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曉萍
為進一步加強對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提高事業單位公益服務水平,博興縣編辦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方法,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博興縣主要做法
(一)統一思想認識,充分做好動員部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準確提報業務范圍清單的前提是有關部門(單位)對這項工作認識到位、理解精準。為此,博興縣編辦于2017年9月初便召開了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試點工作會議,對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此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會上學習了《博興縣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實施范圍、實施步驟、時間安排等方面;同時,印發了《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編制工作指南》,工作人員利用PPT形式,圖文并茂地對表格每個要素進行詳細解讀答疑。2018年5月,縣編辦下發了《關于做好全縣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服務事項清單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納入機構編制管理的事業單位(去年試點的除外)全部納入清單編制管理范圍,配套下發了填報要求及工作指南。
(二)試點先行先試,總結經驗全面鋪開。去年,按照省市要求,縣編辦將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幾個公益性較強、與群眾利益關系密切的行業納入了試點范圍,為全面推開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機制奠定堅實基礎。為進一步厘清政府部門與事業單位,事業單位與市場、社會組織的關系,著力解決事業單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越位、錯位和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問題,為實現“政府歸政府、公益歸公益、市場歸市場”的改革預期,2018年,縣編辦在去年先行先試的基礎上,汲取不足,總結經驗,繼續在深化事業單位監督管理上下功夫,率先在全市全面推開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工作,涵蓋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交通、財政金融、質量技術、農林牧水等16個行業,至此全部覆蓋500余家事業單位,覆蓋所有已登記事業單位和直接聯系民生的服務事項,充分發揮清單在事業單位監管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提高事業單位公益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三)嚴格審核程序,確保清單事項準確。為讓清單發揮實效,縣編辦在準、嚴、細上下功夫,確保清單“接地氣”。一是工作認識“準”。對工作認識到位不僅是對部門(單位)的要求,也是對審核人員的要求。想當好“裁判員”得先勤于實踐,當好“運動員”。因此,面對這項全新的工作,縣事業單位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沉下心,研究學習新知識、新業務,力求保質保量完成該項任務,在工作過程中少走彎路。二是審核過程“嚴”。事業單位填報完成后,交由其業務主管部門進行專業性審查和保密性審查,審核通過后,將清單紙質材料、相關副本及依據報送至縣事業單位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嚴格根據三大類依據進行審核:一是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二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規范性文件;三是編委或編辦文件。其他文件一律不作為業務事項的實施依據。對未按要求填報、填寫不規范、填報事項與提供文件或工作實際不符的,及時將意見反饋給填報單位。事業單位修改后進行再次提報,直至審核通過為止。三是關鍵環節把握“細”。工作人員采取邊審核邊修改邊反饋邊建立問題臺賬的方式,將事業單位業務活動交叉重疊的、職責劃轉或取消的、業務活動未開展或已停止開展的,分門別類建立好臺賬,以全面掌握事業單位的履職情況和管理運行狀況,以便后續優化事業單位總體布局和資源配置,推進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同時,為“僵尸”事業單位集中清理、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等工作提供詳實依據。
(四)借助網絡平臺,公布清單強化監督。編制清單是為了使用清單。只有接受更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賦予清單更大的約束作用。因此,對確定的業務范圍服務事項清單,通過博興縣機構編制網和事業單位及其舉辦單位網站,及時向社會公眾公布。截至8月20日,共計梳理全縣500余家事業單位的業務范圍2223項。由此形成的《博興縣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目前已在博興縣機構編制網向社會公開。從而構建起了“互聯網+清單化管理”的新模式,既方便群眾辦理業務,也便于加強事業單位監管。
二、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事業單位思想認識不到位。部分部門(單位)對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工作理解不夠深刻,重視程度不夠,存在敷衍應付現象。雖然召開了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工作培訓會議,編制了《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編制工作指南》,明確了梳理業務事項要求、填表說明等事項,但在報送的過程中,仍存在實施依據不符、報送格式不規范、梳理業務不夠全面等現象,主管部門對所屬事業單位的審核把關不嚴,審核不細現象嚴重。
(二)事業單位宗旨和業務范圍混淆。部分事業單位存在職能交錯、業務范圍模糊不清等問題,導致其單位公益服務屬性不足,服務質量、效率不高,群眾滿意度較低。有的單位業務活動存在交叉重疊,有的單位業務活動已劃轉或移交其他單位,甚至個別單位某項業務活動已停止開展。
(三)部分事業單位承擔著大量的行政輔助事項。在梳理事業單位實施依據時,出現部分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承擔著行政輔助職能。比如,縣水利局下屬的水利資源管理辦公室對應的上級機構均為行政內設機構,承擔著法律、法規賦予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職能,而我縣作為基層單位,由于歷史原因,當時成立了事業單位來承擔這一方面的職責。再比如,縣農業局下屬的事業單位種子管理站承擔了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方面的行政職責。
(四)清單的宣傳引導不足。主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足,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違規問題的庇護行為時有發生,加上部分政策法規條款的匹配和銜接出現問題,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功能大打折扣。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往往對事業單位的設立與注銷比較關注,而對于事業單位自身能否按照既定的宗旨和業務范圍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對策建議
(一)健全機制完善清單化管理。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公布后,應按照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的要求,嚴格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單位職能變化情況、機構改革等及時做出調整。上級事業單位監管部門應該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出臺《建立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機制加強事業單位事中事后監管的意見》,明確清單動態調整的幾種情形,明確由誰來調整、怎樣調整,規范審定及公布程序,而不是由各地“自行把握”,確保業務范圍清單科學有效、與時俱進。
(二)“一單多用”帶動事業單位監管。加強對事業單位業務范圍清單化管理的深度研判,細化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好清單的基礎性作用。公開的業務范圍清單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法律法規和機構調整,各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重新調整變更業務范圍,及時公示清單,業務范圍清單一經公開就具有剛性約束力,各單位必須按照清單內容開展業務活動,否則將根據《山東省事業單位法人異常信息管理辦法(試行)》文件的要求,列入異常信息,情節嚴重的將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在動態調整機制基礎上,將清單作為審核事業單位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和制定年度績效考核專項指標的主要依據,作為“雙隨機”抽查工作的抽查內容及評價標準,作為事業單位年度報告公開的主要內容,切實發揮好清單對事業單位的事中事后監管作用,實現對事業單位的“清單化管理”。
(三)內外監督倒逼職能轉變。定期對登記在冊的事業單位業務開展情況及日常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形成清單化管理長效機制。通過多渠道公開,發揮清單的約束力,采取建立滿意度評價體系,設立舉報箱、公開投訴電話等方式,拓寬群眾監督的途徑,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權,確保各單位按照業務范圍清單開展活動,倒逼部門(單位)轉變職能、優化服務。
關鍵詞:事業單位 業務范圍清單 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