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范驊 木其熱
摘要? ? 對林權制度的概念進行了闡述,通過分析林權制度改革的現實意義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林權制度改革對策,以期為林權制度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林權制度;改革;現實意義;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 F326.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160-01
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被林區群眾稱為“第三次土地改革”,是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途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采取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減免稅收、規范流轉、綜合服務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使經營者有其山、務林者得其利,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激發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林區農民脫貧致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維護生態安全[1]。
1? ? 林權制度概述
林權指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森林資源產權以這種形式體現在法律上。林權證是森林、林木、林地唯一合法的產權證,主要用于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集體林權是指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或單位對森林、林木和林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即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2],包括《土地改革法》規定的分配給農民個人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在合作化時期轉為集體所有的林地、森林、林木;國有土地由集體國有林場等單位種植的森林、林木、林地;“四固定”時期確定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森林、林木、林地;在一些地區林業“三定”時期國有林地被分配到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且已由當地人民政府頒發林權證的森林、林木、林地等。
2? ? 林權制度改革的現實意義
我國對林權制度進行了4次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沒有解決好產權問題。我國耕地少、林地多的現狀,說明發展林業更具潛力。因此,需要實行林權制度改革,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我國的林權制度改革,堅持林地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讓農民在改革中獲得的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具有資本功能,可作為抵押或出資、入股、合作的資本,有利于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促進林業發展;讓農戶無償、平等、均等地獲得林木所有權、林地使用權,順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體現了公平性和公有性,維護了個人權益。
3? ? 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3.1? ? 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支持,阻礙了改革進程
在一些關鍵的林改環節,缺乏健全的政策和法規支持,依靠地方政府一些文件的改革舉措,也很難有效推動改革進程。林業產權概念比較清晰,然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的規定較模糊。因此,關鍵的問題是在澄清所有權的基礎上,明確林地的實際占有、使用、收益、處置和所有權的權屬問題,明確所有權代表主體。
3.2? ? 政策宣傳落實不到位,農民缺乏林木資產歸屬感
由于地處偏遠,在缺乏對惠農政策、市場信息和林業發展前景了解的情況下,農民對林業未來價值的認識不夠,造成對林權改革的態度冷淡。因此,一些地區以各種形式抵觸林權改革,利用各種違規手段使農戶作為林權流轉受讓人不能享受優質的免費服務與優惠政策。
3.3? ? 農民缺少競爭力,造成效率與公平失衡
由于個體農民和一些普通家庭持有的資本額非常有限,因而在競標山林中,農民難以與外來資本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競爭,導致普通農民個人資本在市場競爭中被排除后,基本很難獲得山林,而外地許多投資者或投機者“購買”大片林地。
4? ? 對策
4.1? ? 完善立法,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法律依據
一是國家政策。歷次改革主要是由國家政策推動實施,政策的優勢是及時、高效、靈活、易于執行,在林業發展出現瓶頸或滯后時,國家及時出臺相應政策,有利于快速突破禁錮,活躍林業產業經濟,給林農帶來效益[3]。二是法律法規。轉變目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依靠政策實施的局面來彌補現有法律的不足。但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為了促進集體林權制度完善和林業生產的發展,政策和法律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4.2? ? 加快林權制度改革步伐,促使改革深入開展
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促進林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雖然各地實際情況有所不同,但在總體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靈活掌握,加快推進改革步伐,將這項政策為民所用,給林農帶來實惠。
4.3? ? 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改革
一是減免“兩金”,即育林基金和更新改造基金。減免“兩金”后,為了使地方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和培育工作正常進行,可以加大地方財政預算保障、增加中央財政林業補助金額等。二是林業資源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地方各級政府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實現跨區域性森林資源交易,例如可以建立區域性林業產權交易平臺和中心。三是加強林地流轉服務。培育林地流轉中介組織,完善林業信息服務與科技服務。四是地方政府促進森林資源的合理分配,組建森林資源評估機構,著力解決好森林資源評估資質問題[4]。
5? ? 結語
建立和完善權、責、利明晰的林業經營制度,調動社會各界造林育林的積極性和愛林護林的自覺性,提升森林數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繁榮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法律、林業體系的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取得更大的成功,發揮更大的作用。
6? ? 參考文獻
[1] 張穎.林權制度改革對環境的影響及其經營優化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2] 何得桂.林權改革、基層治理及政策評價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3] 徐豐果,周訓芳.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的林權流轉制度[J].林業經濟問題,2008(4):283-286.
[4] 金華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析[J].林業調查規劃,2007(2):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