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要】吸煙與肺癌密切相關,腫瘤免疫是目前研究熱點,T細胞是重要的免疫細胞。本文探討吸煙肺癌患者的臨床特點與T細胞的關系。發現煙霧可誘發肺內細胞惡性轉換,導致肺癌。肺癌分為四期:I期腫瘤小,體檢時發現;II期腫瘤擴散至細支氣管,可致嗆咳、呼吸困難;III腫瘤侵犯肋間神經,可致胸痛;IV期腫瘤肺外轉移,走向衰亡。T細胞在肺癌中起重要作用。早期T毒性細胞功能過強,免疫亢進,組織破壞。I-III期時,T調節細胞的增殖速度加快,免疫抑制,腫瘤增殖。IV期T輔助和毒性細胞開始減少,免疫繼續抑制,易致重度感染,最終患者因多器官破壞而死。最后通過分析吸煙肺癌患者體內T細胞的變化,為T細胞靶向藥物治療肺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吸煙;肺癌;T細胞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1 引言
在全世界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且在各種惡性腫瘤中其增長幅度居首位[1]。肺癌的病因復雜,但在眾多致癌因素中吸煙是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詹姆斯·艾利森(美國)和本庶佑(日本),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領域中的突出貢獻,可見腫瘤免疫是當下的研究熱點,而T細胞是重要的免疫細胞。故本文主要分析吸煙肺癌患者的臨床特點與T細胞功能的關系。
2 吸煙致肺癌的原因
吸煙導致肺癌是一種外因通過內因發病的疾病[1]。外因即煙草煙霧中毒性物質對呼吸道的直接損傷,內因即毒性物質對呼吸道細胞內DNA的損傷,從而引起細胞的癌變[1]。
2.1 化學損傷:外因 煙草中有許多毒性物質,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亞硝胺等。吸煙時,毒性物質從喉、氣管、支氣管,直達肺泡。毒物粘附于整個呼吸道內壁上,破壞黏膜細胞,使機體不能有效地分泌黏液,從而無法包裹和殺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于是引起呼吸道炎癥[2]。長期的炎癥反應會促使機體正常的免疫系統被破壞或耗竭,從而導致人體腫瘤免疫的能力減弱,促進了肺癌的發生發展[3]。
2.2 生物損傷:內因 毒性煙霧會人體內產生自由基[3]。自由基是缺少一對電子的不穩定分子,它們從健康的分子中竊取電子,最終造成細胞內分子的氧化應激或損傷[4]。累積損傷會導致細胞DNA改變,誘發細胞惡性轉化,最終產生肺癌細胞[3]。
3 肺癌的發生、發展和結局
肺癌的臨床表現隨腫瘤的發展而變化,臨床上最常用的腫瘤分型方法為TNM法,T表示原發腫瘤大小,N表示淋巴結轉移情況,M表示肺外轉移。其中:T0表示無腫瘤,T1表示腫瘤≤3cm,T2表示腫瘤大小為3-7cm,T3表示腫瘤>7cm,累及胸壁,T4表示腫瘤已經侵犯心臟、氣管和食管等重要器官;N0表讀示無區域淋巴結轉移,N1表示腫瘤轉移至同側肺門淋巴結,N2表示轉移至同側縱隔淋巴結,N3表示轉移到對側肺門淋巴結;M0表示無遠處轉移,M1表示有肺外轉移[1]。
醫學上根據TNM的狀態來確定肺癌的臨床分期。0期:T0N0M0;I期:T1-2N0M0;II期:T1-2N1M0;III期T1-3N2-3M0;IV期T1-4N0-3M1[1]。下文將分析不同TNM分期的臨床表現。
3.1 疾病發生:
0期 吸煙人群早期體內無腫物生成,吸入化學毒性煙霧后,毒性物質刺激呼吸道,導致刺激性的咳嗽咳痰。
3.2 疾病發展:
I-III期 I期患者呼吸道內的細胞開始異常增殖,形成<7cm的腫瘤,體檢時會有腫物,這也是大多患者發現患病的途徑[1]。II期患者開始出現淋巴結的轉移,但僅在肺內,不能觸及。此時患者可能由于轉移的淋巴結壓迫細支氣管而引起部分氣道阻塞,出現氣短和喘息,甚至呼吸困難[1]。III期患者腫瘤>7cm,腫瘤可波及胸膜、胸壁和肋間神經會引起胸痛。腫瘤的生長往往會破壞小支氣管內的毛細血管,引起出血和壞死細胞內容物釋放,導致患者痰血和發熱[1]。
3.3 疾病結局:
IV期 IV期患者開始出現肺外癥狀和全身癥狀。癌細胞轉移可致頭痛、骨痛和其他臟器缺血壞死。癌細胞增殖可消耗營養物質而導致的全身消瘦狀態,且由于營養不良的機體無法給予腫瘤組織充足的能量,腫瘤組織開始壞死,引起全身發熱。免疫細胞缺乏能量可致免疫力低下,患者出現重度感染,最終因多器官破壞而死。
4 T細胞免疫
T淋巴細胞由骨髓的多能干細胞分化而來,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細胞或前T細胞遷移到胸腺中成熟,成為具有免疫活性的T細胞。成熟的T細胞經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定居,并可經淋巴管、外周血和組織液進行再循環,通過分泌淋巴因子,參與細胞免疫[5]。
4.1 分類和亞群
T細胞是相當復雜的不均一體,在同一時間可以存在不同發育階段或功能的亞群,故分類原則和命名較混亂,尚未統一[3]。本文主要討論最重要的三種T效應細胞(Effector T cells,Teff),包括:①T輔助細胞(T helper cells, Th)、②T毒性細胞(T cytotoxic cells, Tc)和③T調節細胞(T regulatory cells, Treg)。其中Th最重要的三種亞群是Th1,Th2和Th17。
4.2 各亞群功能
