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 韓麗麗
【摘 要】目的:對經股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方法:選取128例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為觀察對象,經股動脈穿刺。對患者術后外周血管常見并發癥進行觀察,并分析其發生原因,進一步提出相關護理對策。結果:單純CAG治療者PVC發生率(5.71%)明顯低于PTCA治療者(13.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PCI危險因素中,高齡、外周血管病變及多次重復介入穿刺等均是使外周血管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和治療,患者并發癥情況均完全改善。結論: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進行觀察與分析,有利于進一步提出有效的護理對策,可幫助患者減少并發癥所造成的痛苦,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股動脈;介入治療;外周血管;并發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該介入療法通過心導管技術疏通患者狹窄和閉塞的冠狀動脈,從而起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目的。在PCI治療中,經股動脈入路是最常用的經典入路方式,主要由于股動脈較為粗大,穿刺成功率高,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且外周血管并發癥(PVC)發生率較高[1]。因此,觀察分析經股動脈入路介入治療中常見的并發癥發生原因,并提供可靠的護理方法對改善患者預后十分重要。我院為了給經股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術后提供更佳的護理措施,進行了相關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128例于我院心內科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為觀察對象,均為經股動脈穿刺,治療時間在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間。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63例,年齡27~86歲,平均年齡(61.8±2.4)歲。其中接受單純冠狀動脈造影(CAG)治療者70例,接受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PTCA)聯合支架置入的有58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前常規口服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得等抗凝藥物,局麻下經股動脈穿刺送入動脈鞘(6F),CAG治療者不使用肝素,PTCA支架置入者使用5000~7500U肝素,將動脈鞘導管拔除時指壓穿刺部位,進行6小時的沙袋壓迫。
1.3 觀察指標 對接受治療患者PVC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總結,主要包括出血和血腫、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及腹膜后血腫。并對治療高危因素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總結,包括高齡者(>80歲)、多次重復介入治療者、止血壓迫時間過長者(>30min)、外周血管病變者、過度抗凝者(肝素使用量>150U/kg)、48h內發生溶栓者以及高血壓患者和女性患者。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VC發生情況
70例CAG治療者發生出血和血腫4例,無其他并發癥發生,PVC發生率為5.71%。58例PTCA治療者發生出血和血腫4例、假性動脈瘤2例、動靜脈瘺1例、腹膜后血腫1例,PVC發生率為13.79%。單純CAG治療者PVC發生率明顯低于PTCA治療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PVC發生危險因素分析
128例患者中高齡者32例,發生PVC19例(59.38%)。多次重復介入治療者47例,發生PVC14例(29.78%)。止血壓迫時間過長者24例,發生PVC7例(29.17%)。外周血管病變者27例,發生PVC16例(59.26%)。過度抗凝者6例,發生PVC1例(16.67%)。近期溶栓者5例,發生PVC1例(20%)。高血壓患者98例,發生PVC8例(8.16%)。女性患者63例,發生PVC3例(4.76%)。在PCI危險因素中,高齡、外周血管病變及多次重復介入治療等均是使外周血管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3 PVC護理對策
(1)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情況,特別是在壓迫止血結束時和拔管后,需重復監測患者血壓,若患者血壓平穩則可正常繼續操作,若出現明顯波動則需將壓迫撤離時間和拔管時間延后。(2)加強治療期間的巡視,強化交接班流程。巡視時需對患者穿刺點周圍是否存在出血情況,皮溫是否正常,以及足背動脈搏動狀況等。對解除加壓包扎的患者仔細詢問并觀察穿刺點是否出現壓痛、局部是否存在包塊或硬結、聽診判定是否有血管雜音。情況必要時可進行大腿周徑的測量。(3)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傾聽患者疑問并進行詳細解答。特別是治療過程的大體操作流程、治療目的和必要性,以及治療能夠起到的具體效果等情況詳細介紹。另外,對于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前告知患者,對于避免并發癥發生的注意事項需指導患者掌握,囑其不必緊張,通過有效治療和護理措施均能良好恢復。(4)為提高患者治療的舒適度,指導家屬掌握背部和下肢的按摩手法,盡量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緩解治療中患者下肢出現的麻木感。對于出現排便困難的患者可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5)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橈動脈穿刺,雖然穿刺困難度提高,但術后患者臥床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4 討論
經股動脈介入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與諸多危險因素有關,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高齡、外周血管病變及多次重復穿刺等,另外,按壓不當、過早拔管及抗凝藥物的過度應用也會造成PVC的發生[2]。因此,改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效果對于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有積極作用。此次研究中發現,單純CAG治療者PVC發生率較PTCA治療者明顯偏低,另外,高齡、外周血管病變及多次重復穿刺等均是使外周血管并發癥發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通過護理中對患者密切觀察、加強巡視、良好的健康宣教和按摩指導等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患者治療舒適度和安全性。綜上所述,良好的護理方法對改善PVC的發生效果積極,應在PCI治療中廣泛開展應用。
參考文獻
馮璐,郝大潔,何海燕.外周血管介入操作后應用血管縫合器的護理觀察[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4):450-451.
陳志芳,王帥.兩種徑路冠心病介入診療術后患者外周血管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9):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