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海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物行為模式受到電子產品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各種心理壓力的加大,心理障礙、精神障礙的人群不斷擴大,精神心理科的工作量也在不斷加大,任務、責任相應加重,這對精神科醫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名優秀的精神科醫師的品質有四個主要方面:專業素質、價值素質、關系素質及學術執行素質。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展開來探討目前精神科醫師的素質、其可能的影響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一、專業能力或素質
作為精神科醫師應該具備:能形成概念、理解和運用診斷技術與研究,去發現、描述和定義精神病理學以及其他的臨床結果;能應用治療技術有效地符合倫理處理已經診斷患者的醫療問題;能根據實際情況應用精神科專業技能而不僅僅只是對病人的關心;能認識到個人專業技術的局限性;能有效地開展咨詢。
更多的是從一個醫師對疾病診治能力上反應出來,由于歷史時代、就業壓力、綜合性醫院等級需要設置等的因素,我國精神科醫師的來源比較復雜,部分是半路出家(包括其他科室醫師、本科室工人等),部分是因為三級醫院需要必備心理精神科,也多是半路出家,當前相當部分是因為就業壓力,冷門專業更容易就業,但在專業培訓階段不夠規范和系統。譬如精神科急性病房的醫師眼里只有精神分裂癥、躁狂癥等,診斷思路中經驗印象多而邏輯分析少。
對藥物的選擇使用也限于常用的幾種,藥理學的依據和循證醫學的驗證不充分。心理治療手段匱乏,對法律和倫理的意識單薄。這些問題在綜合性醫院心理科和精神病專科醫院的醫師中普遍存在,很多診斷經不起規范與標準的檢驗。
二、價值素質
醫師的價值素質體現在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醫師的道德素養是指醫師應該具有的職業道德和風尚,是醫師職業精神的體現。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事實上影響了一部分醫師的道德素養,特別是人民群眾反應比較大的醫德醫風問題和醫藥購銷領域出現的一些腐敗現象,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醫務人員的形象。加強醫師道德素養的教育和培養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秋石[3]認為“信心比黃金還珍貴,道德的信心,正源自于主流社會更加強勁的道德呼喚和吶喊”。
醫師人文素養指的是醫師的內在人格和人文情懷,對患者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患者尊嚴的維護以及對患者生存價值的關懷。[4] 醫師應當具備的品質包括慈悲、同情、共情,細心、耐心,悟性、謹慎、理智,真誠、幽默等,而事實上具備這些特性醫師的比例僅有5%左右。醫師人文素養的培養必須從自身做起,堅守醫者誓言,在工作中履行人文關懷。醫院要建立好的醫院文化,堅持文化引領,為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提升創造條件。
三、溝通能力或素質
建立和諧醫患關系也是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這就要求醫師要進行個體化的醫院溝通,這對醫師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意識有更高的要求。精神心理醫師的溝通技能與其他科室存在差異,譬如傾聽、保密原則、慎重給出建議、共情等等。傾聽不但要用耳完整捕捉患者傳遞的信息,還需要用心去體會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緒情感。例如,在心理治療中,醫患之間的溝通可能出現令人尷尬的沉默,醫師要認識到沉默也是信息,能反映出患者的態度和情緒。這時候醫師就要根據所掌握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用心去分析患者的沉默在傳遞什么信息。一個好的精神心理科醫師最基本的就是學會傾聽,很多年青醫師缺乏耐心,刻板的教科書式提問或問診,往往讓患者失去信任或不能很好獲得患者疾病相關信息,達不到很好的做出診斷、有效的治療策略。精神科門急診往往是投訴多發地,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和突發性,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熟練有技巧的溝通會降低相關的投訴發生率。
四、學術執行素質
目前國內醫學學術現狀是三級醫院(包括精神專科醫院)拼的就是科研,在以科研為導向的內涵發展模式下,醫院的發展目標就是比誰更多申報了省級以上課題,發表了多少篇SCI論文,更加注重醫院的科技影響力的提升,這也是目前醫院評價指標中的重要內容,大型三級醫院有更多的資源和吸引力建立科研比較優勢,從而導致了出現重科研、輕臨床的傾向。在新醫改的形勢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要更多的彰顯公益性,在完成好臨床醫療工作的情況下,量力開展臨床科研工作,“高精尖”項目的科研項目可以由高等醫學院校附屬醫院及大型三甲醫院整合資源來完成,同時科研工作的開展要做好規劃,利用信息化網絡構建科研網絡整合基層醫院的基礎數據資源來開展科學研究。在目前構建醫療專科醫療聯合體的形勢下,可與大型醫院共享基礎數據,減少重復樣本,建立真正的“真實世界研究聯合體”。
綜上所述,一個好的精神科醫師需要具備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專業素養,最必要的是價值修養(包括道德及人文素養),可以事半功倍又能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是溝通素養或者良好關系的建立,有能力者需要開發學術執行素質。
參考文獻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認定標準(試行)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與標準(試行)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報,2014,0(9);25-65.
Tor PC, Goh LG, Ang YG, Lim L,et-al.Qualitiesof a psychiatric mentor: a quantitative Singaporean survey. Psychiatry. 2011 Nov 1;35(6):407-10.
秋石.認清道德主流堅定道德信心——再論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J].前線,2012(04):75-79
趙旭東.精神病學的兩條路、兩條軌與兩個輪:讀曾文星教授述評有感之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