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瑋
【摘 要】目的:探討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特征分析。方法:選擇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且需接種百白破聯合疫苗的200例適齡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均征得家屬同意參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研究組接種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觀察分析兩組不良反應情況。結果:研究組的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值=11.9658,P值=0.0005。研究組的接種不良反應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2值=7.8750,P值=0.0195。結論: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更低于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且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01
百白破聯合疫苗主要以百日咳疫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三者混合制成。百白破聯合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破傷風、百日咳、白喉疾病。目前我國主要應用百白破聯合疫苗進行適齡兒童預防接種,并且起到有效預防疾病傳播。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發生特征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且需接種百白破聯合疫苗的200例適齡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均征得家屬同意參與。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研究組:性別: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齡:3個月至6歲,平均年齡為(4.35±0.50)歲。對照組:性別: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齡:3個月至6歲,平均年齡為(4.40±0.47)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差異性,P>0.05。提示組間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研究組接種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1)疫苗選擇。本次研究所有疫苗均由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負責生產,通過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統一調度配發,而且均在規定時間內進行預防接種。(2)接種方法。兩組均接受上臂外側三角肌深部肌肉注射方法;每個階段疫苗接種劑量為0.5ml。(3)注意事項。在接種過程中,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免疫程序、嚴格按照疫苗的有效期以及嚴格執行“先進先出”進行疫苗接種。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兩組適齡健康兒童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與分析所得數據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接種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2值=11.9658,P值=0.0005。
2.2 兩組接種不良反應程度比較
研究組的接種不良反應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2值=7.8750,P值=0.0195。
3 討論
百白破聯合疫苗是臨床常用疫苗,主要用于預防百日咳疾病、白喉疾病、破傷風傳染疾病。WHO(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給予適齡兒童進行百白破聯合疫苗三次基礎免疫后,其整體預防保護率可達95.00%;而若給予適齡兒童增加一次加強免疫,則整體預防保護率可達98.00%,從而高效預防發生百日咳疾病、白喉疾病、破傷風傳染疾病。但是,相關臨床報道指出,百白破聯合疫苗的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
本次研究工作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分別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接種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從研究結果可知,研究組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2.00%,且均為若反應;而對照組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包括弱反應2例、中反應12例、強反應2例。組間比較均有明顯差異性(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屬于全菌體生物制劑,其生物學特性復雜,因此給予適齡兒童肌肉注射后,其生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1]。而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則屬于原免疫性生物制劑,且生物毒性較低,因此異常反應發生率較低[2]。值得注意的是,為有效保障百白破聯合疫苗的安全使用性,在臨床中,無論是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或者接種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時,操作者均應徹底搖勻,方可實施深部肌肉注射。而且,不同次數基礎免疫應選擇不同接種位置進行,從而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
綜上所述,接種吸附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接種吸附全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的發生率更低,且在實施接種前,操作者應充分搖勻,再給予適齡兒童進行深部肌肉注射,從而有利于提高接種安全性。
參考文獻
史魯斌,姬艷芳,楊建輝等.2011-2016年河南省無細胞百白破聯合疫苗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監測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8,25(2):180-184.
蔣霞.2008-2015年常州市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疑似接種異常反應監測[J].江蘇預防醫學,2017,28(2):183-184.
黃暉,阮峰,尹錫玲等.珠海市2010-2014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數據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20):242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