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瀟
摘要? ? 以高職生物制品技術課程為例,提出了因材施教立體化教學模式,并從教學改革的意義、具體內容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生物制品技術;因材施教;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 G642.0?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280-02
因材施教是教育實踐中的重要理念,在2 000多年前便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孔子提出,并且一直沿用至今[1]。當前,隨著教育大環境的不斷變化,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尤其是生源多元化發展模式的開啟,提高了高職教育發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如何高效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成為高職教育者面臨的一項新挑戰[2]。本文主要以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生物制品技術》課程為例,針對本校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生源,因材施教”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構象,以期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 ? 開展因材施教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意義
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2類:一是通過普通高考或者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畢業生(簡稱普高生);二是通過單招單考的中專、技校、職高等三類中職學校的職業高中畢業生(統稱三校生)[3]。大多數普高生思維活躍,靈動活潑,因為接受過3年的高中學識教育,通過學考、會考,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但亦存在學習方法不到位、學習積極性欠缺、學習目標薄弱等問題。而三校生由于接受的是3年中職技能教育,通過技能考核,有一定的動手能力,但是理論學習則相對薄弱,普遍存在沒有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學習態度不積極、自覺性和自控能力相對不足等問題。
綜上所述,不同的高職生源在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多樣性和層次性,相繼帶來的則是不同生源的多元化發展。但是,現如今,面對復雜的生源狀況,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卻依舊采取統一的教學模式,這勢必會給高職教育帶來重大影響。因此,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生源,因材施教”建立全新的立體化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讓進入學校的學習者都能成為合格的專業技能人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當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藥品生物技術專業對學生的培養定位主要為 “就業型”和“升學型”。“就業型”學生的目標多是在畢業之后能順利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于是其會特別注重對自身專業技能的訓練,三校生源會在這類學生中占較大的比重。“升學型”學生往往在初進校園時就目標明確:專升本或者其余升學要求。因而,此類學生對于升學所學的文化課程學習會更加投入,一般普高生源的學生在此方面會有大需求。
為此,結合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的生源特點,以生物制品技術課程為例,針對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2個平行班級,構建立體化分類教學模式,對提高專業的教學質量意義重大。
2? ? 開展因材施教立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
學生生源不同,素質也參差不齊。普高生雖然學習能力及學習主動性較強,但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專業技能水平較低;三校生雖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技能,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強,但學習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較差。面對差異偏差極大的2種生源,筆者選擇藥品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生物制品技術課程為試點課程實行分層教學。針對普高生源的班級,鑒于學生理論底子好、學習能力相對較強但專業基礎較弱的特點,教學側重點為引導學生熟悉專業、熱愛專業、積極主動探索專業,著重強化專業實踐操作技能,注重專業知識面的拓展及“升學”意識的培養[4]。針對三校生源的班級,鑒于學生理論基礎較弱、專業技能底子好的特點,教學側重點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擁有良好職業素養,具備一定的職業情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成為“技能杰出型人才”。
2.1? ?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生物制品技術課程是藥品生物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其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獲得疫苗制備和檢驗的基本能力,掌握細菌苗、病毒苗、細菌苗的生產流程,能進行無菌操作、培養基配制、微生物培養、細胞培養等基本實驗操作[5]。學生畢業之后,即可從事生物制藥行業生物制品生產崗位的工作。該課程在大二下學期開始,此時,學生已修完專業基礎課程,已形成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體系,具備一定的專業實驗操作技能,但幾乎每屆學生都反映該課程內容太抽象、太枯燥,存在較大的學習困難。
對三校生而言,該課程內容多數涉及免疫學相關知識,而三校生的免疫學理論基礎幾乎為零,再加上本身學生層次較低,學習主動性差,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又不到位,一旦聽不明白,學習積極性受挫,便嚴重影響課程學習。對普高生而言,因為高中生物接觸過免疫學相關內容,故理論學習相對容易接受;但是該課程涉及的實驗多為免疫學及細胞培養實驗,而此類實驗多為微觀實驗,難度較大,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極高,學生很易受挫,學習積極性易受影響。
2.2? ?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的不同安排
針對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結合各自在該課程學習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方面亦需要設置不同的側重點。
普高學生因為經過高中3年的系統學習,具有較強的文化理論基礎,有一定的學習方法,故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接受能力相對較好。但是,相對于文化課的學習,其動手能力則會顯得薄弱。因此,在學時分配時更加側重于技能教學,適當增加技能訓練的課時,對于部分理論知識的學習則可通過課后自學來完成,同時應注意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引導學生拓寬專業知識面。
三校生在中職階段即接受了部分專業技能的鍛煉,有一定的實操經驗,但對理論知識接受理解能力相對較弱,故在學時分配方面應更加側重于理論教學,適當增加理論教學課時,注意鞏固基本知識。這要求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適當提高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2.3? ?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術課程教學中的隱性分層教學
所謂隱性分層教學是指教師采用內在尺度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暗中根據差、中、優3個層次進行分層教學與評價,以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基礎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將學生基礎分為優、中、差3個層次,并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不同學習目標、提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和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
2.3.1? ? 目標分層。不同生源的學生,學習基礎大不相同,因而在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快慢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滿足各層次學生所需,盡力地鼓勵各層次學生朝著適合自己的目標努力發展[6]。
2.3.2? ? 教學過程分層。教學過程是整個分層教學的重點,也是實施中的難點。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課前要對上課內容、形式和課堂提問等進行精心設計,做好充分準備,課堂上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個性化的引導和啟發。
2.3.3? ? 作業分層。教師布置作業時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或者針對同一個作業提出不同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7]。
2.4? ? 不同生源,生物制品技術課程教學中考核方式的不同
2.4.1? ? 小組考核。生物制品技術的實驗實訓項目多以小組形式開展,因而會進行小組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小組紀律表現、回答問題、操作規范性、數據記錄和實驗報告等。對三校生而言,側重小組的紀律表現、回答問題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考核。對普高生而言,側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實驗數據記錄等方面的考核。對學生而言,小組成績關乎每位成員的最終考核,因而團隊之間的協助非常重要。
2.4.2? ? 課堂答辯。在每次內容教授完成之后,可以適當引入課堂答辯環節,盡量通過搶答、你問我答等趣味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在輕松的氛圍中消化“枯燥”的專業知識。關于課堂答辯內容的設置,可以針對不同生源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選擇設置[8]。
3? ? 結語
本文根據藥品生物技術專業的生源特點,以生物制品技術課程為例,針對普高生源和三校生源的2個平行班級,構建立體化分類教學模式,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分類培養的新路徑,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將個體文化基礎水平和知識結構的差異轉化為專業技能的側重點與職業規劃的不同方向,開創高職人才培養的新局面。
4? ? 參考文獻
[1] 湯雪彬,金舒萍.“因材施教,分類培養”構建立體化高職學生培養模式的探討[J].職教通訊,2016,26(1):14-16.
[2] 杜朝仙.分析生源多元化趨勢下高職教育基礎課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9(36):52-54.
[3] 李萍,黃銀花,沈文龍.高職院校生源多樣化背景下分層培養模式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130.
[4] 凡軍民,宋剛,張萍.高職《生物制品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J].科技創新教育,2012(5):128.
[5] 楊學山,楊孝樸,楊德龍,等.生物制品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6):13184-13186.
[6] 張燕琴.高職藥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因材施教[J].現代職業教育,2016(7):192.
[7] 張建,劉志雄,劉樂承.不同生源學生的《普通遺傳學》課程學習效果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2017,14(22):68-70.
[8] 蔡勤生.隱性分層教學法在高職生物技術專業課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7,45(6):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