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亮
摘要: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當下的媒體環境,文章簡要列舉了新媒體及新媒體環境的狀況特征,并分析了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面臨的多重挑戰與機遇,得出新聞記者應當與時俱進積極主動應對挑戰把握好轉變的機遇的結論。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 新聞記者? 挑戰? 機遇
新媒體加快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和途徑,信息傳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量,沖擊著人們的視野。新媒體環境下,帶來了傳播的載體、模式、內容、效果等方面的改變,給傳統媒體和新聞記者帶來一定的影響與沖擊,也為傳統媒體和新聞記者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新媒體環境的特征
一、傳播者中心地位淡化,“傳受者”逐漸普及。在傳統的傳播環境下,傳播者決定著信息內容的數量和質量及流向,信息傳播的主導權掌控在傳播者的手中。然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流通渠道增多了,人們發聲的渠道也變得多樣且具有可選擇性,信息傳播也日益大眾化,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又在充當信息的發布者,可稱之為“傳受者”。傳受者的出現,大大弱化了傳播者的中心地位。
二、媒介融合新態勢。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將媒介融合界定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①媒介融合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包括所有權融合,即不同媒介之間新聞資源的共享;策略性融合,即所有權不同的媒介之間信息共享;結構性融合,即相同的媒介產品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傳播;信息采集融合,即以多媒體融合的新聞技能完成新聞信息采集;新聞表達的融合,即記者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新聞事實的表達。②
三、傳播內容的爆發式增長。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發布的主體,匯聚起十分龐大的信息量。人們接觸到的信息量變大了,豐富的信息泥沙俱下容易產生謠言和網絡語言暴力。
新媒體環境下
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
一、新媒體環境挑戰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新媒體格局下,受眾每天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其中充斥著各種虛假不實的信息,虛假信息會經過網絡的迅速發酵帶來不可預知的負面效果。這就對新聞記者的職業性提出挑戰,要求新聞記者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與道德準則,對信息進行嚴格的把關篩選,對社會和民眾負責,扮演好信息傳播活動中的“把關人”角色,以更加客觀和專業的角度去報道新聞,堅守傳播新聞的真實性、可信度和權威性。
2011年9月5日,深圳新聞網記者發布《醫院要動十幾萬元的手術最終八毛錢治愈》一文。該新聞是根據“八毛門”患兒家長提供的信息寫成的,新聞發表后,一直以來人們關注的醫患關系問題迅速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10月29日,“八毛門”事件中的患兒家長通過媒體發表公開信,一方面向治好其孩子病的武漢同濟醫院道謝,另一方面向深圳兒童醫院道歉,一場“深圳兒童醫院要十幾萬元的手術在其他醫院只要八毛錢就可能治愈”的輿論風波得以平息。綜觀“八毛門”事件,記者在傳播這條新聞時具有新聞敏感卻“忽略”新聞真實性,看到“新聞價值”卻丟掉新聞公正性,關注新聞當事人卻舍棄了新聞平衡性,夸大事實,胡亂勾連社會熱點,缺乏新聞人應當具有的職業素養與報道準則。③
二、新媒體環境挑戰新聞記者的創新深度。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人們對新聞的快餐式消費,流于表面內容,如果新聞只是給人提供了一種不“走心”的信息,那么新聞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當信息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缺少的是對信息的選擇、整合、追蹤報道以及深度解讀。打造高質量、有深度的精品新聞是新媒體環境對新聞記者的考量。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內容有深度和評論有視角成為新聞記者的挑戰與目標。
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的一位記者曾說:“在多媒體報道的新格局下,具有創新能力的記者將最先被青睞。”面對前所未有的新的環境,記者沒有創新的理念與精神,是不可能解決前所未遇的全新問題。媒體融合的大趨勢已經深刻影響著媒體人的生存狀態,對于站在時代前沿的新聞記者來說,應當自我揚鞭,熟練掌握全媒體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以適應新媒體背景下的新要求。
