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海燕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全年重點工作時要求“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這一方面說明中央非常重視特色小鎮建設,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要更加注重特色小鎮的規范發展。近兩年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特色小鎮建設,學術理論界也掀起了研究特色小鎮的熱潮。但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小鎮的規劃編制、建設原則、考評方法和指標等方面,對于我國為什么要建特色小鎮,其產生和發展的理論機制是什么?學界對此問題的系統思考并不多。本文結合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實踐,對特色小鎮發展機制進行探討。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時期,經濟發展重心由原來的消費、投資、出口的需求拉動轉變為當下的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了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更好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在全國率先提出培育創建特色小鎮,國家也對浙江特色小鎮這一發展模式創新給予高度肯定。隨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建設特色小鎮的文件。概括起來,特色小鎮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總體來說,特色小鎮應具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特色小鎮是新型產業社區,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不同于行政建制的小城鎮或鄉鎮;二是特色小鎮要聚焦于一個特定產業,實現產業的集聚發展,不同于只有居住功能的房地產小區;三是要實現生產、文化、旅游和社區功能的疊加,與各類產業園區和旅游景區不同;四是強調機制創新,要以市場為主體建設小鎮,同時采取動態的創建制而不是認定命名制。
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建立健全發展機制是核心。特色小鎮主要指聚焦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不同于傳統的特色小城鎮,其建設發展不能依靠傳統的“政策-命令”的行政管理模式,必須在充分協商、領導組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建設。具體來說,特色小鎮的發展機制分為四個維度:形態、產業、科技、融資。
1.在特色小鎮的形態機制上,明確特色小鎮的類型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前提。依據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不同經濟基礎的區域產業發展模式也會有所不同。在經濟較為發達、要素收入較為均等化的地區,其主導產業的發展宜采用市場化機制進行。而對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其產業的發展可以采取“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即政府通過扶植培育優勢產業,帶動地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特色小鎮的建設也是如此,產業演化模式的區別導致了特色小鎮在生態空間上的類型也有所不同。總體上說,特色小鎮的類別分為“外推型”特色小鎮與“內生型”特色小鎮。健全特色小鎮形成機制,確定特定區域特色小鎮的發展類型演化路徑,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以最低成本實現資源要素的最優化配置。
2.在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機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鎮產業發展機制是實現小鎮發展的核心。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其主導產業與其關聯產業的發展。產業是中觀經濟的核心要素。依據相關理論,一個地區應集中發展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其內涵實質是發展其要素稟賦具有優勢的產業。同時,依據其自身產業特色,產業應當布局在臨近原料產地或者距離經濟圈、經濟帶以及交通樞紐的位置。由此演化出的產業空間布局形態又大致分為三種模式:增長極模式、點軸開發模式、網絡開發模式。其中,點軸模式可以認為是增長極模式的延伸擴展。建立健全小鎮產業發展模式,有利于小鎮發揮自己的產業優勢,實現產業鏈的升級,提高產業的附加值,拉動關聯產業的發展,進而帶動小鎮經濟、社會、就業、生態各方面發展,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全面推進。
3.在特色小鎮發展的技術支撐機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鎮技術支撐機制是特色小鎮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以熊彼特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企業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將原始生產要素重新排列組合為新的生產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個經濟過程。熊彼特將其過程稱為“創造性毀滅”。從長期看,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力。建立健全特色小鎮創新機制,消除經濟發展中阻礙創新的因素,不僅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