T細胞參與機體的第三道免疫防線,其中Teff通過釋放淋巴因子發揮作用[5]。在Th中,Th1主要釋放干擾素γ輔助細胞免疫,Th2主要釋放白細胞介素-4輔助體液免疫,Th17主要釋放白細胞介素-17,與自身免疫病有關。Tc主要釋放穿孔素和端粒酶,具有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Treg細胞主要釋放白介素-10,能夠抑制炎性和免疫反應[3]。
正常機體T細胞處于平衡狀態,即免疫過度(Th和Tc過多/Treg不足)和免疫不足(Treg過多/Th和Tc不足)之間的平衡。生理狀態下,Th和Tc保證了機體的免疫能力,使機體免于各種病原體的損害,同時Treg抑制Th和Tc的功能,避免免疫過度而產生過敏。病理狀態下,Th和Tc過多,或Treg不足,此時免疫過度,出現過敏,機體自己攻擊自己;Th和Tc不足時,或Treg過多,此時免疫不足,出現免疫力低下,機體易受各種病原體感染。
5 肺癌患者體內T細胞的組成與功能變化
吸煙肺癌會導致淋巴結的腫大和轉移,與免疫系統密切相關,以下分析T細胞在肺癌發展中的意義(見圖1)。
5.1 疾病發生:0期
吸煙煙霧所含有的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呼吸道,觸發機體的第一道黏膜防線,引起咳嗽咳痰。煙霧毒素屬于外界異物,激活氣道表面吞噬細胞,觸發機體的第二道防線,激活天然性免疫系統被激活,吞噬細胞所分泌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 TNF-α)會引發機體的炎癥反應,引起咳嗽咳痰。當吞噬細胞將毒素作為抗原呈遞時,此時觸發機體的第三道防線,適應性免疫系統被激活,Tc和Th1所分泌TNF-α和TNF-β引發機體的炎癥反應,導致患者臨床上咳嗽咳痰。該階段機體處于免疫過度狀態,主要表現為Th和Tc的功能過強[3, 5, 6]。
5.2 疾病發展:I-III期
I期患者體內Th和Tc的水平比0期患者有所增多,但是此時體內Treg也逐漸開始激活,且Treg增殖的速度要大于Th和Tc增殖的速度,故機體整體處于免疫不足的狀態,此時腫瘤免疫能力減弱,T細胞對腫瘤的殺滅能力降低,導致腫瘤開始增殖,此時體檢可見腫物[1, 6]。
II期患者體內的Treg進一步增殖,機體的免疫監控功能受到阻礙,腫瘤避開了免疫監控系統而順著淋巴道轉移至各個淋巴結,導致機體淋巴結的腫大。肺門淋巴結的腫大會壓迫患者小支氣管,從而引發喘鳴和呼吸困難[1, 6]。
III期患者機體內Tc的水平開始保持恒定,Th的增殖也逐漸減慢,而Treg增殖越來越快,故機體處于免疫不足的狀態。Treg所產生的轉化生長因子-b(transform growth factor b,TGF-b)可以促使腫瘤快速增殖>7cm和遠處轉移,波及胸膜和肋間神經引起胸痛,并促使患者從III期進入IV期。腫瘤的生長會搶奪肺內血管細胞的營養,導致血管細胞的破裂和壞死,引起肺內出血,患者出血咳血的癥狀。細胞壞死后,釋放大量致熱源,刺激下丘腦促使機體的體溫調定點發生改變,引起患者發熱[1, 5, 6]。
5.3 疾病結局:IV期
IV期患者Treg水平持續上升,但此時Th和Tc水平開始下降,其結局是癌細胞繼續大量增殖,巨大腫瘤壓迫氣管,導致患者長期處于缺氧狀態,當組織無法得到充分的供血供氧時,患者最終發生多器官破壞而死。此外,腫瘤的肺外轉移是IV期肺癌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征,Treg所分泌的TGF-b可以促進腫瘤的遠處轉移,導致腦轉移(頭痛、惡心、嘔吐)、骨轉移(骨痛)和其他臟器的缺血壞死,最終發生多器官破壞而死[1, 3]。
6 結語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本文簡要敘述并討論了各T細胞亞群是如何參與了肺癌的發生和進展。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強調科學家研發針對于T細胞上PD-L1的藥物,最終治療癌癥。因此,除了需強調戒煙可控制肺癌,未來醫學應繼續通過對Tc、Th和Treg檢測,判斷腫瘤患者所處的疾病階段,從而評價患者的免疫狀態,科學家們可根據該理論基礎,研發出更多的針對T細胞的生物反應調節劑,為吸煙肺癌們帶去福音。
參考文獻
葛均波,徐永健. 內科學(第八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5-87.
朱正威,趙占良. 生物學(七年級 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3-56.
Qiu F, Liang CL, Liu H, et al. Impacts of cigarette smoking on immune responsiveness: Up and down or upside down [J]. Oncotarget. 2017. 8(1): 268-284.
朱正威,趙占良. 生物學(分子與細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9-128.
朱正威,趙占良. 生物學(穩態與環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1.
丁海斌.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調節性T細胞浸潤情況及臨床意義[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2018. 10(5): 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