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智涵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就某一特定地域殯儀建筑造型設計而言,除了在設計中需集中體現一般性精神文化建筑的普適條件之外,還需充分考慮如何將設計的一般性法則與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或傳統文化元素有機結合、巧妙雜糅,形成獨具一格、具有較高辨識度及地方文化認同感的特色建筑造型設計,這需要設計者較強的設計提煉能力與組織能力。
結合目前各地區殯葬文化發展現狀進行比對分析后不難得出,盡管不同地域之間民風民俗各有不同,但其對國內殯葬文化發展的總體響應呈現出協調一致、相輔相成的態勢,而這一規律在建筑造型設計方面的體現主要凝結為以下幾點:
建筑色彩是建筑對人產生的最首要、最直觀、最具體的視覺印象,對色彩的巧妙運用可以為建筑造型錦上添花,如:鮮艷濃烈的色彩為建筑帶來輕快活潑、熱情洋溢之感;灰暗單一的色彩為建筑注入沉穩平和、簡約卻略帶乏味的感受,總言之,色彩的糅合、穿插、碰撞、交融為建筑穿上了絢爛的外衣。
就殯儀建筑而言,由于職能、功用的特殊性,其建筑色彩普遍統一,這一點是跨越地方民俗文化差異實現的高度融合,其最直接的來源依然是人類對色彩共通的生理感知與心理反應,縱觀全國各地的殯儀建筑色彩方案設計,整體顯現出對黑白灰三色的平衡運用,也從寓意上呼應了面對死亡的情緒:掙扎、抗拒、逃避等等。
湖北殯儀建筑色彩設計充分體現了上述規律,其色彩素雅,以灰白為主,在建筑局部輪廓(如檐下)上勾勒黑色、建筑局部構件上描繪紅色進行色彩調和,其中黑、紅均為楚文化中特有的色彩元素,在殯儀建筑色彩設計中如此運用也是對楚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殯儀建筑特色。
建筑形式與建筑色彩不同,沒有如建筑色彩對建筑風格的高度概括性,建筑形式因人文環境、地域文化的區分而風格迥異,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正是由于這些紛繁復雜的差異性的存在致使各地的殯儀建筑形式千姿百態、熠熠生輝。
就湖北傳統建筑特色而言,千百年來形成的建筑式樣是受當地自然氣候、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文化性格、民俗習慣等因素影響,一路發展演變而來,這些影響因子交織錯雜、兼揉并濟,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有著濃重的楚文化色彩的建筑風格及特有形式,其間飽含著人們對地域文化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大屋頂一直以來是東方建筑的特色標識,這一建筑構造或者說建筑式樣在楚文化建筑中尤為突出,特別是在公共文化建筑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建筑物群最大的造型特點便是相互銜接成片的坡屋頂,透出磅礴大氣、雄偉壯闊之感,據此可將建筑物群大致劃分為兩組構件,一是由下層墻體圍合而成的建筑空間,二是由上層屋頂綿延而成的檐面結構,張弛之間顯現出博大深厚的楚文化底蘊。
在湖北殯儀建筑形式設計上,除了汲取一貫的坡屋頂造型之外,對密檐、重檐的運用也至關重要,作為建筑檐面整體的點睛之筆,密檐、重檐的結構形式雖并非湖北地區所獨有,卻在該地廣為流傳,并無聲無息地融入當地民風民俗之中,成為約定俗成的審美共識,一方面,密檐、重檐的檐角形式在水平方向上為建筑立面增加了層次感,體現了明確的空間秩序關系,符合立體構成原理和視覺審美需要;另一方面,鱗次櫛比的密檐、重檐設計為建筑檐面造型注入了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提供了組織圖面關系的更多可能。
建筑紋樣對建筑造型的作用雖不及建筑色彩和建筑形式那么顯而易見,清晰可感,但也不可或缺,細微之處彰顯匠心之意,最恰當合理的評價是:由于研究尺度的不同,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建筑紋樣的組織設計在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有主次、先后之分,但在設計內涵和外延的推敲之中無偏頗之別。
對建筑紋樣的合理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點:適時、適地、適用,只有三方面相得益彰,合乎情理的設計才能打動人心,使原本冰冷的建筑造型在緊密融合地方民俗文化之后變得生機盎然、觸動人心。
楚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間不乏精致美觀、寓意深遠的圖案或紋樣,如何把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跡與殯儀建筑造型設計的主題自然融合,為當地殯儀建筑增添人文氣息和歷史厚重感,成為我們在探討設計策略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一環,以甲骨文中的“化”為例,其形象地表明了遠古時期人們對待死亡的情緒,也昭示了生死相依、生命輪回的永恒主題。
在建筑紋樣的運用過程中,常規做法是在建筑立面上做文章,將紋樣僵硬的鏤刻在墻面上,這種方式稍顯乏味,略失新意,在設計改造方案中需推陳出新,同時,作為平面標識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紋樣應納入“企業形象規范體系”進行系統設計,增強紋樣與建筑的融合度與標識系統的可識別性。
殯儀建筑造型的發展與殯葬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是殯葬文化賦予了殯儀建筑獨具一格的造型特征,而殯儀建筑又以其風格迥異的建筑造型訴說著殯葬文化的精神內核,這正是文化與藝術之間高度融合、相互轉化的有力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