4.在特色小鎮發展的融資機制上,建立健全特色小鎮融資機制是特色小鎮各項建設工程穩步推進的保障。從金融的角度看,資金是經濟的血液,金融資產的功能在于將社會各要素資源匯聚并投入到最有價值的領域,從而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健全特色小鎮融資機制,保障各類要素的供給,是特色小鎮各個建設項目有條不紊進行的關鍵所在,也是活躍小鎮經濟,促進各類人才向小鎮集聚的根本保障。
特色小鎮發展緣起19世紀末期歐美發達國家,但在發展過程中,尚未形成專門的特色小鎮理論,大多以相關的經濟學理論如產業聚集理論、區位論、阿隆索單中心城市理論、增長極理論等為理論支撐。
從不同產業聚集的角度看,特色小鎮發展符合產業聚集的解決理論。首先提出產業聚集理論的經濟學家馬歇爾(Marshall)[1]認為,為追求外部經濟,在同一區域內生產類似產品的企業會自動進行聚集,并會不斷自我強化這一聚集。聚集的最終結果是成本的降低與生產率的提高,這個過程馬歇爾稱為規模經濟效應。
產業聚集理論對特色小鎮發展具有很好的理論指導作用,它表明在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應注意對主導產業進行延伸,從而發揮關聯產業之間的協作效應,降低成本,實現生產柔性和競爭彈性,提升產業效率,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特色小鎮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看符合韋伯(Webber.A)[2]的工業區位理論。韋伯將因為生產和技術而實現的工業內部的集聚稱為生產集聚;由于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和銷售市場等外部原因引起的集聚稱為社會集聚,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成本的降低。社會學家巴格那斯科(Bagnasco)認為一定區域的產業分布情況、共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技術層次是新產業區的主要成因。在一定的地理空間內,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相關廠商實現集聚,能形成靈活的專業化生產組織。庫克認為為了形成區域創新體系,不僅需要產業的空間集中,還需要社會文化等“非經濟因素”。
工業區位理論對建設特色小鎮具有獨特的理論啟發作用:它表明在特色小鎮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疊加,發揮社會、文化、生態、旅游等“非經濟因素”,實現城鎮服務功能、文化和旅游建設一體化,從而更好更快地形成小鎮生態創新機制與體系,促使各類人才要素不斷向小鎮匯聚。
特色小鎮是構建區域增長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載體。 法國經濟學家帕魯(Francois Perroux)[3]提出增長極理論,即經濟增長不是均衡地在地理空間上分布,而是圍繞主導工業部門,高度聯合的一組工業首先出現在區域空間的極核或點上,這個極核具有活力,發展迅速,并通過擴散效應和乘數效應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自從帕魯提出增長極模式后,許多經濟學家在帕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形成了著名的“點軸理論”。“點軸理論”可以看作是增長極理論的擴展深化。由于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也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了高于增長極的功能,理論上稱為發展軸。發展軸應當具有增長極的所有特點,而且比增長極的作用范圍更大。
增長極理論對于特色小鎮產業布局方面具有深遠的理論指導意義。特色小鎮可以看作這樣一種在特定區域空間內的增長極點。其產業布局從空間形態上應當“分區分塊”,每個區域塊可以看作一個小的增長極點,不同區域塊通過交通線相連,實現各區域經濟相互輻射的功能。在空間形態上,小鎮的產業布局形態應當是:局部呈“區塊狀”,整體呈“點軸狀”。這種產業布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的輻射功能,帶動特色小鎮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符合城市層級分工體系的發展方式。Henderson(1995)[4]強調城市規模對經濟形態的影響。一般來說,城市規模越小,其經濟結構就越單一,分工體系就越簡單,城市經濟呈現本土化特征。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經濟的本土化特色趨于消失。Fujita(1994)[2]研究提出,不同產業屬性和城市層級,在專業化分工中有不同的位置,小城鎮難以吸引自由定位的產業,應該從事專業化、標準化高科技活動,而大城市可以從事總部活動和科技研發等實驗性活動。
城市層級分工體系理論對于不同產業類型小鎮的產業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具體來說,特色小鎮的特點在于其“小而精”“精而美”。因而小鎮應立足于本地的產業基礎,從事專業化、標準化高科技活動,并通過專業化集聚或城市化集聚,與大城市形成錯位和互補。與此同時,特色小鎮建設應當避免出現“眼高手低”“盲目興建”“胡亂模仿”的現象,減少資源的浪費。
自從克魯格曼(Krugman)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后,運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理論經濟學界最熱衷的事。許多學者在運用該理論對區域經濟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多強調企業、消費群體的異質性所產生的自選擇效應對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這些理論被稱為“新”新經濟地理學。Baldwin和Okubo(2006)[5]在D-S框架下分析了企業異質性對企業定位的空間選擇與空間分類的影響,指出企業之間的生產率差異會促使企業自發選擇在不同區位布局,其中生產率高的企業選擇布局在核心區,生產率低的企業會自動布局在核心區外圍。克里斯蒂安·貝倫斯等(2014)[6]也在D-S框架下分析了異質性企業對不同城市形態的影響,證明大城市一般具有較高的生產率。Combes[7]等采用法國公司的截面數據分析了企業的“自選擇效應”,發現高效率企業提高了中心區域的平均生產率。
