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園園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集中護理在乳腺癌患者術后患側上肢功能康復中的實踐。方法:選取在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檢查并接受治療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的方法,研究組患者采用集中護理的方法。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護理滿意度等。結果: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安全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照組護理有效率為68.3%,研究組護理有效率為90.0%。對照組患者護理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達標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情況(P<0.05)。護理前,研究組患者TC、TG、HDL及LDL與對照組基本一致(P>0.05),護理后,研究組TC、TG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而HDL、LDL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于乳腺癌患者術后側上肢功能的康復采用集中護理的方法,能夠顯著改善護理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患者的康復縮短了時間,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乳腺癌;集中護理;患肢功能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乳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約占惡性腫瘤總體發病率的7~10%。針對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方法,然而由于手術中切除了患者胸部肌肉、皮膚及筋膜,導致患者術后肩關節活動顯著受限,并且隨著時間的延長肩關節攣縮引發冰凍肩[1],對患者日常活動產生嚴重影響。若不能及時采取患肢功能康復訓練容易導致患側上肢永久性功能喪失。本次研究將分析針對乳腺癌患者采取集中護理對于其術后患側上肢功能康復的影響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診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以隨機數字法分組,并依次分別納入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資料:60例,年齡范圍27~72歲,平均(46.3±0.4)歲;乳腺癌改良手術24例,乳腺癌根治術36例。對照組:共計60例,年齡范圍28~71歲,平均(47.1±0.3)歲;乳腺癌改良手術28例,乳腺癌根治術32例。兩組病人的線性資料對比較為均衡,具備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取常規護理,主要包括患者的換藥護理操作、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等;而觀察組患者則采取集中護理方法,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護理,由于乳腺癌手術產生的疼痛創傷及出血情況以及術后胸廓改變,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較重的思想負擔,同時對于手術后患肢功能恢復存在顧慮。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可列舉成功治療案例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同時向患者詳細介紹術后康復訓練對于生活質量及患肢功能產生的影響,提高患者認知并與患者共同制定術后康復計劃;(2)病情觀察:手術后應特別注意監測患者心率和血壓,避免出現休克。詳細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并判斷是否存在術中胸膜損傷而引發的氣胸。手術后可使用彈力繃帶對患肢進行加壓包扎,對于皮下引流管需要妥善固定,確保引流管暢通。密切觀察患者引流液的流量、性質及顏色。同時需要觀察患者患側上肢是否出現水腫、皮下積液和皮瓣壞死等情況。合理調節繃帶松緊,維持患者良好的血液循環;(3)手術后3天之內應該對患者患肢進行制動,避免腋窩皮瓣滑動對術后愈合產生影響。手術后3天對其加壓包扎繃帶進行拆除。手術后3~5天即可協助開始進行患側上肢康復訓練。在此之前需要積極做好患者的思想準備工作,消除其存在的怕疼和恐懼心理,向患者講解開展上肢功能康復訓練的意義和必要性,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在活動過程中應該叮囑患者保持動作輕柔,指導患者保持以主動性活動為主。訓練過程中的范圍及力量均需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患者能夠感受輕微疼痛為宜,防止對患者上肢進行強力牽拉避免出現拉傷情況。術后早期可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屈肘關節以及屈腕等活動。手術后1周左右,可通過應用簡單器械裝置進行練習,例如對松緊帶進行牽拉。術后1周左右,如若切口無出血和積液等狀況,可指導患者應用患側上肢觸摸對側耳廓并逐漸進行梳頭洗臉等日常活動。術后10~15天,可逐漸指導患者進行上舉、后上舉以及側上舉等相關訓練。術后1個月可鼓勵患者積極開展各項生活自理活動,有計劃的指導患者進行提、取、拉等相關練習以不斷增強其患肢力量。
1.3 評價指標 (1)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估,分為顯效:患者患側上肢無水腫、皮下積液和皮瓣壞死等現象,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完全恢復,可獨立完成穿衣、進食、洗臉等日常活動,肩關節活動能力恢復至術前水平;有效:患者患側上肢無水腫、皮下積液和皮瓣壞死等現象,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顯著改善,可獨立完成或者協助下完成穿衣、進食、洗臉等日常活動,肩關節活動功能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仍然較差,肩關節活動受限,出現皮下水腫的并發癥。(2)應用問卷調查法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患者功能康復、心理護理、服務態度以及整體印象四個方面,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TC、TG、HDL 、LDL指標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17.0處理,均數±標準差用()表示,實施t檢驗,采用率用%表示,實施卡方檢驗,將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照
觀察組患者護理顯效者37例,有效者22例,無效者1例,該組的護理中有效率是98.33%;對照組患者護理顯效者21例,有效者35例,無效者4例,該組的護理中有效率是93.33%,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照
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者42例,滿意者18例,不滿意者0例,總體滿意度是100.00%;對照組患者中非常滿意者27例,滿意者28例,不滿意者5例,總體滿意度是91.67%;兩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2.3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照
觀察組患者護理前TC(5.12±0.21)mmol/L、TG(1.80±0.15)mmol/L、HDL(1.02±0.14)mmol/L 、LDL(3.16±0.24)mmol/L;對照組護理前TC(5.09±0.24)mmol/L、TG(1.79±0.14)mmol/L、HDL(1.01±0.12)mmol/L 、LDL(3.17±0.26)mmol/L;觀察組患者護理后TC(3.62±0.16)mmol/L、TG(1.62±0.21)mmol/L、HDL(1.04±0.13)mmol/L 、LDL(3.03±0.02)mmol/L;對照組護理后TC(4.27±0.31)mmol/L、TG(1.76±0.32)mmol/L、HDL(1.02±0.01)mmol/L 、LDL(3.11±0.25)mmol/L;兩組護理前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各指標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將對其組織腫瘤周圍皮膚血管及淋巴等進行切除,手術后腋下及胸壁瘢痕形成對其患側上肢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如若患者術后不能進行良好的功能訓練,將致使其患側上肢喪失活動能力,因此患者術后的患肢功能訓練意義重大[2]。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有效地指導患者開展術后患肢功能訓練,主動關心患者病情,引導患者與家屬密切配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開展患側上肢的功能訓練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不斷消除由于手術給患者帶來的自卑感及思想壓力。本次研究中,采取了集中護理方式,手術后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其思想負擔,并提高患者對于術后患肢功能康復訓練的認知,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同時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患側肢體的恢復情況,嚴格預防發生皮下水腫、積液以及皮瓣壞死等情況,確保患者引流管暢通。手術后3~5天及早引導患者開展患側上肢功能訓練,通過對患者進行鼓勵引導,確保患者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患肢功能康復訓練中,不斷提升其患側肢體的活動能力逐步恢復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通過采取集中護理該組患者總體護理效果較對照組更高,而護理滿意度也較對照組更高,該組患者護理后血脂指標改善效果較對照組更優。這表明通過采取集中護理方式,有利于促進乳腺癌患者術后患側上肢功能的盡快恢復,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集中護理方案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3]。
綜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對于乳腺癌患者術后患側上肢功能的康復采用集中護理的方法,能夠顯著改善護理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患者的康復縮短了時間,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莫海營.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的功能鍛煉和康復護理[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7):130.
袁光輝.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早期康復護理的療效[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08):121-122.
姚潔. 乳腺癌術后患側上肢的康復護理及體會[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