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昆鵬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了新常態,推進供給側改革成為了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環境的必然選擇。本文將參考現有數據文獻,結合當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從供給側的角度出發,探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的方法,分析供給側改革對學生就業的影響,并嘗試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學生 創業就業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近幾年來,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率正在逐年下降。據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約110萬,而到了15年后的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750萬,并且2017年、2018年兩年內,人數依然有增長的趨勢,達到了820萬。大量人才的出現,“需求側”逐漸呈現飽和的狀態,因此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越來越大。在近五年的《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報告》中顯示,醫學類專科學生的就業形式同樣越來越嚴峻,甚至比起其他專業的畢業生更加難以就業。
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先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活力”?!笆濉币巹澲?,李克強總理則提出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要求。自此,“供給側”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然而在改革過程中,大多數學者將精力和研究方向,都集中在對經濟領域的研究中,關于“人才供給側改革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的研究,仍然少有涉及。這使得目前的人才“供給側”改革缺乏相應的指導性理論。同時,市場倒逼下的供給側改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綜合改革,而學術界對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研究,未突破“企業、社會、學校聯動市場主體控制”概念,存在缺乏就業整體視域,研究內容不全面,研究方法實證性不強等不足,本文將提出一些觀點,嘗試彌補這些不足,構建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培養時效體系。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難處
1.社會經濟轉型造成大學生就業率的下降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國的有效勞動力占據人口總數的比例較高,勞動力成本較低,這是發展經濟的優勢。然而,隨著過剩的勞動力得到釋放,勞動力的成本逐漸提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優勢逐漸消失。面對這一形勢,我國及時對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宏觀上的調控。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8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率由7.9%下降到了6.7%,實現調整目標。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的“奧肯定律”,經濟的增長跟就業率的增長呈正比,也就是說,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必然導致就業率增長速度的減慢。與此同時,我國每年有超過820萬應屆大學生走出校園,尋求就業機會。畢業人數還在逐年上升,而就業率的增速卻在宏觀經濟的影響下逐年下降,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率的下降。
2.“供給側”人才培養方向選擇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除了市場需求的下降,“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供需配置不平衡,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當下的高校教育環境中,很多學校對于專業的設置不夠平衡,其中的原因眾多。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部分高校盲目的擴大招生規模,而忽略了市場的實際需求。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然而眾多高校多于人才的培養方向和選擇卻不能及時作出調整,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沒有科學的規劃,不能夠滿足隨時變化的人才需求。所以,在“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背景下,高校對創新驅動經濟新環境的不適應,致使人才供給與人才市場脫節,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大原因。
3.“供給側”不能保障人才質量
許多高校存在對在校生管理松懈、對學生的畢業要求過低的現象,這導致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夠強,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面對人才越來越多、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的當前社會,這一類大學生的就業機會便越來越低。即便這其中有一些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本職工作,主要表現在:基礎的專業能力不足;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對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能力有限,無法緊跟市場需求的變化;抗壓能力較低,應對挫折方式消極等。這些問題會使他們逐漸被市場淘汰,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失業率。
二、如何理由市場倒逼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綜合上述三點問題,作為“需求側”的市場,應該對高校以及高校大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供給側”做出更加徹底的改革
1.“創新”加速經濟轉型,推動新經濟發展
上文中提到,就業率的高低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密切,因此,市場本身要加速經濟轉型,大力推動新經濟的發展,是現階段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有效舉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工業領域的發展更是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但與此同時,我國在尖端科技上的研究和運用,與許多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隨著貧富差距這一問題的逐漸顯露,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不再有之前那么大的優勢。因而,要切實加強科研力度,利用尖端科技帶動工業文明發展,從而推動新經濟的快速發展??萍嫉奶嵘x不開創新,即是說,在“投資驅動經濟的方式”向“創新驅動經濟的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創新”是關鍵。
2.降低高校人才供需矛盾,預防大學生就業困難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標準都在隨時發生變化,市場倒逼的形式下,市場明確提出對專業人才需求的方向,高校便不得不做出應對。為解決高校專業設置不平衡、不能及時調整專業人數限制、資源不足導致相關專業“大而不強”等問題。高校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配置資源,在專業設置上尋求最能適應市場的模式,在教學方式及教學態度上要做出改變,同時要對市場需求保持高度關注,隨時調整現有專業的人數限制,做到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另外,高??梢韵蚱髽I尋求合作,設置針對企業需求的專業,培養出能夠滿足各行各業各種需求的專業性人才,在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同時,避免了因專業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高校還應制定健全的專業設置機制,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合理增減專業人數或者設立、取消無法適應需求的專業。
3.經濟社會急劇轉型期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互聯網帶來的變革,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面越來越廣,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專業素質高、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更加顯現出了去競爭優勢,漸漸成為社會各界招募人才的主要對象。而目前的環境下,由于高校在專業設置、資源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影響了人才質量,導致當前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強;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脫節;對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能力有限,無法緊跟市場需求的變化;抗壓能力較低,應對挫折方式消極,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要著重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力度。首先是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實習等方式,多與社會環境進行接觸,及時了解社會動態,自主分析市場需求,并針對分析結果,有意識的培養自身能力。政府部門要通過官方渠道,呼吁各行業盡可能的給在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充分滿足學生對實踐活動的需求。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制定)職業規劃,參考自身專業能力,選擇合適的崗位。尤其是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去選擇,這關系到學生畢業后在崗位中的學習積極性和工作動力,是保證其后續能力發展的關鍵。
4.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體系的有機整合
在市場高標準、高要求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對自主創業的意識會極快的得到提升,高校要積極鼓勵、幫助大學生實現創業的想法,這是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于實踐的方式,也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大學生創業:其一,針對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加強創業相關知識的教授。其二,學校要給學生提供創業平臺,利用學校的各方面資源,讓學生與社會企業接軌,尋求合作的可能。其三,對大學生的創業項目進行評估,提出指導意見,并幫助學生完善創業計劃。就現狀而言,我國大學生創業率以及創業成功率,相較一些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能夠看出,我國大學生創業存在市場考察不足、創業項目科技含量不高、創業團隊能力不足等情況。想要有效調高創業率,高校需要給予足夠高的重視,提供更多的幫助,才能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切實提高大學身的創業能力。
綜上訴述,在經濟轉型的當前社會,大學生的畢業人數正在逐年上升,而市場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供給側改革正是市場需求倒逼下的必然選擇。高校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要積極做出改變,為社會輸送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推動經濟發展,讓經濟改革與供給側改革相輔相成,加快祖國建設,同時有效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洋希,馬云攀.淺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困境及解決措施[J].人才資源開發,2017,(20):109-110.
[2]王志臣.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1(02):102-105.
[3]劉佳,許華偉.“供給側”改革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J].繼續教育研究,2017,(01):104-106.
[4]李莉,何樹虎.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校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