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耀峰
一、縣校“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存在的問題
2018年是寧夏吳忠地區實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第四年,將基本實現專任教師全員“曬課”任務。這項活動歷時之長、覆蓋面之廣、參與人員之多都是空前的。但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了認識、操作等方面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有必要進行深入研討、尋找對策,以使活動更具實效。
1.活動組織不嚴密
國家、省兩級對活動的宣傳不夠、培訓不足,導致縣、校兩級對這項活動的認識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致使參與活動的廣大教師只是為活動而活動,思想準備嚴重不足;各級組織管理者思路不清,活動組織不嚴密,活動缺乏研討,站位不高;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僅曬課評優的教師參與了活動,其他教師或者未注冊,或者雖然注冊卻沒有全程參與研討;縣、校只關注“優課”評選,沒有把整個活動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對成果應用推廣不夠;優課評選中發現有些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了多次演練,學生回答問題無瑕疵,但課堂少生成。
2.活動有數量,質量不高
從國家、省兩級資源平臺看,縣、校兩級教師注冊數量、曬課數量、優課數量可觀,但從“優課”內容看,錄制過程粗糙,錄制技術單一,錄制聲像同步性差,效果不好;傳輸平臺不理想,“曬課”、評優、研討幾乎集中在同一時間段,導致傳輸路徑不暢通,平臺登錄困難;研討滯后,個別地方只能用刻錄光盤的形式組織評優,線上投票成了空話;傳統意義上的優課多,信息技術手段和優質數字資源應用不足,信息技術手段、優質數字資源只發揮了淺表化的片斷應用,沒有達到深度融合;交互式電子白板下的資源應用不夠,資源包尚不能從PPT課件中解脫出來;個別知識節點課量過多,部分難講的知識節點課量偏少,知識節點不均衡。
3.評選專家團隊不專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開展的實效主要取決于專家團隊的引導。但在實際評選中,縣、校還不具備組建這樣專家團隊的條件。表現在評選中:一是對評選標準把握不準,吃得不透,依然用傳統優課評選標準評選;二是評選專家本身信息化能力和素養不夠,對課例是否達到信息技術手段與優質數字資源的深度應用分辨不清,把握不準;三是專家團隊對教師曬課的全過程缺乏指導,組織研討不足,教師本身為活動而活動,收效不大。
二、問題成因分析
客觀分析“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原因。
1.對活動開展的背景認識不足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領域重點工作第一次被寫入中央全會的決議,足見其重要性。同時,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等多部委都對教育信息化作出了相應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信息化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縣、校基層卻很少能站在這樣的高度去認識和組織活動的很少。
2.對活動的目標和意義分析不透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14年度“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通知》(教基二廳函〔2014〕13號)文件明確提出:通過活動的開展,力爭使每位中小學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至少上好一堂課,使每堂課至少有一位優秀教師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講授。這是“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總目標。縣、校基層在實際活動組織和操作中,對活動目標沒有詳細分解,對活動意義認識不夠。一是缺乏建設“信息化管理員、學科專家、教師”三支隊伍的意識,對參與“曬課”的教師選拔缺乏統籌和指導,致使一線教師參與意識不強,指導團隊組建隨意,指導意識和能力欠缺,研討氛圍不濃;二是對當地資源庫建設意識不足,未認識到層級建設資源庫是“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開展的目的和意義之一,主要忙于完成“賽課”任務,未有效建設當地教學設計、優課視頻、研討生成等資源庫,教研工作坊、教師工作坊、教師個人空間等研討平臺建設多數存在空白。
3.對活動的評價標準把握不準
評價標準對“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由中央電教館下發的活動評價標準,涉及5項一級指標、9項二級指標,比較準確客觀地體現了對“曬課”活動的要求。但縣、?;鶎釉趯嶋H操作中只把這個標準作為“優課”評價標準,主觀上使“曬課”失去了標準,導致“曬課”整體質量不高;對“一師一優課”中的“課”定位不準確,“曬課”是完整的一課(可能是一節課,也可能是幾節課),很多教師或管理者甚至評委對這個表述理解模糊;割裂了信息化手段和優質數字資源應用的兩個“中心”,把信息化素養單一地定位在教師,忽視了學生,事實上,學生應該更重要;課堂檢測評價形式化,出現了授課內容與檢測內容不統一、有習題無檢測的現象,觀課教師看不出學生掌握的程度,課堂檢測成為形式。
4.對活動缺乏研討
