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靖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是奧地利作曲家。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九部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奏鳴曲以及六百多首抒情歌曲。他的抒情歌曲旋律優美,和聲手法多樣,調性色彩對比鮮明,創作技術與藝術表現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其在藝術歌曲創作方面有很高成就,被后人譽為“歌曲之王”。《渴望春天》這首藝術歌曲由列露斯塔普作詞,是這部鋼琴套曲的第三首。
這首藝術歌曲采用樂段群結構。圖示如下。

全曲由三個材料基本相同的段落組成,每個段落均可分為起承轉合關系的四句式樂段。引子采用和聲音型式織體,力度P,速度較快。前七小節的低音采用主持續音寫法,勾勒出一種對美好春天的渴望之情。第四小節開始力度漸強,第九小節力度減弱,結束在主調降B大調D7 T,引出A段主題。
A段中a句又可分為兩個節奏相同的樂節(4+4),兩個樂節之間形成D與T的呼應,鋼琴伴奏作兩小節連接。b樂句由兩個相同的樂句(4+4)組成,旋律中出現連續四度向上的跳進。c中兩個樂節屬于向上自由模進,音區較高,出現g2音。在bA大三和弦自由延長之后,出現三個樂節組成的d樂句(4+4+3),旋律呈現大波浪形,尾部停留在bA大調D和聲。鋼琴伴奏部分作調性過渡,到bB大調D7形成開放型樂段。
之后A僅作個別地方的變化,結構組成相同。A2依然采用A段結構與材料。調性轉到主調同主音小調bb小調,旋律走向基本相同。段中第三句又轉回主調bB大調,d1旋律發生變化,出現全曲最高音a2,將情緒推向高潮,隨后旋律在主調的屬音f2持續,形成主和弦五音旋律位置,意猶未盡。
這首歌曲的旋律線優美舒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1.大波浪形
這首作品的旋律線呈現出大的波浪形。從旋律走向又有向下、向上兩種。樂段中前三句主要體現為向下的“U”形波浪形走向。

例1
上例中,前樂節(1-4)從較高音d2向下到達a1后向上進行;第二樂節從e2開始向下,到g1再折返向上,波動幅度達到六度。

例2
上例中,兩個樂節均為向上的波浪形。前樂節旋律從e1開始向到達f2后向下進行到d2,整體波動幅度較大。
2.以平穩進行為主
從旋律的音程構成分析,旋律中主要以一、二、三度進行為主,中有少數四度或五度的跳進,情緒較為平穩。例1為a樂句,屬于情感的鋪墊階段,兩樂節均為平穩進行;例2為d樂句是情感抒發階段,雖旋律幅度起伏加大,但旋律中兩個樂節內部只出現個別四度小跳。
作品中的調性整體體現為bB大調與bb小調,同主音交替。段落內部的調性變化較為豐富。A段內調性為:
bB大調——c小調——bA大調——bB大調——d小調——bA大調——bB大調。
A1段調性為:
bb小調——bD大調——bB大調——bA大調——d小調——bE大調——bB大調。
從作品的調性關系可以看出,調性既有近關系轉調,也有遠關系轉調。遠關系轉調主要采用對置和旋律半音化進行的手法,調性轉換自然,色彩對比鮮明。

上例中,前三小節調性為bA大調,和聲形成連續屬五六接主的進行。第三小節中主和弦作自由延長。第三小節第二拍出現bB大調重屬導五六和弦,從旋律聲部分析,它是之前bA大調與之后bB大調的半音化過渡:be c——e #c——f d,雖然在樂句之間,屬于調性對置關系,但體現出橫向線條化進行邏輯,轉調自然。

上例前2小節為d和聲小調,后面3—4小節轉到bE大調,其主和弦為d小調的拿波里和弦。bE大調主和弦之后,出現降e小三和弦進行色彩對置,同時作為主調的小下屬和弦,轉回bB大調。調性轉換邏輯清晰,構思巧妙。
這首歌曲描寫了一位男子對于美好愛情的渴望。前兩段通過對春天生機勃勃萬事萬物的描述,來表達自己理想中的愛情。溫柔的春風、處處野花芳香,愉快的溪水、金色的太陽,藍天白云,樹木嫩綠,鮮花開放,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讓人沉醉。
引子的鋼琴伴奏部分以均等三連音節奏作為音型,速度Geschwind,力度p。演唱者在鋼琴伴奏進入后,便調整自己情緒,進入狀態。
A段第一句演唱時要注意用弱的力度。力度雖然弱,但整體狀態要積極,聲音飽滿,音色純凈,咬字吐字清晰。第二句中連續同方向跳進時“輕輕蕩漾”“散發芳香”幾個字根據要求作適度的漸強與漸弱,對其做適當的強調。第三句旋律高音較多,演唱時需合理使用高音時頭、胸腔共鳴,保持喉頭的穩定。第四句弱力度開始,第二樂節“它隨你們走在輕快大路上”力度f的同時,還需隨著旋律起伏作漸強減弱處理。
A1段轉入主調同主音小調。這段演唱時速度較之前重復部分稍慢,力度則略強,共鳴位置可稍微靠下,顯得情緒沉重一些。第二、三句音區較高,保持飽滿音色并作漸強漸弱。最后一句力度漸強,第二樂節“你把我的春天解放”保持f力度,之后“你能解放”力度更強,且每個字均作強調,語氣肯定,在延長時尾音不要作下滑處理,聲樂部分結束后,鋼琴伴奏還有四小節補充,演唱者仍需保持狀態,與鋼琴伴奏同時結束。
藝術歌曲《渴望春天》并非舒伯特最著名的聲樂作品,但這首作品的旋律寫作、和聲配置、調性布局、詞曲結合、織體運用等都體現出典型的舒伯特風格,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這首作品本質上屬于分節歌式結構,但舒伯特在處理不同段落時有著細微的不同。在處理這首作品中,深入體會歌詞內涵,準確表現樂譜中各種標記,腦海中要有相應的畫面感,再加入自身的真情實感,便能更接近曲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好地表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