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玲
【摘 要】目的:探析中藥穴位貼敷護理對胃腸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情況。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胃腸術后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設不同組別。對照組選擇采取常規胃腸外科術后護理,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試驗組選擇采取中藥穴位貼敷。觀察經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模式后取得的效果情況。結果:對照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明顯高于試驗組(P<0.05);對照組者無腫脹率明顯低于試驗組(P<0.05)。結論:對胃腸術后者行中藥穴位貼敷護理,能有效縮短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加快腸鳴音恢復,減少腹脹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胃腸手術;中藥穴位貼敷;護理;腸道功能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01
手術方法是目前臨床治療胃腸疾病的常用手段,由于手術療法具有刺激性、創傷性,因此能在術后早期階段暫時性抑制患者的胃腸功能。有研究表明,胃腸功能恢復快慢能對患者的術后腸粘連發生率和情緒穩定、進食時間和治療依從性等情況產生直接影響[1]。對此,建議臨床及早開展護理干預配合。另外,穴位貼敷花湖能有效刺激患者穴位,能促進皮膚吸收藥物有效成分,使藥物作用得到發揮。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胃腸術后者108例為對象,經行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現做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資料
將2016.7~2018.3作為病例時段,選取我院接收的胃腸術后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設不同組別。在對照組54例中,男33例,女21例;年齡32-68歲(49.5±2.5)歲;29例腸部分切除術,5例胃大部分切除術,20例胃腸穿孔修補術。在試驗組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33-69歲(50.4±2.6)歲;31例腸部分切除術,4例胃大部分切除術,19例胃腸穿孔修補術。把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二者數據可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選擇采取常規胃腸外科術后護理,術后,叮囑患者禁食,給予胃腸減壓;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早期活動方案,對腸蠕動能起到推動作用。麻醉清醒后,每2至3小時引導患者深呼吸,每分鐘10至12次,并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日間2小時/次,夜間4小時/次。每4小時引導患者四肢肌肉舒縮活動,在患者機體允許的情況下,在床上指導患者蹬腿練習,每分鐘10至15次。術后第2天,以順時針方向按摩患者腹部;術后3至5天,指導患者床邊運動,每天泡腳2至3次,每次十分鐘。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試驗組選擇采取中藥穴位貼敷,取組方9g生大黃和9g烏藥、9g檳榔和8g小茴香、3g冰片和10g玄明粉及10g枳實。將其研磨成粉,用15毫升生姜原汁調勻,將其制成1厘米直徑的丸狀物,并置于容器內保存。隨后,取患者涌泉穴、神厥穴等穴位,術后6小時對兩穴位進行清潔,并熱敷5分鐘,在穴位上敷1粒丸狀中藥,然后用3M敷貼外貼固定,輕輕按壓。每次更換需間隔8小時,直至肛門排氣。
1.3 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對照組與試驗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情況;比較觀察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腹脹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把SPSS23.0軟件作為數據統計分析,應用()表示計數數據,t檢驗為組間對比。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連續校正卡方檢驗。以0.05為界點,當P大于界點值時無統計學意義;P小于界點值時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試驗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情況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1示。
2.2 對比腹脹情況 在對照組54例中,38.89%(21/54)無腹脹,35.19%(19/54)輕度腹脹,25.93%(14/54)重度腹脹。在試驗組54例中,62.96%(34/54)無腹脹,22.22%(12/54)輕度腹脹,14.81%(8/54)重度腹脹。二者相比,試驗組的無腹脹率明顯優于對照組(X?=6.261)(P=0.012<0.05)。
3 討論
由于手術療法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加之受麻醉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胃腸手術患者術后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情況,如嘔吐惡心、腹痛腹脹等,對患者機體恢復產生影響。患者胃腸功能的及早恢復能有效縮短患者的進食時間,使患者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還能將患者的情緒穩定,治療依從性提升;靜脈營養液輸入減少,睡眠時間增加,加快機體整體恢復;對患者水電解質平衡予以維持,術后腹脹情況減輕,避免腸粘連[2]。
術后早期護理干預的開展,能有效加快患者機體恢復,胃腸功能蠕動;而在此基礎上,給予中藥穴位貼敷,可有助于患者機體進一步恢復,同時還能降低腹脹情況的發生。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胃腸術后者108例為研究對象,結合上述研究結果可知,中藥穴位貼敷護理的應用,具有推動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功效,能對人體臟腑功能進行有效調節。從中醫角度分析,手術創傷和麻醉均能損害患者臟腑氣血陰陽,導致臟腑氣機運行傳導功能受影響,容易出現氣機運化失常、腑氣瘀滯等情況[3]。因此,在開展治療時,臨床應把理氣通腑作為治療原則,對胃腸運行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大黃藥性寒、苦,能起到逐瘀通經、清熱瀉火和瀉下攻積等效果,不僅能對腸內水分的吸收進行抑制,而且還能使促進患者腸蠕動。烏藥藥性溫、辛,能達到化痰消積、破氣除痞療效,能興奮胃腸道平滑肌。小茴香藥性溫、辛,具有理氣和胃、散寒止痛作用,對患者腸蠕動能起到促進作用。檳榔藥性溫、辛和苦,能起到利水、行氣療效,增加患者腸蠕動。
總之,對胃腸術后者行中藥穴位貼敷護理,能有效縮短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加快腸鳴音恢復,減少腹脹情況的發生,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杜常志,李靜君,高茜.神闕穴中藥貼敷對胃癌術后患者胃腸功能、住院時間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8,33(1):34-36.
侯建威.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2):79-81.
譚意萍.中醫外治法促進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護理效果[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