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立
摘 要:時間的指針已經指向了2018,也標志著自15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正式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部署以來已經過去了兩年多的時間。本文將著眼于兩年間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與深化,從供給側改革的含義、原因、措施以及當前的成效等方面入手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去一降一補 新常態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一、什么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顧名思義,便是指對供給側進行的具有結構性的改革。那么我們首先要理解供給側和供給是什么。
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即經濟生活中供給的一方。《現代漢語詞典》對供給做了如下定義,即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質、錢財、資料等給需要的人使用,此處的“供給”是一個動詞,而供給側中的“供給”應當是一個事物,那么改“供給”到底是對什么的改革呢?
眾所周知,拉動需求增長有三駕馬車即出口、投資、消費;而在供給中同樣存有四個要素決定著供給,分別是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那么,我們就可以將供給側改革理解為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新能力的改革。
在了解供給含義的基礎上,似乎已經解決了什么是供給側改革的問題。但正如習近平書記所說,“‘結構性3個字非常重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
而“結構性”中的“結構”又是指什么?經濟結構一般來說包括產業結構、分配結構、消費結構、區域結構等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二、為什么進行供給側改革
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必定是為了解決我國發展中的根本矛盾,即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
更直接的原因便是為解決我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
2013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出我國當前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一是經濟增速處于換檔期,當前我國經濟不必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而轉向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中高速發展上來;二是處于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三是前期政策消化期,三個時期同時存在,使得我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要求我國當前進行供給側改革。
2014年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詮釋了當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逐步優化、驅動經濟動力向創新轉移。
面對當前我國經濟的問題和狀態,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在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理論思考到具體實踐,都做了全面闡述,從頂層設計、政策措施直至重點任務,都做出了全鏈條部署。
三、怎樣進行供給側改革
面對當前我國重大結構失衡的問題,我國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供給質量為總攻方向,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要求以法治、市場的辦法去除煤炭、鋼鐵及其他過剩產業的產能,降低企業杠桿率,去除房地產等產業庫存,實行結構性減稅、降制度性成本、降低社會保障費等以降低成本,推進扶貧、創新以補全發展短板。
如今在供給側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時,是否有外國經驗可供我國借鑒?事實上,在戰后日本大力扶持電解鋁行業發展,一時間鋁產量從50年代不足10萬噸到70年代135.47萬噸,產能提升了13倍多。而進入七十年代受石油危機影響,電解鋁產業成本不斷攀升,日本國內電解鋁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而日本政府憑借其卓有成效的財稅政策,1987年使原鋁產量下降到四萬噸左右。90年代,日本電解鋁產業已基本上轉移到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而本土開始發展更加節約資源的再生鋁產業,92年再生鋁產量達到148.23萬噸,僅次于美國。
從日本在發展鋁制品產業經驗中,我們可以汲取一定的經驗,首先政策應該結合不同時期的實情靈活調整,二是對產業進行調整應當多種手段相結合,三是實行創新驅動,四要堅持走出去,堅持對外開放。
《人民日報》指出,要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預期成效,一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三要堅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四、供給側改革的成效
在全面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年中,我國GDP保持中高速增長,2016年增速為6.7%,而2017年出現了近五年來的回升,達到了6.9%。
而從去產能上來看,截至2017年10月底,鋼鐵、煤炭去產能分別完成1.2億噸和4.4億噸,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加值較2015年分別回落5.6個和2.3個百分點;2017年9月,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了76.8%,為五年以來最高水平。
2016年以來,國家在去除房地產庫存上持續發力,隨著棚戶區改造與貨幣化安置的全面鋪開,全國房地產庫存持續減少,其中三四線城市的庫存壓力減少尤為明顯。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2.2%,總體庫存總量較2015年底減少1.2億平方米,為近三年來最低值。
在去杠桿方面我國同樣成效顯著,2016年末我國總體杠桿率為257%,“信貸缺口”降至24.6%,連續三個季度下降;2017年10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較2015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僵尸企業市場出清超過2300戶。
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斐然成就,但是當前我國依舊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當前我國創新發展短板依舊明顯,在近期中美貿易戰中,半導體、芯片技術、新能源等方面科技實力不足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關鍵要素之一,但與此同時,受制于體制機制限制,人才與勞動力自由流動能力卻依然不足。同時我國農業供給側應當繼續深化,農業市場活力不足,高質量農產品質量有限,進口農產品數量大,糧食安全保障壓力較大。
改革未有窮期,奮楫會當擊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兩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了深化供給側改革的正確性。在下一階段,如何繼續深化改革,在新形勢下穩中求進,面對國內國際新形勢的更加嚴峻的挑戰,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N].人民日報,2016年01月04日(第二版)
[2]馬雪嬌,日本化解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的財稅經驗[J].中國發展觀察,2016年12月21日
[3]寧吉喆,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學習時報,2017年06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