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路瑤
摘要:電影是在銀幕上將故事呈現給觀眾的藝術作品,它所講的故事或真或假,但其目的都在于表達注入其中的思想、情感。現實主義電影《我不是藥神》以真實事件為題材,反映了現實生活中醫療問題等社會現象。作品運用電影獨特的藝術手法將“真”“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現實主義 《我不是藥神》 藝術真善美 影像美
2018年7月5日公映的由文牧野執導,寧浩監制,徐崢、王傳君等主演的現實主義電影《我不是藥神》,首日累計票房突破3億元,上映22天票房達到30億元。①同時,《我不是藥神》的口碑也不錯,豆瓣電影網觀眾評分高達9.0分,貓眼電影網用戶評分9.7分,淘票票網用戶評分9.4分。種種數據表明,電影《我不是藥神》取得了成功,是近年來現實主義電影中少有的佳作。
電影真實性
電影藝術真實性,或者說“電影真實”,它不僅是美學層面,也是哲學層面的理論問題,關系到藝術創作、表演和人們對待藝術的態度以及世界觀等。②哲學層面的“真”是指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中體現出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性。藝術層面的“真”包括生活與藝術的真實性、再現與表現的真實性、現象與本質的真實性、客觀與主觀的真實性等。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它受眾多觀眾青睞,很大的原因在于其真實。《我不是藥神》是對現實生活中一個真實案例的改編,即一名白血病患者偶然尋得印度仿制藥,于是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病友群的成員,同時還把購買流程和方法整理成完整的攻略,分享給了群友,只分享不代購、不販售,被稱為“藥俠”。在電影中,程勇(徐崢飾)是一個保健品商販,在自己家中遇到困難急需用錢時,一名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王傳君飾)尋求程勇到印度購買仿制藥,機緣巧合下成為印度仿制藥的獨家代理,并收獲了高額的利潤,被給予了“藥神”的稱號。在長期接觸白血病人群體之后,程勇的善心被激發,上演了一場人性和現實的博弈。首先,電影題材涉及醫療,醫療是現實中比較受人們關注的社會現象,不管是現實中還是影片中治療白血病的正版格列寧價格都比較昂貴,人們對這種抗癌藥物的關注程度普遍較高,影片真實地反映了“天價藥”現象。此外影片中,演員王傳君為了飾演白血病患者角色減重20多斤,有一場在病床上的戲,他兩天沒有睡覺,就是為了能在鏡頭前呈現出病人奄奄一息的感覺。《我不是藥神》將源于生活的靈感真實演繹,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在銀幕上用藝術手法和手段表現出來,通過影片人物塑造、劇情鋪墊表達出創作者對客觀現象的主觀情感。影片成功反映了“天價藥”等社會現象,引起了觀眾的高度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③
“善”是電影創作的前提
黑格爾認為,對藝術的內容,不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電影運用鏡頭、段落、場景、故事、聲音、蒙太奇等元素,以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以及人的思想感情、道德行為為表現內容,其目的在于揭示現實生活中美的內涵,展示善,鞭撻惡。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正逐漸改善,民生問題依然是我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我不是藥神》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選取真實的醫療案例,其目的就在于將人們所關心的切實問題通過藝術表現出來。這里的善不僅是創作者藝術實踐、主觀愿望的產物,也是社會意志的體現。
電影藝術中的善,即藝術的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和故事對于社會具有什么意義和影響。《我不是藥神》中程勇的生意不景氣,家里的事也不讓人省心,前妻想把兒子帶到國外,父親又被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腦部血管瘤,昂貴的手術費他承擔不起。程勇鋌而走險,與劉思慧、白血病患者呂受益、劉牧師、“黃毛”彭浩合作,從印度“引進”盜版格列寧,起初程勇為給父親交手術費、醫療費,讓兒子能夠過上好的生活。后來,程勇受到呂受益事件的打擊,開始負利潤賣藥幫助病友,給了一部分病友活下去的希望。然而,程勇在一次送藥時被警方逮捕,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前往監獄的路上,上千病友夾道送別囚車中的程勇。此案引起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政府持續推動醫療改革,大批白血病人陸續得到有效救助。影片中,“藥神”程勇雖然在印度買藥時說“命就是錢”,但在看到白血病患者的遭遇和處境后,他的內心逐漸發生了變化,從開始的貪圖錢財、自私自利,到后來的無私幫助吃不起正版藥的老病友,他的善良“暴露”出來。無論是程勇,還是劉思慧、劉牧師,這些銀幕形象都將他們的善呈現給觀眾,在故事沖突中傳遞人性之善,影片成功將現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現象反映出來,讓更多的人引起共鳴,給予更高的關注。
