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企業的喜與憂。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的制造業經歷了機械時代、電子時代、數控時代,直至信息化智能時代,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600多倍,這樣的進化速度讓世人贊嘆,也讓國人著實欣喜。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制造業的發展遇到了一些瓶頸。近2年筆者走訪了多家制造企業,目睹了互聯網商業模式對實體制造業的沖擊:有的企業開始懷疑踏實辛苦地靠生產制造賺錢還是正確的嗎?生產一線的員工頻繁流動,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讓企業承受著很大的額外人力成本,制造業的工人會不會就此出現斷層?已經習慣了幾十年的只求量不求質的經營思維,看似越來越不行了,但質與量的平衡之道又在何方?供給側改革、轉型升級,讓制造業不知從哪兒去激發員工的與時俱進?外部的快速變化與內部相對滯后所產生的壓力,已經讓很多制造業的企業主深陷于一個尾大不掉的困境中,他們依托著一股永不言敗的韌勁在苦苦尋求著出路。這無疑是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憂患所在。
制造業生產線員工的現狀。自從制造業開始了求量的年代,流水線就被廣泛應用,在看似穩質起量的同時,流水線作業也弱化了產線員工對技術提升的必要追求,以致于產線員工認為自己不是靠技術吃飯而是靠體力吃飯。大部分制造企業的流水線都是全天候開機,以致于產線員工都超負荷工作,隨著產線員工越來越年輕化,能吃得起苦的員工越來越少,人員頻繁流動已然成為常態。企業主把產線員工視為生產工具,大大降低了產線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企業主想要員工對企業知感恩負責任自然也就很難了,大部分產線員工都在得過且過地工作著。
現代工匠養成的可行性。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培育現代工匠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后盾,也將中國制造從唯求產量引向了追求品質的年代。終究事在人為,若要提升品質,必將從做出品質的人著手,這也就為打造現代工匠提供了必要的邏輯支撐。人們對消費品質的精致化追求日益提升,也為打造現代工匠提供了技能精進的出口。制造企業中老師傅的核心技術的持續傳承,也為打造現代工匠提供了所需的土壤。可見,現在正是重拾中華工匠精神,打造中華現代工匠的最佳時機。
鑒于上述種種,筆者在一家制造企業展開了2年探索性實踐,以求論證現代工匠養成的可行性。經過了兩年的持續探索與實踐,終于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也總結了一些實踐心得,借由此文分享給大家。
弘揚和宣傳工匠精神不難,但要培育出現代工匠卻并非易事。在參考了日本和德國制造業的人才養成模式后,發現重啟師徒制是打造現代工匠的最佳路徑。但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欲橫流、急于求成的社會,沒有手藝照樣可以腰纏萬貫,又有誰會愿意踏踏實實來拜師學藝呢?
心理學對人的行為模式的研究,發現人的行為皆由動機驅動,而動機又是因對行為結果的渴望而產生,而渴望的程度又取決于人對行為結果的認知,認知是具有可塑性的。這就為如何讓年輕的產線員工愿意爭做現代工匠提供了解決思路。
參考了佛家度己度人成佛的“信愿行”法門,即:從培養人的相信開始,到激發人的意愿乃至將意愿轉化成堅定的信仰,最后付之踏實行動而得以成就。這就為打造現代工匠提供了落地實施的路徑。以下便是我為打造現代工匠所設計的實施步驟:
第一步:立“信”。人之所以有行動是因為相信,但凡想做成事,就必須先相信所做之事于己有益,才會去做。因此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幫助員工建立相信。
第一層: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即使沒有高學歷,也可以有好前途;相信自己即使現在是技術菜鳥,也可以在將來成為技術高手。核心就是幫助員工相信:只要功夫下得深,世上無事會不成。
第二層:相信公司。相信公司是自己練就技能的平臺;相信公司是自己價值變現的平臺。核心就是幫助員工相信:公司并非在剝削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是可以成就自己人生價值的平臺,與公司互助共贏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正道。
第三層:相信國家。相信國家的強大離不開制造業這塊基石;相信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扎實發展;相信國家的美好未來是基于勤奮踏實的執行文化而非嘩眾取寵的投機文化。核心就是幫助員工相信:眼下社會的浮躁、急于求成都是暫時的,國家發展真正需要的是長治久安,這就離不開每個人的勤奮踏實,離不開優秀的中華工匠精神。
第二步:樹“愿”。但凡能做出成果的事,一定是人的自愿所為。只要不愿意,就會敷衍了事。因此可從以下三個層次來幫助員工樹立意愿。
第一層:愿意精進。活著,就是生生不息,停止成長就是走向衰亡。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為了讓自己不枉為此生,為了讓自己值得后代子孫學習,人唯有持續精進,方能無憾。引導員工為了給自己此生一個滿意交代而愿意持續精進。
第二層:愿意創新。人是環境的產物,唯有適應環境才能不被環境淘汰,進而才有可能改造環境以優化生存質量,這便是創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適應全球環境的變化,公司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適應國家環境的變化,因此個人的生存與發展也離不開適應公司的變化,而適應變化的唯一路徑就是突破自我,勇于創新。引導員工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品質而愿意與公司一起同步創新。
第三層:愿意奉獻。土壤肥沃了,果實自然豐盛了。我們人生成就的豐盛與否,同樣與我們身處的這片土壤是否肥沃息息相關,正所謂國富民強。祖國給了我們安定的生存環境和充足的成長養分,我們理應像樹葉肥沃了養育它的土壤一樣,去反哺生我養我的祖國。引導員工為了自己長久穩定地成長而愿意為中國制造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努力。
