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但就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來看,閱讀訓練僵化、閱讀教學功利性強、古詩文教學弱化,嚴重抑制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思維活力。閱讀應能激活“死”的書本知識和固化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實現閱讀教學的全面變革。
一、中學生閱讀現狀憂思
1.學生的語感能力日益退化
有些學生出現了閱讀能力退化的情況。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當代社會,那些精心制作的傳媒“大餐”,以虛擬而直觀的“真實”畫面,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很多需要熟讀深思方能品味的語言的韻味與思想正逐漸被更直觀、更簡明的有聲可視的多媒體信息所取代,由熒屏鮮明生動的畫面所引起的興奮取代了閱讀文學作品時的迷醉,使學生的語感能力逐漸退化。
還有很多書籍連篇充滿了圖畫,僅用寥寥數語概括一個精彩的故事。這樣的信息輸出形式,雖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學生若僅熱衷于這樣的圖書,無疑將損失對語言多元性和語義豐富性的體驗,不能進行更抽象的思辨和深層的感悟,無法體會文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不能把握文章的深層意蘊,進而使思考與表達日益變得膚淺和遲鈍。
2.古文教學日益弱化
古詩文教學應擔負起“文化教育和文化傳遞的責任”。古詩文中積淀著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情感、倫理道德、智慧和審美,能夠使學生從中體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有助于學生深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認識,又有助于學生了解民族歷史、增強文化自信,進而發展并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豐厚的文化積淀是發展與創新的基石,在一塊貧瘠的土壤上、一片文化的沙漠中、一個歷史的荒灘上不可能長出現代文明的參天大樹。而目前的很多古詩文教學,缺少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理解與接受,磨滅了學生的興趣,也造成了學生文化底蘊的缺失。
3.閱讀教學功利化
過強的功利性導致了閱讀教學缺乏詩意,而傳統的閱讀教學也慢慢地消解了閱讀的精神架構功能。過分強調字、詞、句的剖析,在肢解知識構成的同時也消解了作品的人文價值。作品永遠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任何斷章取義都有違閱讀之道。所以,閱讀教學不能過于重視閱讀模式和閱讀技巧,而是要加強作品、作者與讀者雙向或多向的精神交流和思想溝通。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在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不是依靠教師的闡釋而使學生獲得的。
二、閱讀的真正意義在于“激活”
閱讀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體悟與反思,改變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構成。也就是說,閱讀的功能在于“激活”。
一是激活學生固有的知識結構。人不可能理解、記住和掌握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事物,任何新知識的獲得都不是空中樓閣式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已知”基礎上的。但即便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也還是缺少聯系新舊知識的能力。研究表明,這是因為學生不能辨明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并善于以此為起點,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閱讀激活固有的知識結構,提高閱讀效率。
二是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應把培養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意識與能力作為核心價值。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上主要表現為態度和行為的積極性,能自覺地參與、交往與合作;在行為方式上主要表現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的和諧統一。因此,個體實踐的主動性,對每個學生來說都非常重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能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在反思中主動提出自我發展的目標,創建更加美好的生活情景。
三是激活書本中“死”的文字符號。教師應將以文字符號為主要載體的書本知識重新激活,而不是進行逐一闡釋。學生以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閱歷去體驗作者的體驗、感受作者的感受,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使書本知識融入自己的生活,建立書本知識與自己實際生活的聯系、與自己實際情感體驗的聯系、與自我成長與發展的聯系。這樣,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喚起學生對學習的內在需要,提升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和能力。其實,這也是教師從專注于研究教學內容到學生的發展需要、從教書到育人的重大轉折。
三、如何進行閱讀
一是開放性閱讀。語文來源于生活和實踐,閱讀的目的就是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因而它應該是開放性的。閱讀的開放性,首先體現在閱讀視野的開放。課文只是學生閱讀材料的一部分,故學生的閱讀視野應得到有效拓展。教師應有一種大語文的觀念,不斷開發新的閱讀資源,并積極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資源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其次,體現在閱讀結論的開放。閱讀本身就是對文章提供的信息進行解釋,這種解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學生個體的“前知識”及其經驗、情趣、所處情景等因素的影響,會對同一篇文章生出不同的理解。
二是審美體驗性閱讀。閱讀既是語言習得的過程,又是讀者獲取外部信息,進行情感體驗的過程。它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口干舌燥的講解往往比不上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的理解和體驗來得更深刻。因此,閱讀教學首先要在選材上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才能使作品的精神內核投射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其次,要使學生的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受到思想的啟迪。
三是合作探究式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是讀者,學生也是讀者,文章的要義是通過兩個或多個人的協同努力而獲得的。在對話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點會發生碰撞,在碰撞中互相激發、互相補充,最終獲得對作品意義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表達與接受,能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也能有效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學生的思維是發散多元的,每個人對同一文本的閱讀角度也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若對閱讀進行人為限制,不僅會損害作品的價值,而且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
總之,語文教學改革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閱讀教學也應該走出誤區,以一種全新的觀念和姿態去引導學生實現閱讀的價值和意義。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