三、新媒體環境挑戰新聞記者的攝影技能。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與進步,手機攝像技術發展,單反等攝像工具的平民化,全民隨手拍發至微博微信各種新媒體,并在網民的轉發評論助推下使新聞事件快速傳播,于是就有人質疑記者的存在性,甚至有攝影記者可能消逝的說法。但是一張圖片或者一段視頻難以包含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開始追求深度,拍攝具有思想性的報道才是正路。淺表層的視覺沖擊會很快淡出人們的視線,只有對題材進行深入挖掘,探尋事件背后的意義,才能使新聞不只是停留在表象的記錄,從而引起受眾的思考和持久關注。
四、全能型也是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現代媒體的發展趨勢是媒介融合,要求新聞記者能夠擔當起多種新聞采集報道方式的任務,能采訪,能寫稿,能錄播,能攝像,能剪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更多、更雜,要想在繁雜的新聞信息中快速找出能夠吸引受眾的觸動點,就要采制出讓受眾想看的新聞,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又如與受眾拉近心理距離進行互動對新聞記者而言是一個大的挑戰;使新聞更貼近媒體市場,保證新聞傳播功能的最大發揮,也在考驗著新聞記者。
新媒體環境帶給新聞記者的機遇
沖擊總會帶來挑戰與機遇雙風向,有競爭就有挑戰才會有轉變才會有機遇,或者說挑戰本身也是一種機遇,一種改變的機遇。
一、新媒體環境下拓寬挖掘新聞的渠道,網絡互動提高新聞質量。新媒體是伴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而發展,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具有強大的推動力,網絡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便捷,成為人們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網絡資源可以拓寬挖掘新聞的渠道。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要正確借助網絡來挖掘人們生活或工作中存在的熱點新聞或國家和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在互聯網大發展的背景下,人們言論自由也為新聞記者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素材,新聞記者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信息資源,從中尋找挖掘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焦點問題,增強互動,獲取受眾的信息反饋不斷改進報道,提高新聞質量。同時面對海量的網絡新聞信息,信息真假難辨,記者要有較強的辨別意識,嚴謹選擇,深入挖掘和報道,贏得受眾的關注。
二、新媒體為采訪新聞報道搭建了更好的平臺,提高記者采訪效率。各種社交軟件的興起,通過網絡可以尋找新聞線索和查找采訪對象。比如通過QQ、微信、微博等,人人都可以查找采訪對象和進行采訪,它可以使采訪減少時間地點的障礙,提高采訪效率。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媒介融合的趨勢,傳統媒體也開始紛紛建立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客戶端,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新媒體的移動性,給記者隨時隨地進行微直播提供了方便的平臺,更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激發受眾對新聞的期待。
三、圖像生產技術的發展給創新提供了機遇。“南都新聞360”和“南都億像素”欄目給未來新聞攝影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道路。“南都新聞360”呈現的是360度的全景照片,讀者在電腦上可以通過縮小、放大、拖動等操作觀看到當時當地360度的畫面。而“南都億像素”則是通過將大量的圖片進行拼接而組成了可達數十億像素的影像,這種照片經過讀者對圖片的放大,可以清晰地看到用肉眼發現不了的細節。從根本上看,這兩者都顯示了網絡環境下精良的制作和傳播技術對攝影報道的影響。因此,雖然攝影的門檻在降低,但攝影的技術水平在提高。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普通大眾難以做到的,也是專業攝影記者的發展方向與創新的機遇。
四、新媒體又為新聞記者自身發展與角色轉換帶來機遇。全民記者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輿論中心,成為輿論領袖,但是全民記者中道德及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新聞記者應由傳播信息向引領意見轉變,成為公共輿論的引導者。新聞記者還應轉變成為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不能在微博網絡上的事件熱炒發酵后才開始被動參與跟進報道,而應提前預判,主動承擔起還公眾更多的知情權。
新媒體雖然沖擊了傳統媒體以往的強勢地位,給新聞記者帶來沖擊與挑戰,但同時也激發新聞記者的創意和新聞敏感,跳出定向思維,不斷更新觀念,轉變角色,為新聞記者帶來蛻變的機遇。新聞記者要正面應對新媒體的沖擊,努力完成自身身份的轉化,開啟新篇章。
注釋:
①蔡 雯:《新聞傳播的變化融合了什么——從美國新聞傳播的變化談起》,《中國記者》,2005(9)。
②張 謙,梅雨婷:《傳播業迎來新的重組歷程——對美國媒介融合觀察所作的預判》,http://www.shsby.com/baohai/。
③楊光輝:《全民記者時代媒體記者如何應對》,《青年記者》,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