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富
一、設計理念
1.時代背景
在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今天,教育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作為教育組織的學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要求,明確了教育改革的攻堅方向和重點舉措,對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如何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優質?各種基本矛盾和制約因素如何進行權衡……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應,便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也是教育工作者所秉持的學校教育哲學。
2.政策依據
集團化辦學是破解擇校難,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嘗試。2016年2月下旬,教育部正式印發了《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指出對于群眾高度關注的熱點學校要加快推進集團化辦學,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重慶市大渡口區教委審時度勢,印發了《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讓更多學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切實提升區域教育整體水平,打造區域教育新名片,為“新區品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3.辦學思想
辦學思想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教育集團發展的靈魂。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對集團總校和分校的辦學思想、歷史沿革進行了詳細梳理,并將集團總校辦學思想“啟迪智慧,化育生命”、分校辦學思想“陽光雨露,潤澤生命”進行統整后發現,兩者雖然“殊途”,但卻“同歸”。“同歸”體現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都指向了學生的生命發展,為學生的自由生長、幸福人生奠基;“殊途”表現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校本化理解與表達上的側重點不完全相同,在課程開發、課堂范式、課堂評價上有差異。在充分尊重學校的辦學歷史、辦學特色以及辦學現狀的基礎上,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確定了以教師專業化成長為突破口,推動集團工作的全面開展。
二、發展目標
發展目標是學校發展的旨歸和方向,對學校發展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結合時代背景,根據集團辦學思想,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擬定了學校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是使大渡口區新工小學辦成社會認可、家長滿意、學生向往的好學校,逐步樹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品牌,提升區域教育的整體水平。
2.階段目標
一是2016年8月—2016年9月,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并授牌。在集團成員學校開展前期調研活動,確定集團工作突破口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擬定具體工作方案。二是2016年10月—2017年8月,教師的教育集團意識增強,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具體工作有效開展,教師專業成長初顯成效。三是2017年9月—2018年6月,教師專業成長卓有成效,集團標識日益顯現,集團品牌逐漸形成。
三、運行模式
1.運行模式
以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為集團總校,與新工小學、庹家坳小學組建成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加入教育集團的學校為集團分校,保留原有校名,增掛教育集團分校校牌。集團內各分校法人不變,領導機構、學校日常管理保持相對獨立,但在教育教學管理上實現基本統一。集團總校安排中層干部或骨干教師到分校掛任業務副校長或中層干部,協助各分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分校的管理干部定期到總校跟崗培訓。建立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牽頭、集團分校跟進,在集團總校引領下自主發展的模式,引領集團學校健康優質成長。
2.工作原則
(1)分步實施,循序漸進。結合總校和新工小學教育現狀,充分調研,系統設計,理清發展思路,確定發展方向,逐步推進。
(2)搭建平臺,全員融入。教育集團將搭建多個教師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全體教師認同、接受并積極融入到活動中,從而引領教師隊伍專業成長,提升新工教師團隊教育教學水平。
(3)協同創新,共同成長。在辦學目標、教育理念等方面充分尊重,相互認同;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相互協同,遵循學段教育規律,遵從學校個性發展,彰顯辦學特色,實現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3.工作辦法
