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雄
【摘 要】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療中低分子肝素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普通肝素治療,研究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的穿刺止血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局部血腫發生率與不良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減少穿刺止血時間和手術風險,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冠心病;介入治療中;低分子肝素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隨著我國老齡化現象不斷加劇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冠心病在臨床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臟疾病,其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以及發病率高等特點[1],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臨床上的首選治療方案是采用藥物治療,其主要抗凝藥物是普通肝素,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其治療效果不能達到理想效果,而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低分子肝素也漸漸出現在臨床介入治療中,治療效果顯著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我院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采用了低分子肝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7.8±5.36)歲,其中17例患者存在不穩定型心絞痛,23例患者存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6~77歲,平均年齡(58.3±5.21)歲,其中15例患者存在不穩定型心絞痛,25例患者存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選患者均通過相關臨床檢查符合本病診斷標準,并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肝素過敏以及有心臟手術史的患者。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及時給予常規治療處理,并且進行介入治療。對照組在介入治療的同時采用普通肝素,在治療前對患者給予靜脈注射2000U的普通肝素,并在介入治療過程中加用120U/kg的劑量。研究組在介入治療的同時采用低分子肝素,在治療前給予患者皮下注射1mg/kg的低分子肝素,持續治療至少48h,1d/2次,在給藥的末次后需于8h內行介入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穿刺止血時間,對比分析2組患者的局部血腫發生率與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心血管不良反應中包括腦卒中、心源性猝死、心梗以及血管再重建等癥狀[2]。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將通過SPSS.20.0統計軟件來比較分析所有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和t來進行組間檢驗,采用P<0.05代表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患者的穿刺止血時間與局部血腫發生率
經過治療后,穿刺止血時間:對照組(29.12±3.87)min,研究組(20.02±2.56)min,比較結果為(t=12.404,P=0.000);局部血腫發生率:對照組發生9(22.5%)例,研究組中發生1(2.5%)例,比較結果為(X2=18.286,P=0.000)。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穿刺止血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局部血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2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發生情況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中出現3例腦卒中、3例心源性猝死、1例血管再重建、1例心梗,發生率為20.0%,研究組中僅出現1例心梗情況,發生率為2.5%,比較結果為(X2=15.337,P=0.000)。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冠心病的主要發病原因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病變,會使患者的管腔出現阻塞和變窄的情況,從而導致心肌缺氧以及缺血等。臨床主要的表現癥狀有心絞痛、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氧等,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而造成冠心病的發病因素較為繁多且復雜,其中主要的有糖尿病、血壓血脂異常升高、長期吸煙以及飲酒等[3],并且該病的發生率還存在地區性與季節性的區別。臨床上治療冠心病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以及冠狀動脈旁移植術等,其中介入治療作為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方式,具有治療效果好和創傷小等特點,但在治療過程中會造成患者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易在治療后出現血栓現象,不利于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因此,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采用有效的預防血栓形成的方法尤為重要。
臨床上對冠心病介入治療中預防血栓形成主要采用抗凝藥物,傳統的抗凝藥物是普通肝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但在治療后患者容易出現心血管不良反應情況。近幾年來低分子肝素在臨床時間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患者介入治療中采用低分子肝素取得了理想效果。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講解后得到的一種新產物,能夠快速識別出五聚糖片段與抗凝血酶Ⅲ的作用,并且還能抑制Xa因子[4],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強度比普通肝素高3倍左右,不易于細胞外受體相結合,同時在低分子肝素能夠有效抑制內皮細胞和氧自由基的分泌,以達到減輕內皮細胞受到損害的效果,能夠有效避免患者出現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采用低分子肝素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穿刺止血時間,降低局部血腫與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李強. 冠心病介入治療中低分子肝素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48):9391-9391.
古麗拜克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