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望劭
今年9月23日,我國億萬農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這個節日的設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具有歷史意義、蘊涵人民情懷的大事、好事。
秋分時,殘暑終、晝夜平、雁陣橫,各地五谷豐登、瓜果飄香,廣大農民共慶豐年。我國是農業大國,廣播電視媒體在關鍵時間節點,集中采編資源,聚焦農民豐收喜慶,展示農村改革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傳遞新時代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是充分履行主流媒體的責任,更是拓展傳統媒體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報道,“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今年是首次。從各地廣播電視媒體報道的實踐來看,各家媒體充分發揮優勢、各展所長,加強融媒體傳播,開辦多種節目,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展示新時期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要結合這一戰略解讀設立農民豐收節的重大意義,更要準確解讀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央出臺的對農優惠政策,用生動的新聞報道展示我國農業發展的光明前景、新農村發展的生動畫卷,以及農民生活的美好未來。
在“三農”新聞報道中,不能僅僅是政策層面的宏觀解讀,更要有農民自己的聲音。廣播電視媒體工作者不僅僅要走向田間地頭,去采寫有泥土味、有露珠的新聞,還要將農民代表請進直播間,由農民自己敘說金秋豐收的好心情,暢談農民生活的新變化、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這樣做出的節目才真是有味,才能讓人感受到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是最深的、最持久的眷戀,報道中要彰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這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節目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推出了《豐收詩會》,播音員、主持人和農民詩人聯袂誦讀經典詩篇,帶領受眾一起感受豐收的喜悅、田野的詩意、鄉土的文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還制作播出了聲音作品《豐收的聲音》,錄制了風吹麥浪聲、勞動號子聲、拖拉機轟鳴聲,以及載歌載舞、鑼鼓喧天和民諺童謠穿插其間的場景聲音,把聽眾帶入慶祝豐收的熱鬧場面。這些生動的報道留給受眾的將是恒久的記憶,也為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報道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中國農民豐收節”必將成為承載鄉土文化的重要平臺。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蔽覈O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進一步彰顯了“三農”重中之重的基礎地位。廣播電視媒體應充分認識到其深遠的影響,積極參與,用輿論來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助力鄉村振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