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婷
摘 要:本文就榕江縣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交通、通訊、醫保、社保、住房及公共設施等社會化問題進行調研和分析,提出建議和對策,以期提高榕江縣農村社會化的進程,從而加速榕江縣“三化”步伐。
關鍵詞:農村社會化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一、農村社會化的基本內涵
農村社會化,可以理解為城鄉一體化,但又不是城鄉均等化,更不是同城化。“化”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過程,推進的目標不是將農村城鎮化,而是要把城市建設成田園化的城市,農村建成更具有農村特色的農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繁榮。農村社會化調查的內容,就是要找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差距,才好補齊短板,縮小差距,為解決農村問題找到路徑和方法。
二、農村社會化的基本問題
對比城鎮與鄉村,就榕江而言,可從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交通、通訊、醫保、社保、住房及共公施設等方面加以比較,從中找出差距,并用事實來回答相關問題。
1.城鄉常住居民收入比較
據來自縣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榕江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440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000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還多。從以上數據可看出,榕江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是比較大的。同時,榕江是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目前還有一個極貧鄉,115個深度貧困村,貧困人口8.65萬人,這些深度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均在3000元以下。
2.城鄉教育比較
(1)從學前教育看,縣城已普遍推行學前教育,即經過幼兒園三年教育后才進入小學一年級;鄉鎮則只讀一年的學前教育便升入小學一年級。
(2)從小學六年制教育看,榕江縣城的一、二、三所完小,學生畢業后升入初中一年級的平均分約為200分(2016年),而各鄉鎮小學,學生畢業升初中的平均分只有120分左右。
(3)從縣城民中、二中初中畢業生中考成績看,中考成績近三年來,榕江民中、二中的中考成績平均分高出各鄉鎮中學35分和55分。
(4)從高中教育看,縣城有一中、民中(今年還有最后一屆)、三中三所高中,縣城和各鄉鎮學生所占比例為別為45%和55%。但完成高中教育(含職校)即縣城高中普及率為90%,農村高中普及率為55%。
3.農村交通
經過實施“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工程后,榕江農村的公路網基本形成。榕江現正在實施“組組通”公路工程,從2017年8月開始進行“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計劃實施“組組通”公路全長2641公里,覆蓋全縣821個村組,總投資171670.4萬元。實施“組組通”工程后,將全面提高農村公路通暢率,切實提升農村群眾出行質量,把群眾期盼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完成好,維護好。現在全縣100%的行政村都開通班車,到縣城可說是早出晚歸,不用在縣城住宿,節省不必要開支。
4.農村通訊
到2017年上半年,全縣各村通訊,特別是移動通訊達到100%全覆蓋,聯通、電信覆蓋率也大幅提升,可達80%以上,均可就近交費。網絡覆蓋率在逐年上升,今年底可達90%,大大方便農村辦公如上傳文字、數據、圖片等。
5.農村醫保
雖然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數額在不斷上升,但全縣參與合作醫療的比例還是不斷提高,從最初的參保率60%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98%。隨著到縣城以上大醫院就醫報銷比例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大幅提高大病就醫報銷比例后,更加激發農村人口參與醫保的熱情,真正實現就醫有保障,解除患者的后顧之憂。
6.農村衛生
現在的農村人,基本實現了小病到村,中病到鄉,大病到縣。全縣各鄉村都實現了一村一衛生室,鄉鎮有衛生院,并有20——30個床位。參保人憑醫保卡便可看病取藥,十分方便快捷。自今年初全縣開展農村“清潔風暴”行動后,農村衛生面貌大為改觀,但仍有部分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居民,沿襲著人畜混居的居住模式,對健康十分不利,需要花大力加以解決。
7.農村人均居住面積
從調研得到的數據看,榕江縣農村人均居住面積與城鎮相差不大,大約在人均16平米左右。但農村住房質量差,多數為木質結構,且為老舊房屋,沒有室內衛生間和沖洗間。部分家庭幾年前通過“三改”(改廚、改水、改廁),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但仍有50%左右的農村居民沒有實現“三改”,居住條件較差。由于外出務工,有不少房屋長年處于閑置狀態,無人居住與管理。
8.農村文化及公共設施
在調研中發現,榕江農村文化廣場、文化墻等建設嚴重滯后。同時,農村多數村沒有體育設施,如乒乓球室、老人活動室和藍球場等,只有25%左右的村建有比較規范的舉辦紅白喜事的場地,而75%左右的村沿襲著各家喜事各辦,沿公路、田邊地角以至街頭巷尾擺酒席,很不衛生,也不安全。
通過對榕江縣農村的調查,無論在人均收入、教育、出行、醫保、衛生、人均居住面積、公共設施的摸底對比,可以看出,農村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加大投入,完善相關設施,才能縮小城鄉差距,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共同發展。
三、提高城鄉一體化的相關建議
一是要加大對農村學校的師資培訓力度。從小升初,初升高的城鄉學生成績對比中可知,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是一個長期懸而不決的問題,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等科目的教師更缺,有的特長生因沒有專業教師輔導而被埋沒。
二是要加大對農民的文化、技術培訓力度。有的村民,長期沒有接受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技術培訓,所有的知識與技術都是從上一輩人手把手、一對一的對接中傳承下來,知識面窄,技能單一,顯然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是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公路網加密、活動場所、娛樂室、圖書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建設,讓農村居民也能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
四是要加大農村衛生管理與投入力度。很多村沒有垃圾池和垃圾運輸車,各戶沒有垃圾桶,很多家庭都是垃圾往坡邊、田邊及河中傾倒;有的村民沒有衛生意識,煙頭、果皮亂扔亂丟,特別是農村人員集中區及學校周邊,衛生狀況更差。通過河長制管理和鄉村“清潔風暴”整治行動后,農村的衛生狀況有了較大改變,但缺少長效機制,反彈現象明顯。建議各村設置衛生保潔員和衛生監督員崗位,以便各村長期保持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