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珊 陳明
摘要:現代性和全球化導致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認同危機,而大眾傳媒是現代化的催化劑。因此,大眾傳媒使少數民族傳統被解構、斷裂和碎片化,是導致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危機的誘因之一。大眾傳媒可以修補、重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對少數民族產生積極的傳統文化認同有重要作用。在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建構中,大眾傳媒要堅持在主流文化的引導中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關鍵詞:大眾傳媒? ?少數民族文化認同 “目瑙縱歌”
伴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和民族風尚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到了充滿神秘情調的少數民族文化上。在這個過程中,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文化傳播工具,具有傳播信息、構建文化、引導輿論的功能并能促進文化交流,只有在真正理解并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內涵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云南“目瑙縱歌”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本文以“目瑙縱歌節”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為例,探析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的重要影響。
大眾傳媒傳承與發揚少數民族文化
首先,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大眾傳媒要承擔起傳播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復興的重任,立足現代文化與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與地方風格,文化內涵與藝術形式相結合的視角,不僅傳播多元文化信息,還要維護和保持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①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應不斷加強平臺與渠道之間的融合,深化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互補優劣,采用多種傳播形式進行傳播,綜合運用“文字+圖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傳播手段。“目瑙縱歌節”表現形式豐富,里面的音樂、舞蹈等元素特別適合采用視聽手段進行媒體融合傳播。
其次,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民族文化數字化平臺。隨著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的不斷優化,個性化推送被一些新聞客戶端所使用。利用大數據等全面分析民族文化的接受者,區分他們的年齡、職業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送,以更好滿足受眾對民族文化的需求。“目瑙縱歌節”含有舞蹈、樂器、服飾等多種文化屬性,也有美學、歷史學等研究價值。根據智能算法推薦能提高“目瑙縱歌”文化在大眾傳媒中傳播的有效性,大眾傳媒要遵循現代傳播規律并善于利用大眾傳媒創新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的手段,讓民族地區成員的民族意識被喚醒,使參與者在潛移默化的民族文化精神沐浴中增強自己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心。②
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播加深對民族文化認同的主體地位
新媒體拓展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空間,使其與培育它的地理區域不再具有對應關系。新媒體之所以“新”,關鍵在于其采用的新技術及利用新媒體傳播少數民族文化。這意味著少數民族文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實現遠距離傳播,原有以地域為中心通過自然交往影響周邊地區的傳統傳播方式轉向大規模信息傳遞。隨著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和科技的進步,“目瑙縱歌節”的文化性與民族性在逐漸淡化,依托新媒體培養人們關于民族節日的文化自覺性成為民族文化認同構建的重要一環。為了重新建構“目瑙縱歌節”的民族性與文化性,使其能夠以更嶄新的面貌和形態融入現代社會,應該從人們的價值觀念入手,從藝術接受者的視野重新探尋“目瑙縱歌”文化的回歸,注重培養人們對民族傳統節日的認知、理解,最終形成一種文化自覺意識。③新媒體因自身的便捷性使得受眾接觸范圍不斷擴大,這種技術上的優越性有利于引導人們逐漸形成對“目瑙縱歌節”文化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并形成有效的認知,最終有利于培育人們對民族節日文化的自覺意識。
新媒體促使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規模增大,速度加快,受眾數量增加且參與度提高,實質上是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文化場,文化融合必將促使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走向全球化。運用新媒體培育“目瑙縱歌節”的現代審美風范也將是少數民族文化全球化傳播的必由之路。“目瑙縱歌節”能夠在現代社會和生活中有著極具特色的生存狀態和價值體現,最為核心和內在的因素就是具有貫通的審美力。在新媒體環境下,“目瑙縱歌節”的現代審美張力會有更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技術優勢,加強對“目瑙縱歌節”的提煉和傳播,是利用大眾傳媒重新構建起更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必然趨勢。
民族地區的大眾傳媒發展是民族文化構建的重中之重
一、加強各民族專業信息傳播人才的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綜合能力。提高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大眾傳媒發展水平,需要為大眾傳媒工作培養出大量高素質從業人員。因此,應建設長期有效的人才招聘體系,設置人才培養計劃,制定相關資助規劃。提高人才的招聘和培養力度,選用高學歷、高資質、高能力的三高型專業大眾傳媒從業人才??墒褂煤贤啤⑵赣弥频榷喾N方式進行高端專業人才的發掘和引進。加大對于采、錄、播等一線傳播工作崗位的人才招收和培養力度,提高人才的各種待遇,加大財政投入資金,增加大眾傳媒工作崗位對于高素質高能力人才的吸引力度。
定點、定向的培養少數民族本地本民族的傳播人才。定點是指與各地的高等院校特別是民族院校的傳媒專業人才進行對接,明確落實培養少數民族傳播人才的方式;定向是指根據實際崗位需求,從語言、新聞、編輯、攝制、市場等專業當中,挑選并確定少數民族傳播人才的培養方向。
二、提高對于傳播環境的了解和認識,增加各類民族語言傳播數量。提高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大眾傳媒發展水平,還需要做好前期的市場調查工作,熟悉當地的語言環境,為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做好基礎準備工作。首先對于當地大眾傳媒從業人員民族語言水平進行調查和統計,其次要對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傳播受眾展開民族語言類型和水平環境的社會調查和分析工作。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當地的民族語言環境和生態,制定合理可行的民族語言語用計劃和規范,在大眾傳播當中重視傳播民族特色,將民族語言的使用性向文化性轉化,重視民族語言風格和民族風俗文化的傳播。
三、根據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實際情況重視民族特色傳播。提高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大眾傳媒發展水平,還應當改變當今我國媒體功能的單一化和娛樂化現狀,合理分配各種類傳播資源,科學管理傳播媒體的總體布局情況,針對性增加地區傳播受眾需求性媒體的設立和支持力度。在我國多數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傳播生態和語言環境的種種限制和局限,信息傳播的受眾需求也不盡相同,對于當地大眾傳媒的工作內容和形式以及工作結構組織也有著不同的要求。我們應當根據其當地實際特性提高大眾傳媒的實際效果和功能,做到設身處地為群眾傳播信息,而非對群眾進行傳播;根據實際發展優勢媒體;優化總體傳媒布局,完善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信息傳播網絡,加大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各類型接受設施的建設力度,為大眾傳媒在當地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總結
大眾傳媒傳播的異質文化使得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被解構、斷裂和碎片化,產生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同危機。毋庸置疑,增強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將是我國未來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復雜、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必須借助大眾傳媒不斷增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目瑙縱歌節”作為景頗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承載和蘊含著景頗族優秀的文化價值。只有依托新媒體探尋民族節日的傳播新途徑,規范傳播主體行為,進一步探究并完善“目瑙縱歌節”與新媒體的技術元素的結合路徑,發掘民族文化精品,培養人們對優秀民族文化的審美介入和現代審美風范。在尊重民族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的優勢,打造民族節日精品和民族藝術經典,完善民族文化現代化發展途徑,對研究和構建和諧統一的民族文化認同有重要意義?!脖疚臑橹心厦褡宕髮W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校級創新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目瑙縱歌文化傳播策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CX18140)〕
注釋:①②劉艷萍:《大眾傳媒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建構》,《人民論壇》,2015(11)。
③徐俊六:《新媒體環境下民族節日的文化傳承研究》,《昆明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