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黃 竇恒
【摘 要】目的:探討不能有效自主排痰的患者留置鼻咽通氣管和常規吸痰的應用和對比。方法:將64例肺部感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32人)和對照組(32人),實驗組留采用置鼻咽通氣管,對照組采用常規吸痰方法。結果:在吸痰時間,吸痰次數和吸痰效果以及治療效果的對比,鼻咽通氣管在吸痰患者中的應用明顯優于常規吸痰方法。結論:不能有效自主排痰的患者相較于常規吸痰方法,留置鼻咽通氣管操作簡單,能夠及時有效清除痰液,吸痰次數減少。從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減輕患者痛苦,減少住院天數,減低住院費用負擔。不能有效自主排痰的患者留置鼻咽通氣管是可行有效的。
【關鍵詞】不能有效自主排痰; 鼻咽通氣管; 傳統吸痰; 應用與比較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近年來隨著抗生素的增多,耐藥菌也隨之增加,肺部感染率增加成了一個突出性問題,在患者感染性疾病中占據著很大比例。鼻咽通氣管,是一種非氣管導管性通氣管道。從患者的鼻腔插入咽腔,利于上從呼吸道吸出痰液,從而解除呼吸道阻塞,增加咽腔通暢,減少空氣流阻力,改善病人氧合。在我科2013年1月-2017年6月選取了64位患者進行研究對比治療,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3年1月-2017年6月選取了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32人) 和對照組(32人)。其中實驗組32例患者使用了鼻咽通氣管;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齡25~83歲,平均年齡(53.3±9.4)歲,住院病程為3~14天。對照組32例患者用傳統吸痰方法,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齡27~82歲,平均年齡(55.1±9.4)歲,治療時間3~14天。兩組在性別、年齡、意識狀態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使用方法 在篩選患者前,首先病人評估,包括神志、呼吸及血氧飽和度和鼻腔等情況,把患者口鼻腔的分泌物清除干凈。患者去枕平臥中立或頭偏一側,稍后仰,然后把鼻咽通氣管的外壁管道用石蠟油充分潤滑,將鼻咽通氣管彎度向下,順著管道弧度慢慢插入鼻腔,遇到阻力之后旋轉調整至鼻咽通氣管尖端斜面向上,再緩緩插入鼻孔至管的外口緣,后旋轉復位到鼻咽通氣管彎度向下。若置管困難,可換另一鼻腔或者重新選擇大小合適的鼻咽通氣管。整個過程操作者動作要輕柔,不可強行插入,并且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等情況。
1.3 護理 ①鼻咽通氣管的患者可依據痰量和鼻腔情況24~48h后更換至另鼻腔,取出后,用生理鹽水清洗管道內壁和外壁,防止鼻粘膜的損傷和通氣管管壁形成痰栓阻塞氣道。②注意加強氣道濕化,用100ml生理鹽水加入30mg氨溴索注射液,每次吸痰前滴入1ml左右。③ 要注意做好痰液吸引效果的評價,痰液可被順利吸出或自行咳出,無呼吸困難,氣管未見痰栓,聽診不能聞及干啰音或大量痰鳴音。
1.4 拔出方法 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血氣分析,咳嗽咳痰能力,等綜合評估患者病情是否穩定。首先將口鼻腔內的分泌物清除。鼻腔滴入石蠟油數滴,配合患者呼氣時拔出,整個過程要輕柔且不可強行用力。拔出后評估鼻腔情況和痰液情況。
1.5 常見不良反應
鼻黏膜出血: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由于吸痰操作和鼻腔絨毛的破壞導致粘膜脆弱,而吸痰操作刺激大,負壓大小不容易掌握;護士抽送吸痰管操作不當;氣道濕化不夠等原因導致傷氣管黏膜血管損傷而出血。所以鼻咽通氣管的患者要做好基礎護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充分評估氣道和患者鼻腔黏膜情況,防止鼻黏膜的出血。
鼻竇炎:一般較少發生,長期留置鼻咽通氣管,可能誘發鼻竇炎。所以要充分濕化氣道,觀察鼻腔情況,做好評估預防工作。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32例患者用傳統吸痰方法,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齡27~82歲,平均年齡(55.1±9.4)歲,Glasgow昏迷評分為6~12分,參照治療時間3~14天。
2.2 兩組效果對比
由上圖表可見留置鼻咽通氣管的患者在每次吸痰時間上較常規吸痰方法減少5秒;每天吸痰次數少1.9次;一次性有效吸痰率高16.9%。
不良反應方面,留置鼻咽通氣管的患者出現了1例鼻粘膜出血。而未留置鼻咽通氣管患者則出現了8例不同程度的鼻黏膜出血。
治療結果顯示鼻咽通氣管患者血氣分析結果基本上維持在一個好轉的結果,而且多半患者用了一段時間后可以借助鼻咽通氣管自主排痰。而未使用鼻咽通氣管的患者,患者自行咳嗽咳痰能力差,較依賴護士吸痰操作,而血氣分析也相對波動不穩定,肺部感染控制不明顯。
留置鼻咽通氣管的患者有27位好轉出院或者轉科,有1位患者因個人原因放棄治療,1位患者因肺部感染加重,SPO2差行氣管插管術,3位患者14天后仍需留院延續性治療,研究時間內治療好轉率為84.3%。未留置鼻炎通氣管的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有23位好轉出院或轉科,有2位患者因個人原因放棄治療,3位患者因SPO2差,CO2高行氣管插管術,4例14天后仍需延續性治療,研究時間內治療好轉率為71.8%,相較于鼻咽通氣管患者低出12.5個百分點。
3 結論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肺部感染病人治療的關鍵,常規的吸痰方法,是一種侵入性護理操作,由于操作者水平,經驗,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不容易掌握,吸痰管難以一次性進入痰液部位,容易導致重復吸痰,反復的吸痰操作,使患者難以配合,而往往是拒絕吸痰操作。且吸痰管容易彎曲,打折,對鼻腔黏膜刺激大,容易導致黏膜糜爛、充血腫脹、滲血甚至出血,形成血痂,影響患者咳嗽,咳痰。而留置鼻咽通氣管則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常規吸痰所面臨的問題,有利于有效吸痰,且易于固定、更換,便于護理而提高護理成效[1]護士吸痰操作簡,吸痰管順著管道容易下到口咽,和氣道痰液部位。從而迅速有效糾正患者的缺氧情況。一次性吸痰成功率高避免了長時間吸痰操作,也避免了了還惡心,嘔吐等反應,減輕了患者恐懼緊張心理,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也減輕了護士操作的壓力。解決患者呼吸困難,和肺部感染就是及時有效的吸痰.所以對比常規吸痰方法的問題,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常規留置鼻咽通氣管是可行有效的是值得推廣的。
參考文獻
黃玲,黃冰.麻醉后口咽和鼻咽通氣管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2):110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