影像美與人性美
藝術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和認識,也有助于觀眾認識生活,感知人生價值意義的審美體驗。電影、電視是一門作用于觀眾視聽覺的時空藝術,影視作品用影像和聲音表現內容與情感。《我不是藥神》在院線上映,取得較高票房,除卻現實主義題材引起觀眾心靈共鳴外,影像美和內在的人性美是影片深受觀眾喜愛的重要原因。
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美和善是一個東西,就是有用和有益。”“任何一件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則它就同時是惡的又是丑的。”⑤《我不是藥神》用現實主義的影像風格來增加故事的真實感和觀眾的代入感,以樸實的攝影手法讓觀眾相信電影中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影片拍攝前期,攝像和導演在敲定電影格調時,重新學習了“新現實主義”和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強調以平凡的視角在平凡事中尋找“美”,在影像中表達生活美、人性美。影片分為四個階段,并分成了四個色調,分別是黃(神藥出現——首次尋藥)、橙(初試身手——身退自保)、藍(嚴打無藥——冒險代購)、白(不計代價——法不容情),大場景上分為上海和印度,兩個地域用不同的數字攝影機來做色彩和質感的區分,最終根據每場人物的情緒做了細節的調整。⑥徐崢飾演的藥店老板、王傳君飾演的白血病患者、周一圍飾演的警官、王硯輝飾演的假藥販子等,每個人物都能讓觀眾感覺在生活中似曾相識。影像中每一名角色都被塑造得接近完美,人物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都有一種“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寫實感。當“藥神”程勇第二次去印度時,他站在煙霧彌漫的街道上,他下意識地捂住了鼻子,而后,在那漫天大霧中忽然又飄出兩尊神像(濕婆和迦梨女神)。程勇在第二尊神像(迦梨女神)路過自己面前時,慢慢放下了捂在臉上的手帕,深邃的眼神中仿佛若有所思。緊接著,鏡頭就切到呂受益去世的畫面。這樣一組別有用心的畫面、藍色的基調、現實中的漫天噴霧給人一種魔幻的感覺,正是噴霧和神像片段,影片用影像的真和美表達了暗含的寓意。煙霧中神像的經過預示著生靈生死的無可奈何,又像是一場洗禮,堅定了程勇守護病人們生命的信心。
影片中若干人物身上都不同程度地散發著人性的真善美,“藥神”程勇賠錢“引進”印度格列寧幫助白血病患者,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從他身上散發的真善美打動著觀眾的心。追查“印度假藥案”的警察曹斌,聽了病人的傾心訴求:“我病了3年,4萬塊1瓶的正版藥,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曹斌不忍心斷病人們的“活路”選擇不再跟進案件,這時他的內心的善已占據中心位置,人性美爆發。“黃毛”彭浩為了幫助程勇脫身,主動吸引警察的注意,但甩掉警察后,卻遭遇嚴重車禍,不幸離世。“黃毛”死后程勇一句“他才20歲,他就想活命,他有什么罪”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電影《我不是藥神》對人性善與美的描繪,不僅讓電影富有藝術張力,更契合了觀眾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結語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鮮明特點即是真實性,力求將現實生活中所發生過的事件真實還原。但作為藝術的電影,必然會融入藝術色彩。《我不是藥神》以真實故事為藍本,將人們備受關注的“天價藥事件”以藝術手法不失真實地呈現,同時把關于人性的善和美貼合其中。每一位演員都盡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影片中的他們是對現實中老百姓的真實寫照,他們將整個劇情演繹,展示了生活中的善與惡,將人性美用心呈現。《我不是藥神》是中國現實題材電影中為數不多的經典之作,而新時代下的中國,需要這種積極地崇尚表現真善美、關照心靈的現實主義佳作,以消解社會癬疥之疾,鞭策社會不斷進步。(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注釋:①中國電影數據信息網:《票房信息》,https://zgdypw.cn/。
②王志敏,陳 捷:《關于藝術真實、電影真實和現實主義的漫談》,《社會科學》,2007(11)。
③《李克強就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熱議作批示》,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
④曹桂生:《論真善美與現實主義藝術》,《美術》,2006(9)。
⑤張 炯:《論文學的審美愉悅性》,《文藝報》,2013/10/21。
⑥《【專訪】為了解釋〈我不是藥神〉如何拍的,攝影師幫我們拆解了電影》,影視工業網CineHello圈子,https://cinehell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