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依 劉寶芹
【摘 要】目的:分析新疆博州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特點,為博州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1996~2014年博州艾滋病疫情數據庫中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1996~2014年博州共報告艾滋病187例,其中男性123例,女性64例;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分布在15~50歲的青壯年,但50~65歲的中老年也有一定比例;博州艾滋病以維吾爾族及漢族、農牧民居多,從職業來看也是分布到各個行業。結論:博州艾滋病疫情呈現明顯增長趨勢,需加強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扼制疫情的增長勢頭。
【關鍵詞】艾滋病;疫情;流行因素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1
自1996年博州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例以來,隨著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加強及監測檢測面的擴大,全州的艾滋病報告例數逐年增加,至2014年底,新疆博州共報告艾滋病病例187例。為掌握博州艾滋病流行特點,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艾滋病流行,現將博州艾滋病的疫情資料統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數據來源于博州1996~2014年艾滋病疫情網絡直報信息系統
1.2 統計方法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系統資料分析定時統計的方法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博州艾滋病疫情地區分布情況
2.2 1996-2012年間全州累計報告艾滋病97例,占報告總病例的51.87%;從2011年起博州的艾滋病疫情報告數量呈現每年遞增的趨勢。2013年報告43例,2014年報告47例;2013~2014年報告病例數占總病例數的48.13%,接近一半。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齡、性別、族別分布:博州艾滋病患者187例,其中15~50歲年齡段比例高達(152例)81.28%;50~65歲年齡比例為(25例)13.37%;其他年齡段比重較小為5.35%;艾滋病病例中男性123例,女性64例,男女發病比例為1:0.52,男性明顯多于女性。按民族分布,維吾爾族89例,占47.59%;漢族69例,占36.90%;其他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等)29例,占15.51%。博州的艾滋病以維吾爾族及漢族居多。
2.3.2 職業分布:農牧民為主(71例)37.97%;其次是家政、家務及待業人員(42例)22.45%;干部職員及離退人員(16例)8.56%。博州的艾滋病其中以農牧民居多,從職業來看幾乎也是分布到各個行業。
2.3.3 感染途徑:異性性接觸傳播為主(120例)64.17%;注射毒品(27例)14.44%;同性傳播(5例)2.67%;其他途徑(9例)4.81%;不詳26例,占15.51%。
3 討論
3.1 疫情特點 博州艾滋病疫情有以下特點:①疫情呈明顯上升趨勢,發展速度增快②發病年齡集中在15-50歲青壯年,但50以上~65歲的中老年也占有一定的比例。③職業以農牧民為主,其次是家政、家務及待業人員,干部職員及離退人員也占有一定比例。④異性性傳播為主要傳播途徑,同性性傳播有上升趨勢。
3.2 疫情影響因素 新疆博州屬于新疆艾滋病疫情相對效輕的地州,艾滋病疫情一直處于低流行狀態,被歸類為新疆艾滋病低流行地區。博州的艾滋病疫情從1996年~2010年間一直在緩慢增長,病例數保持在不足100例的狀態,但從2011年起每年均以幾十例的速度增加且出現每年遞增的現象。分析原因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點:①與國家的擴大監測檢測覆蓋面,最大限度發現感染者密切相關,監測檢測人員增加,“隱藏”的感染者被發現;②博州與伊犁州相鄰,兩地州的人員往來密切相關,伊犁州是新疆艾滋病的高流行地區,博州與伊犁州的距離只有300多公里,兩地通婚現象比較普遍。③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加快,娛樂場所增加,促進了性消費。④商業性性行為活躍,性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性病規范性診療服務水平滯后,性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為艾滋病的傳播提供了“溫床”,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潛在的危險越來越大[1]
3.3措施:1)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和政策倡導。針對不同民族、不同人群開展他們容易接受的宣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及新型的媒體等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自覺筑起抵御艾滋病的城墻;衛生、公安、工商等部門應將娛樂服務場所作為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定期對高危人群進行健康教育;教育部門在學校對青少年進行宣傳和教育,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2)進一步規范加強擴大監測檢測工作,是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掌握疫情的有效手段[2],依托現有醫療衛生資源,繼續擴大檢測服務范圍。繼續加強高危人群干預工作,定期對高危人群進行艾滋病檢測工作,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管理、早治療,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及時、準確、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趨勢。3)加強對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關愛,減少社會歧視,全面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適當的給予民政救助。4)加強性病監測,建立規范的性病診療門診,使性病患者得到徹底規范的治療,達到性病、艾滋病同防同控的目標。艾滋病與其他性病的關聯性極高,有大量材料證明,患有潰瘍性性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幾率要比正常人高出3~5倍。同時說明艾滋病感染也可增加某些潰瘍性性病的流行率,這充分說明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在流行病學上有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提示了艾滋病、性病是兩類行為學上相一致的疾病,因此,及時診斷、有效地治療性病,既是對性病的有效防治,也是對艾滋病更為有效的預防。
參考文獻
吳少波,郭先榮,蘇麗婭,等.臨滄市HIV/AIDS流行特征及控制對策[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8,14(3):288-289
李蕊,劉志遠,徐翠萍,等.潞西市1989~2008年艾滋病疫情分析防制對策[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