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瑩 鄧留珍
【摘 要】目的:觀察比較標準化護理與流程優化護理在降低婦產科急診患者轉運風險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急診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8例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轉運過程中護理模式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44例:標準化護理)與實驗組(44例:流程優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2.27%)明顯低于對照組(11.36%),兩組患者數據差異明顯,P<0.O5。結論:婦產科急診轉運過程中實施流程優化護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標準化護理。
【關鍵詞】標準化護理;流程優化護理;婦產科;急診患者;轉運風險
【中圖分類號】R1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急診室是醫院一線急診急救場所,患者多為危重癥患者,病勢危重,病情發展快,婦科急診患者經急診科初步診斷后應將其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其轉運至其他科室,從而給予患者進一步的治療[1]。孕產婦急診轉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若未未給予有效護理,可致使孕產婦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危及母嬰安全。本次研探究標準化護理與流程優化護理在降低婦產科急診患者轉運風險的效果,對我院急診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8例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分別給予標準化護理與流程優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會同意,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8例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均入院后需轉運至其他部分進一步進行檢查,實驗組44例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年齡在20歲至35歲,中位年齡為(30.28±1.26)歲,疾病類型:其中有20例為異位妊娠,有13例為胎膜早破,有5例為子宮功能性出血,有3例為重度子癇,有3例為胎兒窘迫。對照組44例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年齡在20歲至36歲,中位年齡為(30.28±1.28)歲,疾病類型:其中有18例為異位妊娠,有13例為胎膜早破,有6例為子宮功能性出血,有3例為重度子癇,有4例為胎兒窘迫。參與本次研究的兩組患者在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轉運過程中均給予標準化護理模式:(1)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患者家屬介紹轉運的重要性從而贏得患者及患者家屬的配合,并通知相關接受科室做好準備,保證接收科室了解孕產婦基本病情。(2)在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保持患者各類置管通道暢通,,避免在轉運的過程中管道出現彎曲、擠壓,脫落等情況。除此之外,在孕產婦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1.2.2 實驗組患者轉運過程均在對照組標準化護理模式基礎上給予優化護理模式:(1)孕產婦在轉運前護理人員應結合孕產婦相關基礎資料進行轉運風險評估,從而杜絕孕產婦急診轉運安全隱患,護理人員根據孕產婦實際情況制定搬運方案,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孕產婦頭部進行固定,在孕產婦身下放置過床板,從而保證孕產婦搬運時身體平衡。(2)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備好除顫機、多普勒聽胎心儀、輸液泵以及相關急救藥品,以有效應對孕產婦轉運過病情惡化以及意外事件的發生。(3)孕產婦在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重與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溝通,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應采用語言、肢體撫摸等方式安撫患者情緒。對于意識昏迷患者,護理人員應與患者溝通,向患者家屬介紹患者病情及后續治療,以緩解患者家屬緊張、焦慮情緒。(4)轉運后護理人員應與接收科室就患者病情進行交接,在確診患者病情穩定的前提下雙方醫師簽字,從而完成交接。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急診轉運過程中墜床、病情惡化、陰道出血、胎動等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整理,兩組患者急診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其相關計數資料(%)百分數表示用X2驗證;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共有1例患者發生不良事件,對照組共有5例發生不良事件,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急診轉運是急診科臨床搶救工作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婦產科急診轉運患者其病情變化快,若未及時給予相關檢查在、診療可加重患者病情,轉運過程中護理人員的配合對患者安全轉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標準化護理模式與優化護理流程模式相比,轉運前忽視了對孕產婦轉運風險的評估,優化護理流程模式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向對患者轉運風險進行評估,而后根據評估結果對孕產婦選用合理的轉運方式,并指導孕產婦在轉運過程中取舒適體位,以降低孕產婦轉運過程中突發事件及不良事件發生率[2]。除此之外,在轉運過程中優化護理流程模式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病情裝備除顫儀、搶救箱等相關急診儀器,從而保證孕產婦在轉運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后可給予及時有效的搶救處理,避免孕產婦病情進一步惡化。孕產婦轉運過程中根據孕產婦意識狀態分別給予不同護理,充分體現了優化護理流程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降低了孕產婦及孕產婦家屬在急診轉運過程中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3]。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急診轉運過程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7%明顯低于對照組。
由此可見,孕產婦轉運過程中實施優化護理流程模式對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優化護理流程模式干預效果明顯優于標準化護理模式,在孕產婦急診轉運過程中標準化護理模式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王妍.標準化護理與流程優化護理在降低婦產科急診患者轉運風險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8):89-91,95.
麥煒碧,吳娟,孟會等.婦產科急診產婦院內安全轉運探討[J].醫藥前沿,2016,6(25):395-396.
崔蓉,徐娟,王玉瓊等.婦產科患者轉運工具存在問題的探討[J].醫學信息,2015,11(1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