第三步:踐“行”。唯有把“知道”變成“做到”,方能讓事情有成果。人人皆知知易行難,要真正“做到”是需要有邏輯、有方法、有跟蹤、有檢查,方能達成的。因此可從這四個方面來幫助員工踏實踐行。
第一方面:有邏輯。所謂“邏輯”就是做成一件事的因果關系。幫助員工在自己身上“找因”,找到了也就是有了做成事的“種子”,這樣只要人去“澆水灌溉”就可以做出成果了。因此,這顆“種子”一旦種好了,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第二方面:有方法。所謂“方法”就是做成一件事的實踐形式與步驟。打造現代工匠最有效的依舊是“師徒制”模式,“師徒制”這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可以傳承技藝,激發創新,傳遞關愛,凝聚人心,終而形成穩定良好的互動模式,既解決了技術斷層的問題,又解決了人員頻繁流動的問題。具體而言,師傅對徒弟的養成應從夯實基本功開始,師傅根據徒弟所在工序整理出基本功清單,制定練習計劃,督導徒弟按計劃去踏實練習基本功。第二階段開始橫向拓展徒弟的技能,由師傅制定出前后工序的練習計劃并現場指導徒弟做好。經過以上兩個階段的培育,徒弟便可開始鉆研創新,由師傅陪同徒弟一起或在流程上,或在工藝上,或在工具上突破創新,以求得品質與效益的突破,這便是第三階段的訓練重點。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專門培育徒弟的帶教能力,包括:計劃能力、溝通能力、督導能力、獎懲能力、總結優化能力等,旨在徒弟出師后,不僅技藝有長足的提升,而且還能具備收徒為師的能力。
第三方面:有跟蹤。所謂“跟蹤”就是在實踐過程中的有效推進和及時修正。借助《帶教日志》來幫助師傅有目標、有章法地跟進徒弟的訓練情況,同時徒弟可以日日總結自己學習練習的收獲與不足,有利于學徒沉淀經驗,自我優化,也有利于師傅因材施教,幫助徒弟螺旋式上升,同時《帶教日志》也為管理者的支持援助提供了依據。借助定期的師徒座談會,來加深師徒間的情感交流,可對疑難雜癥進行集思廣益,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不同的師徒對子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精進。
第四方面:有檢查。所謂“檢查”就是對實踐的成效進行評估并獎優罰劣。借助階段測評,來幫助師傅檢視自己的帶教成效,以便對帶教方式或帶教重心做出調整。同時也幫助徒弟檢視技藝的進展程度,對薄弱環節加倍苦練。借助獎懲制度,既對表現優秀,成效顯著的師徒進行獎勵并豎為標桿,又像一根鞭子鞭策著師徒要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以確保師徒在養成現代工匠的道路上能走到最后。
當然,以上這一切的實施都需要也必須在與企業主以及高管層達成高度共識的前提下方能有機會做實,否則很容易浮于水面,淪為沒有成果的形式而已。
就這樣在一家制造企業探索實踐了2年,培育了現代工匠200余對,成功出師的徒弟100余名。在推行的1年內,產線員工流失率從10%降到了5%以下;在生產工藝與技術指標上升一個級別的情況下,產品不良率從5%降到了3%以下。產線員工在技能競賽中創造了近200項技能新指標。探索性實踐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第一方面:意識的改變。目標意識。經過訓練,師徒都具備了以目標為導向的意識,由原來的“做事求感覺”變成了“做事達目標”,大大降低了溝通內耗。因為關注目標了,所以師徒更能感受到彼此成長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更能體會技術革新突破后的那份難得的喜悅。
主動意識。經過訓練,師徒的主動意識得到長足地提升,由原來的“撥一撥動一動”變成了“窮盡資源求結果”,大大消減了“先保自己后保目標”的負能量,漸漸營造出“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因為主動了,所以師徒們的心也不累了,臉上的笑容也多起來了。
堅持意識。經過訓練,師徒的堅持意識得到了加強。他們開始明白精湛的技藝并非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日積月累的過程,這樣師徒們的心漸漸定下來了,可以不受外界誘惑和干擾而專心于自己的技能精進了。因為堅持了,所以師徒們心定了業精了,也就不再輕易游走了。
第二方面:習慣的養成。專注習慣。經過訓練,師徒養成了專注的習慣。由原來“追求什么都會”變成了“聚焦一點學精”,改善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求多不求精”的現象,師徒們也更加容易找準自己的生存基點和發展機會了,他們在職場上也不迷茫了。
積極習慣。經過訓練,師徒養成了積極的習慣。由原來“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變成了“直面自我敢于擔當”,師徒們不再把做產線班組長看做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而是當做鍛煉和成長自己的最佳機會,他們都敢于挑戰新職務新高度了。
務實習慣。經過訓練,師徒養成了務實的習慣。由原來“敷衍了事得過且過”變成了“腳踏實地精雕細琢”,師徒們都把追求品質零缺陷當作衡量自己技藝水平的一面旗幟,力爭把每一道工序都做到零缺陷。品質提升給師徒們帶來的成就和喜悅可能也只有他們自己會懂吧。
這些成效雖然都不足以為世人道,因為不夠光鮮,但是這些成效都是產線員工由內而外的變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可以看到這些員工因為心性的提升而成為真正的現代工匠。
自從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以來,“工匠精神”已然成為當下的熱詞。各類媒體熱火朝天地報道各行業中的工匠代表,分享他們的故事,弘揚“工匠精神”;很多企業也都在內部高舉弘揚“工匠精神”的旗幟,希望企業員工能夠像“工匠”一樣地工作;企培界更是如同找到了救命稻草似的,開設各類名為“工匠精神”的課程,試圖火上一把。不過“工匠精神”畢竟還只是一種精神,很容易淪為掛在墻上的標語,響在耳邊的口號,唯有找到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路徑,方能真正讓“工匠精神”轉化成行動,真正落地實現“工匠精神”的現實價值。