新經濟地理學對于特色小鎮在培育過程中政府與市場作用邊界的確定具有很好的理論指導意義。很多區域經濟帶的形成是許多具有不同生產率的企業自發選擇的結果。企業的自選擇效應會使得高生產能力的企業選擇在核心區布局,而生成率較低的企業會自動布局在核心區的周圍,為高生產率的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因而,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自選擇效應,促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避免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和企業而出現資源配置的扭曲。
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提出,旨在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振興地方經濟,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融產業、城市、人文、旅游、生態等諸要素于一體的空間實體。特色小鎮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是一個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生命體。從產業集聚的形態來看,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機制比發達國家更復雜。具體而言,中國特色小鎮的發展相比于發達國家,有如下幾個特點。
所謂“外推型”小鎮指的是依靠外部力量推動(如政府規劃、城市輻射、科技注入)而建成的小鎮。對比國外特色小鎮,國外特色小鎮建設機制不少屬于“內生型”特色小鎮。“內生型”小鎮指的是由市場主體(企業)自行選擇、布局,從而漸漸在空間上成長發展起來的特色小鎮。由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尚處于推進階段,城鄉發展不協調,一方面許多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聚集,“空心村”“空心鎮”的問題比較突出;另一方面,城市擁擠、城市污染問題突出,“逆城市化”問題同樣存在。這種“二元悖論”現象的存在使得特色小鎮的興起不僅是市場主體自發選擇的結果,更是政府振興鄉村經濟,協調城鄉發展,促進城鄉產、城、文、旅、智一體發展的必要手段。從實踐經驗上看,這種政府主導下的特色小鎮建設能夠依據地方實際情況,運用政府在財政、技術、土地、政策上的支持,實現市場主體、產業、資源要素的迅速集聚,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地區經濟情況,實現該區域經濟、社會、人文、生態的全面發展。
具體而言,“外推型”小鎮的發展思路是:在小鎮區域已有的產業基礎上,政府通過分析研究,確定小鎮未來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目標,擬訂小鎮產業布局的空間形態,確定需要新建的一些項目設施。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吸引龍頭企業入駐小鎮,承擔小鎮具體項目的建設。政府主要是為小鎮建設提供公共服務設施,為小鎮建設提供資金、土地方面的保障,并對建設成果進行及時跟蹤、評估、反饋,以便及時發現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發展總體機制可概括為: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
從國內特色小鎮發展經驗看,“外推型”特色小鎮發展的典型例子之一是夢想小鎮。該小鎮是浙江省第一批創建的特色小鎮,并成為率先通過驗收并獲得特色小鎮命名的兩個小鎮之一,是在浙江省政府大力發展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依托杭州未來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產業優勢,規劃發展成為國家級互聯網創新創業的高地、全國特色小鎮的標桿。自2015年開園以來,夢想小鎮集聚創業項目1341個、創業人才12900余名,有136個項目獲得百萬元以上融資,創業項目融資總額達94.25億元,3家企業掛牌新三板①數據來源:夢想小鎮眾創空間網站(http://www.dreamvillage.com.cn/dreamTown/about.htm?mwmId=375)。。通過政府規劃引領和政策引導,夢想小鎮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高地,成為地方信息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同時也成為具有休閑、旅游、文化等元素的田園式“人造小鎮”,是政府規劃的“外推型”特色小鎮的典型代表。
與之相反,以美國“好時小鎮”為代表的“內生型”小鎮的發展主要緣于好時先生回到他的家鄉所在地好時,興辦了好時鎮上的第一家巧克力企業。由于市場需求反應良好,加上該地擁有豐富的用于生產巧克力的原料,企業利潤不斷增加,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利潤再投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小鎮各項基礎設施。隨著好時巧克力的知名度提高,影響力增大,許多上下游關聯企業來此處集聚布局。好時小鎮漸漸地成了享譽世界的巧克力制造天堂。好時小鎮也成為“內生型”小鎮發展、壯大的一個典型例子。
特色小鎮的主導產業類型較多,包括新興產業、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浙江省和江蘇省根據產業發展基礎選擇了不同的特色主導產業。同時,主導產業與關聯產業配套產業之間往往是彼此深度融合并充分擴展其功能。對比國外特色小鎮,中國特色小鎮產業種類更加齊全,產業鏈延伸更加廣闊,產業間的融合、產業功能的擴展更加深入。在多種產業類型的基礎上,又有不同類型產業之間的嵌套、融合,使得小鎮業態相比于傳統的產業園區或者國外特色小鎮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由于負有推進區域經濟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任務,我國目前已經建成包括未來擬建的特色小鎮都強調“產、城、人、文”同步發展。具體而言,產業是小鎮的核心,城市是小鎮發展的依托,人才是小鎮發展的關鍵,文化是小鎮發展的靈魂。產業的發展始終要以城鎮為依托,小鎮發展的關鍵要素始終是“人”而不是“物”,吸引和匯聚人才始終是關鍵。打造舒適的、適合人居住的小鎮始終是小鎮發展的落腳點。擁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始終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靈魂。浙江省“襪藝小鎮”即是從傳統紡織業升級,實現“產、城、人、文”一體化發展的典型。襪藝小鎮的規劃主要有“智造硅谷、時尚市集、眾創空間”三大功能區塊,在產業鏈的縱向拓展上實現“創新+、資本+、互聯網+、創意+、服務+”,在產業鏈的橫向拓展上,努力打造成全球知名的襪業文化中心、全球唯一的襪業旅游目的地,已經成功創建為AAA景區,實現了“產、城、文、旅”全面發展。
