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借助心理契約理論,探討大學生在入學初期產生不滿情緒的若干影響因素,并提出構建有效心理契約的具體措施,以縮短新生的適應期,幫助他們盡快融入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關鍵詞 高校新生 心理契約 心理修復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資助育人機制研究”(2018SJSZ514)、江蘇省學生資助專項“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困境成因及援助體系建設研究”(2014JSAIDC2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章雪,淮陰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礦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53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新生入學后面臨的問題更具復雜性。因此,高校新生入學教育也與時俱進,呈現出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關于心理健康、預防性侵害、種族多樣性等內容融入新生輔導課程中。本文從心理契約視覺分析新生心理契約違背的原因,以及如何對新生違背的心理契約進行修復。
一、心理契約的概念界說
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作為正式術語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認為,“心理契約是個人將有所奉獻與組織欲望有所獲取之間,以及最早將針對個人期望收獲而有所提供的一種配合。”早期對心理契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經濟組織,現代心理契約已經被廣泛運用于各種管理活動中。心理契約具有三個方面的特性,即非正式性和隱含性、主觀性、非對稱性以及動態性。
一般人對于新的環境或新的生活的適應都要經歷三個階段,即期待——調整——平衡。根據不同適應階段的表現,筆者構建了相應的心理契約模型(圖1)。關系型心理契約,是指進入新環境前,情緒比較興奮,心理預期比較理想化時與組織建立的心理契約。這個階段人在主觀上對組織產生一種依賴,希望能在組織的關愛下發展成長,對組織表現出依賴和忠誠。過渡型心理契約,是指人一旦進入新環境,面臨出現的各種問題,激情減退,甚至滋生出各種不良情緒時與組織建立的心理契約。在這個階段,人處于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契約的主要特點是不信任、不確定、甚至對組織產生破壞性。平衡型心理契約,是指在心理契約的過渡階段應及時找出心理失衡的原因,采取有效的修復措施,使其心理達到新的平衡,與組織保持一種穩定、和諧的關系。
圖1
與高校之間的心理契約是在大學新生入學前建立的。入學前,新生受高校招生宣傳的影響,對學校抱有很高的期待,對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充滿憧憬,此時處于心理契約的關系型階段。在其進入高校后,當發現實際情況與自己預想或期待不相符,就會產生各種不滿情緒,心理平衡被打破。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在分析新生心理失衡原因的基礎上,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實現中學到大學的順利過渡,盡快進入穩定的心理平衡階段。
二、高校新生心理契約違背的原因分析
心理契約的主觀性、動態性使得心理契約的變化、破壞或違反不可避免。這種破壞感受的發生,并不意味著個體一定會有被組織欺騙或在情感上受到傷害的感受以及相應的行為表現。高校新生心理契約的違背存在其獨特的原因:
(一)超主觀的單向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的形成本質上是個體的、單向的,建立在個體主觀感知基礎之上。”所謂“超主觀”,是指學生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建立的主觀、固執的心理契約。為了考取理想的學校,考生們經常是浴血奮戰,破釜沉舟。據期望理論可知,這份無形的契約在他們心里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相反,校方并不存在這樣的壓力。從這一角度觀之,學生在報考學校時建立的心理契約是單向的,是校方沒有“感知”的,僅是個人在主觀感知的基礎上建立的。造成學生這種“超主觀”心理契約的因素首先是信息的不充分,不對稱。學生一般都是從書面材料、網絡或學校宣傳人員等渠道獲取學校信息,信息不僅不充分且宣傳性色彩很濃。為了擴大招生規模,增強學校影響力,高校會通過各種途徑渲染學校,甚至有所夸大。其次,考生自身的高預期。學生在報考志愿時只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考慮,且報考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對學校的評價和期待很高。此時心理契約的建立環境是超主觀的,這種單向的、信息不對稱的心理契約很容易遭到破壞。
(二)理解不一致
美國組織行為學學者Robinson 與Morrison 在1997年提出了心理契約破壞的簡化模型,“指出心理契約破壞的根本性原因是對心理契約的理解不一致。造成這一原因的可能是雙方對心理契約的認知框架的不同,或者是由承諾本身的模糊性、復雜性以及雙方缺乏交流而造成的”。新生與老師對大學生生活的認知框架與模式存在較大的差異。擺脫了高中“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和枯燥的學習生活的新生,期待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立體感強的大學講堂,更期待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而高校的不少教師講課并沒有擺脫“滿堂灌”的風格和刻板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從而導致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此外,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受多種價值觀的沖擊,思想呈現多元化。不同的價值觀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矛盾,加之缺乏良性溝通則使問題惡化,心理契約極易遭到破壞。
(三)缺少歸屬感
