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友
【摘 要】目的:探討急性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與開腹切除術的療效與安全性。方法:回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9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組采取腹腔鏡切除術,對照組采取開腹切除術。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手術指標均顯著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腹腔鏡切除術應用于急性闌尾炎的安全性更好,適于廣泛推廣。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開腹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57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01
闌尾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可發于各個年齡段,闌尾炎的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臨床上針對急性闌尾炎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傳統的闌尾炎開腹手術中的創傷較大,使得其臨床應用率越來越低,目前已經逐漸被腹腔鏡手術取代[1]。本研究旨在比較兩種術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9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回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9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的臨床資料,試驗時間為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據術式不同分為2組,觀察組中39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齡在19~68歲,平均年齡為(44.32±3.90)歲。對照組中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齡在20~69歲,平均年齡為(45.06±4.07)歲。兩組患者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開腹手術治療,均行連續硬膜外麻醉,經麥氏點切口,逐層切開組織進入腹腔, 沿結腸帶找到患者的闌尾,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行順向闌尾切除術,并將殘端進行充分結扎,荷包縫合殘端黏膜,對腹腔進行充分的沖洗,逐層縫合手術切口,術后給予適量抗生素預防感染。
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采取連續硬膜外麻醉,于臍下緣做弧形切口(約10mm),建立二氧化碳(CO2)人工氣腹,將氣腹壓控制在15mmHg,隨后置入Torcar后,取頭低腳高位,觀察闌尾周圍情況,若腹腔內存在積液應進行負壓吸引,隨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闌尾切除,術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術必逐層縫合切口,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術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感染發生率等手術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使用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術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手術指標均顯著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開腹手術是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經典手術,在臨床上應用已有百余年歷史,但隨著手術技術及醫用材料的不斷更新,腹腔鏡下手術被逐漸應用于闌尾炎治療[2]。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具有切口小、損傷輕的優勢,并且腹腔鏡下直視可發現微小的隱蔽病灶,減少手術過程中對周邊組織的損傷,具有更好的臨床安全性,可極大地改善患者的預后質量。但隨著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的廣泛應用,部分學者也提出腹腔鏡手術中需建立CO2人工氣腹,而一旦CO2在機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炎癥反應,因此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的臨床應用仍受到一定爭議[3]。
本研究通過比較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術畢至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手術指標均顯著好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上述結果提示腹腔鏡下闌尾切除手術的臨床安全性更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急性闌尾炎手術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手術時機和手術方法關乎到患者的預后質量,腹腔鏡下手術的臨床安全性更好,能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但腹腔鏡下手術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王懷科, 朱澤衛, 王浩龍,等. 腹腔鏡和開腹闌尾切除術在治療急性闌尾炎中的臨床對比分析[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15, 18(9):1510-1514.
劉小平. 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分析[J]. 安徽醫藥, 2014, 18(1):100-102.
陸深泉, 劉濤, 李奕建. 急性闌尾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對比分析[J].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7):63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