計人員對綠色建筑技術的理解,從建筑施工的實際情況出發,保障綠色建筑技術的價值與優勢在建筑建設中得到充分發揮,并減少工程設計中存在的缺陷。具體來說,設計人員必須對以往的設計經驗進行全面總結,并深入到施工現場全方位搜集工程建設項目的資料與信息,基于兩者對綠色建筑進行深度分析,包括能源、自然環境、資源以及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程度,從而形成良性的設計循環,能夠從根本上降低建筑的消耗,實現綠色建筑設計。同時,對總平面進行合理設計,根據設計內容與綠色建筑技術的相關要求展開具體操作,確定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并明確施工各個階段的差異,體現出建筑設計的針對性,并嚴格遵循設計圖紙對總平面設計進行合理規劃,考慮到影響綠色建筑實現的因素,做好相應的處理與防范[3]。
在氣候適應性環節中。設計人員應在經典綠色建筑設計基礎之上,根據對氣候條件的研究,實現對氣候條件的合理利用,從而使建筑工程的基本屬性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契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設計過程中,降低使用材料的污染性,提升整體建筑的建設效果,降低引發極端天氣的可能性;二是,考慮到綠色建筑技術對設計的要求,制定規范化的要求,保障設計中綠色建筑技術能夠與施工技術實現科學的結合,從而提升建筑整體與當地氣候條件的適應性;三是,從建筑形態設計上進行考慮,保障對當地氣候的充分利用,這需要設計人員基于長遠目標進行設計理念調整,尊重自然、尊重生態環境,減少對自然氣候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提升建筑形態的科學性,突出綠色建筑的科學性與優勢,實現建筑工程與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協調。
在建筑節能設計與形態設計上。與普通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設計從設計理念到設計方法都有著本質性的不同,設計過程中需要通過量化分析的方式替代傳統設計中感性認知,從而使建筑設計更加科學。而在綠色建筑技術與建筑設計結合中,節能設計與形態設計是兩項聯系十分緊密的內容,通過量化分析能夠具體的計算出建筑的能耗、資源消耗等數據,從而實現節能技術的合理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節能設計需要對建筑形態進行改變,雖然會使建筑形態的個性更加鮮明,但不能忽視建筑的美觀性要求,實現節能技術與建筑設計的優化結合,才能為后續的施工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科學的依據[4]。例如,很多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屋頂的設計使用具有太陽能集成功能的材料,通過集成太陽能利用到建筑公共區域的供電等上,減少建筑自身的能耗。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與綠色建筑設計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是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在生態環境如此脆弱、自然環境如此惡劣的今天建筑行業必須利用技術手段尋求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道路。因此,必須保障建筑設計過程中,綠色建筑技術得到合理、科學的應用,減少建筑的消耗與資源的浪費,實現建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