我國已建成或者待籌建的特色小鎮多采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作為小鎮特色產業的支撐,產業的技術形態上呈現“數字化”特征。所謂“數字化”,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采取“互聯網+”的模式,從前端生產制造到后端品牌銷售服務,普遍采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主要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行信息處理,最終達到生產、銷售的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從已有的中國特色小鎮發展經驗看,這種以“數字化”為特征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能夠實現小鎮產業的升級,推動小鎮創新式、跨越式發展,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從國內發展的經驗看,這種以“數字化”為特征的小鎮最典型的例子當屬杭州的“云棲小鎮”。“云棲小鎮”是以云計算為核心,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產業為產業特色的小鎮。云棲小鎮堅持發展以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產業,著力打造云生態,大力發展智能硬件產業。目前已經集聚了一大批云計算、大數據、APP開發、游戲和智能硬件領域的企業和團隊,產業已經覆蓋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等各個領域。目前,云棲小鎮形成了“創新牧場-產業黑土-科技藍天”的創新生態圈。
國外特色小鎮最初的興起,往往是私營企業主導投資建廠,然后與之配套的相關企業自發集聚,與主導行業的企業形成前后供應商的關系,為產業的發展融資助力,在此基礎上,國外政府也出臺相關法律,給予某一地區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政策財政支持,為特色小鎮內的企業發展融資助力。同時,發達國家金融業水平較高,各類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也不斷給鎮區內的企業提供貸款、證券、基金方面的融資支持。盡管國外特色小鎮也出現過許多“外推型”小鎮,但從總體上看,小鎮的經濟建設主要還是依賴市場主體(企業),因此,國外特色小鎮的融資模式可以概括為“市場主導、社會參與、政府支持”。而我國小鎮建設的資金籌措,小部分由民營企業作為建設主體進行企業自行籌措,大部分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各級平臺公司或地方國有企業進行投資。目前,許多特色小鎮的建設開始運用PPP模式,爭取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特色小鎮的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支持小鎮企業融資貸款。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特色小鎮建設對政府平臺公司或地方國有企業的依賴度仍比較高,融資模式相比發達國家仍不夠多樣化。
從目前中國特色小鎮的建設實踐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目前,特色小鎮的打造以“外推型”小鎮為主,不少地方在規劃建設當中存在“盲目建設”“過度模仿”等問題,未能依據本地的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建設適合本地情況的特色小鎮。在建設小鎮的過程當中,市場還不能起到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這導致一個地區的產業不能依據市場需求變化得到自發性地生長、培育、升級。在建設小鎮過程中,本地居民還未能充分參與進來,這使得小鎮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反饋、糾正。
許多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產業層次不高,產業附加值較低,不能有效地進行產業延伸、產業融合以及產業功能拓展,導致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產業水平的低下導致該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不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企業入駐。總之,因為產業結構的單一,導致以小鎮為實體的空間單位功能缺失,特色小鎮帶動一個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無法實現,小鎮建設的核心仍停留在“物”而不是“人”的階段。“產、城、文、智、旅”五位一體發展并不能真正實現。
無論是“城中鎮”“園中鎮”,還是“鎮中鎮”,數字化往往意味著必須有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技術支撐。目前,很多鄉鎮的技術創新多以大企業為主,缺乏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平臺和科技服務中介機構,“產、學、研、用”不能有效結合,這使得許多鄉鎮的產業發展仍處在較低水平,無法實現產業的升級。一整套良好的科技創新體制與現代互聯網信息體系目前仍在探索階段。
目前,特色小鎮在融資機制方面,雖然已經出現基金模式、信托模式、債券模式、PPP模式等多種融資模式,但投融資的主要模式仍是政府平臺公司向銀行信貸。同時特色小鎮的投資建設主體大多信用等級不高,融資渠道單一。在中西部地區也有不少建設資金來源于各級政府的財政與專項資金。融資渠道的缺乏導致各類要素的保障供應往往不能落實到位,從而影響小鎮建設的進程。
當前,我國各地特色小鎮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如何實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的健康發展,筆者對浙江和江蘇特色小鎮發展進行了持續跟蹤和研究,現就如何建立健全我國特色小鎮發展機制提出如下建議。