通過統一管理、文化相融、師資調訓、統一業務要求以及統一考核評價等方面開展工作。擬定大型活動方案與計劃,以及加強對各項活動實施的評估與監測,確保集團活動順利進行。
四、主要任務
教育集團工作的突破口是教師專業化成長,圍繞教師專業化成長,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確定了以下主要任務。
1.文化共融,增強教師凝聚力
集團總校與分校就教育集團的文化核心達成共識,在尊重各分校辦學個性的基礎上,凝練以“生命”為核心的集團辦學理念,并以此為出發點統整教育集團所有教育教學活動,增強集團所有教師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2.課程共享,提升教師執行力
集團總校與分校教師共同建構集團課程體系,共享優質學科課程資源與德育活動資源,共議課程實施途徑與策略,提升教師課程執行力。
3.課堂共建,提升教師研究力
集團總校與分校教師的課堂教學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生命質量的提升,通過教學共研討、課題共研究、經驗共分享、成果共提煉等課堂教學共建方式,提升教師研究力。
4.評價共軌,提升教師反思力
研制教育集團評價體系,總校與分校統一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與評價方式,充分發揮評價體系的激勵功效與導向作用,引領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與改進,從而提升教師反思力。
五、主要措施
1.組建集團化辦學工作機構
(1)集團管理中心。由教育集團校長室負責,成員包括教育集團總校長(任組長)、集團總校常務副校長、集團分校校長以及集團辦公室主任,負責集團的日常運行。
(2)教師發展中心。由集團總校教學副校長負責,成員包括教育集團總校教學副校長(組長)、集團分校副校長以及分管主任、各學科教研組長,語文、數學名師工作室成員等,其下設名師工作室、培訓管理辦公室、課程研發辦公室。其中名師工作室主要進行師徒結對,重在種子教師培養;培訓管理辦公室重在師德修養、人文審美、境界格局的培養;課程研發辦公室重在課程開發、教研設計以及教師專業發展。
(3)學生成長中心。由集團總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長負責,成員包括集團總校德育主任、分校德育副校長或中層,以及班主任名師工作室成員等,重在學生活動的組織、實施。
(4)通訊服務中心。由集團總校校長室負責,成員包括教育集團辦公室主任以及分校辦公室主任等。主要負責宣傳報道、聯絡以及資料搜集存檔等。
2.搭建集團化辦學教師發展平臺
(1)搭建集團教師成長平臺。注重新教師職前培訓,幫助青年教師轉變角色,盡快適應新崗位。一是每年9月,集團總校結合集團各學校的具體實情,根據新進教師的特點及所教學科進行科學策劃、系統性設計,有針對性地開展職前培訓;二是實施新教師“三個100”工程,即新教師進入學校第一年需完成100篇教案、100篇反思、100篇讀書筆記,注重實踐反思、閱讀積淀;三是實施兩年一循環任務驅動模式,即骨干教師引領、百堂獻課、35歲以下青年教師賽課以及學科組教師賽課,每期一主題,兩年一循環;四是采取師徒結對方式,引領青年教師專業成長。集團總校為青年教師指定有經驗的教師幫帶,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2)搭建“啟慧”講壇智慧共生平臺。集團總校充分利用“啟慧”講壇,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到校傳經送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另一方面,讓集團教師登上講壇講述自己或身邊的教育故事,發揮模范引領作用。
(3)搭建一體化教研活動平臺。集團總校統一設計規范、科學、高效的教研活動,集團分校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對于教研活動的前期準備、主題確定、過程研討、反思總結,集團分校教師全程參與其中。集團總校還籌建每年一次的教師學術年會。
(4)搭建干部教師換崗交流平臺。根據區教委相關文件精神,切實確保換崗交流活動順利開展,在輪崗交流中提升集團教師的整體水平。
3.豐富德育活動,增強育人功能
共同探索實施“2346”工程:“2”指兩次評選,即六一全員評選與元旦“十佳少年”評選;“3”指三大典禮,即“入學禮”“入隊禮”“畢業禮”;“4”指四大節日,即陽光體育節、繽紛藝術節、美文美讀節、奇思創意節;“6”指六大主題,即一年級“規則”、二年級“文明”、三年級“感恩”、四年級“誠信”、五年級“責任”、六年級“理想”。組織集團教師集中觀摩、研討,逐步形成“活動設計—實踐體驗—研討總結—固化經驗”的德育活動實施機制,提高德育實效。開發德育資源,整合德育平臺,創新德育途徑,積極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豐富學生閱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創新管理模式,增強干部領導力
加強干部隊伍培訓,提高干部隊伍組織、策劃以及執行能力,增強干部凝聚力和服務意識,提升干部隊伍的整體戰斗力。努力使學校管理逐漸從傳統經驗型轉向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綜合型,從事務型轉向文化型、內涵型。條塊并舉,縱橫貫通。行政瘦身,轉變職能。嘗試用課程整合的思路實現學校各部門職能由管理向治理轉變,提升干部領導力。
5.完善評價體系,增強導向功能
制定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符合教育集團實際的評價制度,注重多維評價、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努力探索科學的評價體系,重點從統一管理、文化引領、師資互派、深入課堂、做亮德育以及集團成效等六大板塊進行評價,推動教育集團健康運行。
6.保障經費投入,確保健康運行
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實施專項經費預算管理方式,其經費主要用于集團工作經費、管理津貼、考核獎勵,以確保集團高效運行。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