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藝
《一大清早女兒對媽媽說了一句話,媽媽瞬間落淚!》,這看似一篇暖新聞,實則推銷北極甜蝦的軟文。同樣,《致愛人:我想從容的度過這一生》也無關風花雪月,而是賣香皂的廣告。眼下,在互聯網新媒體上,許多從暖文到廣告的反轉讓人猝不及防。這些廣告軟文一般將標題做成情感風、勵志風,從現代社會、生活話題切入引發受眾共鳴,把人們一步步帶入文章的意境中,再不失時機地推出廣告產品。今年3月,相關調查機構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7%的受訪者遇到過閱讀一篇新媒體文章直到最后才發現是廣告軟文的情況;對于這種廣告軟文,56.1%的受訪者表示反感。
與傳統主流媒體相比,互聯網的信息浩如煙海,大大增加了有關部門的監管難度。加之,新媒體廣告軟文的創作更加靈活,推廣更為隱蔽,植入廣告幾乎天衣無縫,很難被察覺。廣大受眾在發現是廣告后,或一笑置之或不屑一顧,很少向有關部門舉報,愈發讓一些新媒體平臺有恃無恐。另外,新媒體廣告軟文的定性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爭議。比如,運動類公眾號分享一雙跑鞋的體驗感,旅游公眾號發布旅游攻略推薦景點、酒店,美食公眾號對當地餐廳、名吃進行分享……這些很難認定其為廣告。
新媒體廣告軟文擊中監管軟肋,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受眾反感的問題,更造成違法廣告的泛濫,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不少違法廣告混雜在新聞資訊中,很容易讓受眾以為是真實的新聞信息。前不久,多個網媒上出現一則彩票“新聞”《95后奇女子,躺家10天,只用100元存款,刷出20萬收入》,文章中提供的非法彩票網站聯系方式讓不少彩民上當受騙。
新媒體不是廣告軟文的法外之地,監管亟待升級換代堵塞漏洞。一方面,有關方面應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將所有“直接或者間接地推銷商品或者服務”的軟文都列入廣告范疇,增強基層執法的可操作性。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監控,在新媒體平臺增加違法廣告“一鍵舉報”功能,實現對新媒體廣告的全天候全方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