特色小鎮主導產業的選擇是小鎮生命力的核心。牢固樹立特色小鎮的發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這樣的理念。產業定位上,要根據自身的區域空間位置,依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消費結構、市場需求,選取當地最有基礎、最具潛力、最能成長的特色優勢產業,確定小鎮產業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和建設項目。建立小鎮建設工作領導機制,有條不紊地推進小鎮建設。切忌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國外或其他地區已有的特色小鎮模式,造成資源浪費。小鎮發展應重點做好產業規劃,注重其空間分布的層次性與發展的階段性。在產業規劃的頂層設計中,應加強各方面的溝通協調,充分聽取產業專家、文化專家、民俗專家以及當地民眾的意見,以增加決策聲音的多元性,增強決策的合理性,真正做到小鎮建設以人為本,實現當地居民、企業和當地政府共同建設特色小鎮,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特色小鎮是要建設一種新型產業社區,搭建各類服務小鎮創業人才和骨干企業家的交流平臺,從發展理念、產業升級、技術支撐、投融資模式四個方面不斷創新和突破,激發小鎮內部活力。以科技作為技術支撐,以小鎮發展為目的,以樹立文化核心為靈魂,以改善人民生活為根本落腳點,不斷促進主導產業與配套產業、產業與產業間的融合與功能的拓展互補,實現產業聯動發展推進的良性發展機制。形成獨具特色又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進而樹立小鎮特有的文化品牌。通過產業鏈向研發、設計、體驗和應用等兩端延伸,向“互聯網+、智慧+、旅游+、生態+”等橫向擴展,發揮小鎮經濟、社會、生態、旅游、科技多方面的功能。
建立多渠道市場化融資體系,政府設立特色小鎮投資基金或引導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加大對特色小鎮的投資。加大專項財政資金對特色產業支持力度,同時嚴格控制財政預算,確保財政投資效率。運用ppp模式,爭取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特色小鎮的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支持小鎮企業融資貸款。
特色小鎮是建立政府與市場新關系的改革實踐。加強特色小鎮主導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建立健全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開發運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小鎮建設中的作用,堅持市場導向,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和社會治理模式,推動特色小鎮管理、運營、投資三方緊密協作,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特色小鎮合伙人制度。同時,政府應當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信用環境與營銷環境,建立健全市場準入機制,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從而減少行政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扭曲,努力做到政府在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不缺位”“不越位”,為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保駕護航。建立完善人才流動機制與特殊人才補貼機制,激勵高素質人才留在小鎮。統籌安排用地指標,根據產業發展項目用地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使用,保障土地供應。
要健全特色小鎮的評價體系,包括特色小鎮建設標準體系、年度考核指標體系、驗收命名指標體系等,多層次、全方位考評特色小鎮建設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小鎮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待不同類型的小鎮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在評價過程中,注意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嚴謹性,從而推動小鎮建設不斷取得進步,實現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80-290.
[2]阿爾弗雷德·韋伯.工業區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7-79.
[3]Francois Perroux.Econa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1).
[4]Henderson V,Kuncoro A,TurnerM.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5).
[5]Baldwin R E,Okubot.2006.Heterogeneous Firms,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eography:spatial Selection and Sort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6(3).
[6]Behrensk,Durantong,Robert-nicoud F.2014.Productive cities:Sorting,Selection,and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22(3).
[7]Combes P,Duranton G,Gobillon L,etal.Sorting and Local Wage and Skill Distributionsin France[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Economics,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