研究表明,任何人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都會感到某種程度的不安全感,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個或多個群體,這樣可以從中尋求幫助和溫暖,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與寂寞,獲得安全感。心理契約是一種情感契約。背井離鄉的大學新生,聚集于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學校,自然會對氣候、飲食、風土人情等產生不適應,加上一些不確定、不如意因素,強化了他們的這一不滿情緒,從而導致歸屬感和信任感的缺失。信任感是心理平衡的基礎與保證,是一個個體從心理或情感上對另一個個體的認同和依賴的心理體驗。新生的信任感是指新生對學校特定的認可和主動接受的程度。由此產生的信任感能導致信任之后的理解和理解之后的趨同。而這種信任感一旦被破壞,心理契約的違背也是在所難免的。
三、高校新生心理契約的修復策略
(一)招生宣傳真實有效
心理契約形成于高校的招生宣傳環節,心理契約的管理也應從高校的招生宣傳階段開始。因此,在高校的招生宣傳過程中,各類人員必須意識到招生過程是學生與學校之間心理契約創建的基礎,充分了解學生與家長的預期,清楚傳遞給他們的關于學校現有專業設置和發展情況、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體系、畢業生就業情況等方面信息的真實性,讓學生和家長對學校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真實的印象,使招生過程創建的心理契約較為真實、合理,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切實的心理契約。否則,如果學生一旦進入高校,發現學校給予的信息是虛假的,雙方的期望無法合理匹配,信任關系就可能遭到破壞,從而影響后期教育的開展。
(二)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入學初期,新生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無目標、無追求的迷茫狀態,學校應提供專業的咨詢指導服務,盡快幫助他們融入新的生活。首先,設立相關專業咨詢機構為新生解惑。每年新生入學,高校需要傳達給學生大量的信息,如校園文化、規章制度,以及校園安全和心理健康等相關知識。校方希望學生能夠將這些資訊全部吸收,但于新生而言,要記住所有龐雜的信息并不現實。因此,需要學校安排專門的咨詢服務,從入學服務、學術援助、校內資源等多方面給予幫助和指導。其次,可以聘請相關老師或專家針對新生開設一系列涵蓋“時間管理”、“緩解壓力”、“校園安全”等內容的主題課程、研討會,幫助新生解決過渡問題,指導他們如何成功地融入學校。同時,高校還應指導他們做好職業生涯設計,“讓他們將個人生涯發展計劃納入高校發展計劃的序列,實現高校發展需求與學生個人職業生涯需求之間的平衡。”學校與學生間達成并維持一種動態平衡的“心理契約”,有助于學生隨著學校的發展而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
(三)做好入學教育工作
高校應利用新生入學典禮,客觀的介紹學校的基本情況以及學校能夠提供的服務,給予新生對學校的準確認知和對大學生活的正面引導,鼓勵他們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豐富資源充實、完善和發展自己。教師要精心準備第一節課。要突出大學課堂的特點和獨特的講課風格,少一些基本知識的滿堂灌,多一些思路引導,最關鍵的是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探討問題,讓學生在碰撞中激發更多的創意,體會學習的樂趣。班主任要開好第一次班會,與班主任面談和交流,是學生進行心理契約調整和重建的關鍵,班主任應利用一切機會給予新生引導。
(四)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
良好的溝通機制,利于雙方相互理解,形成融洽的互動關系。對于新生,這種溝通機制縱向表現在學校、班主任、學長三個層次上,橫向表現在三個層次的組織機構人員要認真洞悉學生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隨時做好各方面的溝通工作。學校應該建立完善的、多層次的雙向溝通機制,有效的溝通既可以幫助學校或教育管理者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發現存在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己以及學校對自己的預期。及時、充分的溝通既可以消除對心理契約的消極影響的不可預見因素、化解學生對學校的各種誤會,又能穩定新生心緒。尤其在新生剛入學階段,應該進行經常的交流,及時關注新生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將新生的負面行為或情感降至最低。
(五)創設“關懷”取向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也是一種心理契約。學校要在校園中營造以“關懷”為取向的校園文化,將關愛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新生的學習、生活、情感與成長中,創造出一種關愛、溫馨、和諧、平等的氛圍和空間。當學生切實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愛,這種文化也將隨之建立起來且被學生認同和接受。這種健康向上的文化能讓全體學生形成堅不可摧的生命共同體,無疑給達成與維持“心理契約”創造良好的場域,激發學校與學生共同信守“契約”所默示的對應的“承諾”。此外,學生除了要服從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外,還有義務認同并服從學校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故此,心理契約違背發生后,如何讓學生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重新評估與學校的關系,這與學校倡導的文化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肖云.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3).
[2]龍飛、戴昌鈞.論心理契約、企業意識形態與企業激勵機制構建的新思考.當代經濟管理.2006(5).
[3]葛芳、雷亮.穩定人才的關鍵——心理契約.經濟問題探索.2005(2).
[4]寧曼榮、詹晶.心理契約:高校學生管理的新視角.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9).
[5]王剛.基于心理契約的學生管理工作探析.教學與管理.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