一是研討機制不健全,研討氛圍不濃,教師“曬課”往往是單打獨斗,缺少團體支持,線下研討不足。二是網上“曬課”后線上研討跟不上,“曬課”教師難以在有效的指導中改進教學,“曬課”往往是一“曬”了之。三是“優課”評選后縣、校兩級都疏于總結,使“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對課堂實際教學的促進效果不明顯。
三、縣校有效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對策
1.建立健全各級行政、業務、監督三層面的推進機制
必須加大宣傳力度,督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準確定位“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對當地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給予人力、財力保障,用行政手段推動活動實施。通過電話、視頻、現場會議等方式對各級管理人員組織培訓,整合基教、教研、師培、電教等多個部門,厘清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保障組織、教研、教師培訓、平臺建設、技術支持,推進業務活動實施。發揮督導、人事等部門的督查指導作用,對當地“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開展進行全方位的督導,用評價機制推動活動的實施。
2.建設三支隊伍
(1)信息化管理員隊伍。信息化管理員不僅是政策的解讀者、活動的組織者,還是技術層面的指導者,因此建設好這支隊伍很重要??h級必須有專職信息化管理員,負責縣域“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技術支持。較大規模的學校要有專職信息化管理員,小規模學校有兼職信息化管理員。
(2)學科專家隊伍。學科專家是“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指導團隊,是當地信息化手段和優質數字資源應用的學科帶頭人。學科專家的職責有三方面:一是線下指導,由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是指標性的,每年每個學科都有任務,所以學科專家要負責本學科“曬課”前期的指導和研討任務;二是線上研討,即學科教師“曬課”后,學科專家負責引領學科教師對課例進行網絡研討;三是組織評優,即“曬課”研討結束后,學科專家根據“曬課”情況評選出優課,并向上一級部門推薦。
(3)教師隊伍。對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而言,廣大一線教師是參與者、學習者、研討者、評價者,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們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育部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即“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而“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將信息化手段、數字資源與教材、教師、學生等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是一線教師賽、研、訓的平臺,這必將促進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全面提高,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有這樣清醒的認識,借活動提升教師隊伍信息化能力。
3.開展有效的研訓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目標之一是要建立信息化手段和優質課例資源庫,縣、校要強化在活動中開展研訓的意識,廣泛而有效地組織研訓活動。
(1)線下研訓。線下主要開展兩個層面的研訓:一是信息化管理員隊伍、學科專家培訓,培訓內容為平臺操作和評價標準;二是教師培訓,培訓內容為“曬課”操作流程及教學設計備課研討。線下研訓關注學科,關注本校教師,解決本校問題,所以針對性更強。
(2)線上研訓。線上研訓涉及面更廣,所有實名制注冊平臺的教師都可參與研討。線上培訓的主要途徑為:創建網上學科教研工作室,實地聽課調研、收集問題,研究提煉形成網上教研主題,提高網上教研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利用“問答”頻道、“話題”頻道、“資源”頻道參與曬課教師網上備課(協備)活動,參與網上教研工作室開展的各種專題活動,參與其他教師網上提出的“問題”“話題”研討活動;通過發表點評,對網上的課例教師進行指導。線上研訓范圍廣,可立足本學科,也可跨學科;參與途徑多,可以通過教研工作室、教師坊等渠道進行研討;占有資源量大,研討打破地域界限,跨校、跨省區,可實現多重資源的共享。
(3)專題研訓。“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涉及資源、技術、平臺、標準等多個方面,有必要開展不同層面的專題研訓。如資源方面,除傳統意義上的教情、學情、教材、教法研訓外,還可針對“信息化資源”(信息技術、數字化資源)、恰當使用、深度融合等實施專題化培訓;技術平臺方面,要針對公共服務平臺操作流程、視頻錄制技術等實施專題培訓。“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具有統一的評價標準,而評價標準具有導向作用,所以針對標準的專題培訓更有必要。
4.建設平臺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對平臺的要求很高,作為縣、校管理部門,一要配置好教師參與活動研討的計算機、網絡、電子白板等設備;二要配置好攝像設備,有條件的可以配置錄播室;三要指導教師用好省級、國家級資源應用平臺。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