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明
【摘 要】目的:評估CT、MRI和磁共振動脈成像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價值。方法:對2016年6月—2018年1月我院診治的12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臨床觀察及研究。對CT和MRI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檢出率以及對腦梗死患者的檢出率進行比較,并對MRA的診斷效果進行評估。結果:在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診斷時,MRI檢查結果的陽性率顯著高于CT檢查(P<0.05)。同時,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中的腦梗死患者進行CT以及MRI診斷,MRI診斷結果的陽性率顯著高于CT檢查(P<0.05)。MRA結果顯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中,基底動脈以及兩側椎動脈都以A型病變為主。結論:MRI以及MRA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當中臨床價值更高。
【關鍵詞】MRA;MRI;CT;后循環缺血性眩暈
【中圖分類號】R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引言
人體的大腦后動脈、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構成了后循環系統,其功能主要是將血液輸送到腦組織當中。血管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性病變常常會引起后循環缺血,進而引起患者的眩暈,常見于老年人當中。臨床上常常表現為頭暈、意識模糊、惡心以及頭部陣痛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嚴重時會引起患者死亡[1]。一般的臨床診斷方式無法將后循環缺血造成的眩暈與其它病因造成的眩暈區分開來,使得患者的病情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對患者造成嚴重危害[2]。近些年來MRI以及MRA技術已經在臨床診斷上得到廣泛應用,使得對疾病的診斷更加精確高效。本研究通過對本院在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MRA、MRI以及CT檢查,以此探討三者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病例選擇
以2016年6月—2018年1月我院診治的12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作為本次臨床研究的研究對象,12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確診標準遵照201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更新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診斷標準。其中女性患者51例,男性患者69例。年齡主要分布在20-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23±5.41)歲。患者的臨床癥狀以頭部眩暈、嘔吐不止以及惡心為主。10例患者有癲癇發作,意識模糊以及昏迷患者23例,四肢乏力患者5例。入組患者均符合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標準。
1.2 診斷方法
(1)螺旋CT血管造影:美國通用GE-revolution256排螺旋CT機,患者仰臥于CT機上,以患者的聽眥線作為CT掃描的基線,上至頭頂部位。患者的腦干以及小腦包括不完整。掃描的層厚為0.625mm,層距為0.625mm,掃描方式采用順序掃描。如果患者的CT成像結果判定為腦梗死則判斷為陽性。
(2)MRI以及MRA檢測:采用美國通用GE-discoveryMR750w 3.0T核磁共振掃描儀,每個執行MRA的病例均進行3D-TOF橫斷掃描,TE 3.1ms,TR 31ms,層厚為1.1mm,FOV為22cm,矩陣采用的是256×512,翻轉角為21°。對患者的腦后循環的顱內段進行掃描,根據具體情況可以結合患者顱腦MRI平掃圖像進行綜合分析。
1.3 圖像分析 CT和MRI在對眩暈患者的腦實質進行顯像時存在一定區別,CT結果若顯示為腦梗死則判定為陽性。CT診斷結果若顯示無腦梗死病變或者與MRI診斷結果相差較大的則判定為陰性。椎動脈供血不足存在以下幾種類型:A型的血管內壁粗糙、血管走行僵直;B型椎動脈血管的走行較為迂曲;C型的椎動脈血管管徑狹窄,而且較為纖細;D型一側椎動脈血管有缺如的情況出現、血管閉塞而不顯影。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存在以下幾種類型:A型基底動脈血管的管壁粗糙、走行也較為僵直,并且管壁逐漸加粗;B型基底動脈血管的走行較為迂曲,容易出現閉塞;C型基底動脈血管管徑較細,往往會出現閉塞的情況,檢測信號較弱。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的方式來表示,組間的顯著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的方式來表示,通過X2檢驗對數據的顯著性進行分析,P<0.05則數據間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采取CT以及MRI檢查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效果比較
在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診斷時,MRI檢查結果的陽性率顯著高于CT檢查(P<0.05)
2.2 MRI以及CT檢查對腦梗死患者的診斷結果比較
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中的腦梗死患者進行CT以及MRI診斷,MRI診斷結果的陽性率顯著高于CT檢查(P<0.05)
2.3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MRA診斷結果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中,基底動脈以及兩側椎動脈都以A型病變為主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CT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上檢出率明顯低于MRI組,在診斷效果上MRI更好。主要是因為MRI采用的是核磁共振技術,檢查得到的圖像清晰度更高,信息量較為龐大,同時MRI的結果當中不存在圖像的偽影,背景信號較低,因此對結果的判斷能夠更加準確。MRA在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上優勢更為突出。MRA能夠清晰的顯示出血管結構,分辨率非常高,圖像也非常直觀,在結果的判定上容易建立統一標準,使得診斷結果非常準確。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診斷上,MRI顯示有33例患者呈陰性,但是根據MRA的結果來看,基底動脈無異常的患者只有2例,因此MRA在檢出率上明顯優于MRI。
綜上所述,MRI以及MRA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當中臨床價值更高,對眩暈患者應該及時采取MRA以及MRI檢查,以此對患者眩暈的病因進行確診。
參考文獻
王青松,李琳琳.頭頸部MRA對后循環缺血性單發性眩暈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1):70-72.
楊小龍,許超.探析CT、MRI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診斷價值[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8,16(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